霍山石斛真假主要靠兩種方法。
一是看,看顏色,看密度。霍山石斛楓斗制出來的顏色為青黃色或青綠色,主要和品種有關,相同品種在不同光照的情況下也會有顏色上的誤差。
二看密度,就是看石斛的斷面,有明顯的膠質物,因為真正的霍山石斛生長周期慢,營養沉澱的多,外地或其它石斛一般多為一年生,而霍山石斛最少也要3年,所以同樣大小的石斛,霍山石斛比較重,粒數少。
二是嚼,霍山石斛口感香脆,直接放一粒在口中嚼食,香脆無渣,口感像嚼炒乾的黃豆。而且會有粘黏的膠質,有股烤紅薯皮的香甜味。最後全部成分都可以吞下去,(靠近根部或年限久的也會有渣它畢竟是植物)而其它石斛一般渣比較多反復嚼食後都無法下咽其膠質也較少。目前常見的各種石斛的比對圖
霍山石斛的工藝和其它地區石斛工藝的區別!
霍山石斛很耐泡,正常一天用1-3克左右 可以泡飲一星期左右,然後再嚼服。泡過的石斛可以清楚的看到像竹節一樣的節,如果節距離大就是仿品,真品的節距短,正常在1.5-2.5CM左右。泡了3天左右的石斛可以拿起來晾曬干(晾1小時左右)這時可以把它折一下,像能不能折斷,或折出裂痕,如果可以也說明膠質豐富,品質優,如果反復折不斷有大量纖維,則有可能是仿品。做這個試驗時大家用顆粒大一些飽滿的來測試效果比較明顯。
B. 買了霍山石斛以次充好能不能報警
投訴物價局,工商這個屬於造假欺詐行為
答:霍山石斛有三種,最好的為霍山米斛,價格在480元每克,但真正野生的是買不到的,幾乎絕跡了,現在有也在國家保護之中,所以不要指望能買到這種。
第二種是霍山鐵皮石斛,功效非常好,現在以經有仿野生的種苗,所以少有銷售,但少之又少,真貨幾乎不會在市面出現,市面上的基本為仿品或假品。
第三種是霍山銅皮石斛,葯效一般,很少有人買。
這里主要講一下霍山鐵皮石斛的真假分辨方法,現在市面主要的假霍山石斛分為以下幾種:
1、用銅皮石斛直接冒充霍山鐵皮石斛,識別方法:一看顏色黃金,比較細,為假。二嘗一粒,銅皮石斛膠質非常少,像干稻草一樣的口感,為假。這種比較好區別
2、外地鐵皮冒充霍山鐵皮,識別方法一看,看它工藝,外地石斛工藝中間無小孔,霍山鐵皮是纏繞在鐵絲上烘製的所以中間有小洞,而且外地鐵皮石斛個大,一克在2-3粒,霍山鐵皮一克在10粒以內。
3、用一年生紫皮石斛高仿霍山鐵皮石斛,此類為最難識別的,外觀有時非常相同,但不是沒有識別方法,一嘗,紫皮石斛纖維比較多,在口中干嚼一粒的渣有明顯的纖維感覺,而霍山鐵皮的這種纖維口感與之不同,這里需要大家自己體會了,第二就是用水泡,兩種石斛同時泡上三天後,霍山鐵皮石斛節與節之間間距小,而紫皮石斛間距大,這時同時吃的口感也不同,霍山石斛的更粘一些,在口中回味久,而紫皮有膠質但不粘。這些區別方法都必須在同時有兩種石斛的情況下才能區別,單獨有一種很難區分.具體的詳細說明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一下「茗泉石斛劉建剛教大家區分真假霍山石斛」這段視頻,視頻講的非常細致專業,網路上搜索下就有,一般不懂石斛的人看了這個視頻也會成為專業的內行人,再去買霍山鐵皮基本不會上當。霍山石斛因為產量低,數量少,一般市面上想買是很難的,只有自己會區分才不會上當受騙,在中國70多種石斛中霍山石斛葯效最好,價格最高,大家千萬不要被不良商家忽悠,輕易上當,這種比蟲草還珍貴的植物也不是那麼便宜能買到的,所以從價格方面比較也能大至區分。
霍山鐵皮石斛主要特點:泡幾天後可見節與節間距小,嚼有膠質而且粘,密度大質量重。不會太粗。這幾個特點把握好也可以避免上當
D. 我今天在南國書香節展銷會買了幾百塊錢霍山石斛現在很怕買的是假貨
幾百元是多少呢 幾克? 霍山石斛起碼上百元一克吧
E. 在大連中外商品博覽會買到冒充霍山石斛的石斛楓斗怎麼辦
這個可以向當地工商局進行舉報
F. 有沒有人懂霍山石斛的真假鑒別方法
一般霍山石斛都是紫皮石斛高仿的,真正的霍山石斛很少,而且價格高,所以很難買到。這里主要講一下霍山鐵皮石斛的真假分辨方法,現在市面主要的假霍山石斛分為以下幾種:
1、用銅皮石斛直接冒充霍山鐵皮石斛,識別方法:一看顏色黃金,比較細,為假。二嘗一粒,銅皮石斛膠質非常少,像干稻草一樣的口感,為假。這種比較好區別
2、外地鐵皮冒充霍山鐵皮,識別方法一看,看它工藝,外地石斛工藝中間無小孔,霍山鐵皮是纏繞在鐵絲上烘製的所以中間有小洞,而且外地鐵皮石斛個大,一克在2-3粒,霍山鐵皮一克在10粒以內。
3、用一年生紫皮石斛高仿霍山鐵皮石斛,此類為最難識別的,外觀有時非常相同,但不是沒有識別方法,一嘗,紫皮石斛纖維比較多,在口中干嚼一粒的渣有明顯的纖維感覺,而霍山鐵皮的這種纖維口感與之不同,這里需要大家自己體會了,第二就是用水泡,兩種石斛同時泡上三天後,霍山鐵皮石斛節與節之間間距小,而紫皮石斛間距大,這時同時吃的口感也不同,霍山石斛的更粘一些,在口中回味久,而紫皮有膠質但不粘。這些區別方法都必須在同時有兩種石斛的情況下才能區別,單獨有一種很難區分,具體的詳細說明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一下「茗泉石斛劉建剛教大家區分真假霍山石斛」這段視頻,視頻講的非常細致專業,網路上搜索下就有,一般不懂石斛的人看了這個視頻也會成為專業的內行人,再去買霍山鐵皮基本不會上當。霍山石斛因為產量低,數量少,一般市面上想買是很難的,只有自己會區分才不會上當受騙,在中國70多種石斛中霍山石斛葯效最好,價格最高,大家千萬不要被不良商家忽悠,輕易上當,這種比蟲草還珍貴的植物也不是那麼便宜能買到的,所以從價格方面比較也能大至區分。
霍山鐵皮石斛主要特點:泡幾天後可見節與節間距小,嚼有膠質而且粘,密度大質量重。不會太粗。這幾個特點把握好也可以避免上當。
G. 如何辨別霍山石斛的真假
你好,現在市面上的霍山石斛確實有很多,而且佔了90%以上的比例,所以想買到真正的霍山石斛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市面主要的假霍山石斛分為以下幾種:
1、用銅皮石斛直接冒充霍山鐵皮石斛,識別方法:一看顏色黃金,比較細,為假。二嘗一粒,銅皮石斛膠質非常少,像干稻草一樣的口感,為假。這種比較好區別
2、外地鐵皮冒充霍山鐵皮,識別方法一看,看它工藝,外地石斛工藝中間無小孔,霍山鐵皮是纏繞在鐵絲上烘製的所以中間有小洞,而且外地鐵皮石斛個大,一克在2-3粒,霍山鐵皮一克在10粒以內。
3、用一年生紫皮石斛高仿霍山鐵皮石斛,此類為最難識別的,外觀有時非常相同,但不是沒有識別方法,一嘗,紫皮石斛纖維比較多,在口中干嚼一粒的渣有明顯的纖維感覺,而霍山鐵皮的這種纖維口感與之不同,這里需要大家自己體會了,第二就是用水泡,兩種石斛同時泡上三天後,霍山鐵皮石斛節與節之間間距小,而紫皮石斛間距大,這時同時吃的口感也不同,霍山石斛的更粘一些,在口中回味久,而紫皮有膠質但不粘。這些區別方法都必須在同時有兩種石斛的情況下才能區別,單獨有一種很難區分,具體的詳細說明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一下「茗泉石斛劉建剛教大家區分真假霍山石斛」這段視頻,視頻講的非常細致專業,網路上搜索下就有,再去買霍山鐵皮基本不會上當。一般不懂石斛的人看了這個視頻也會成為專業的內行人。霍山石斛因為產量低,數量少,一般市面上想買是很難的,只有自己會區分才不會上當受騙,在中國70多種石斛中霍山石斛葯效最好,價格最高,大家千萬不要被不良商家忽悠,輕易上當,這種比蟲草還珍貴的植物也不是那麼便宜能買到的,所以從價格方面比較也能大至區分。
霍山鐵皮石斛主要特點:泡幾天後可見節與節間距小,嚼有膠質而且粘,密度大質量重。不會太粗。這幾個特點把握好也可以避免上當。
H. 黑石仙草霍山石斛在淘寶賣那麼便宜為啥子賣不出去呢。
首先很多人他們沒有見過正宗的霍山石斛。想黑石仙草霍山石斛他們不懂得怎麼做淘寶,就想用低價或虧本去打開市場。可是很多消費者不知道啊!認為那是假的,不如購買。而那些消費者么真正吃的就是假貨
I. 想買點霍山石斛給家裡老人養生用,在網上看了一下太多了 害怕買到假的,大家有好的推薦嗎
現在看到別人送禮也都是石斛楓斗啥的,我也在同事的慫恿下給公公婆婆買了,網上假貨挺多的,當時不敢輕易下手,看了好久,才買了一個叫徽州小子品牌的,公公婆婆已經吃過了,暫時還沒發現問題,這種保健品,沒吃過還真不敢亂說。
J. 淘寶上霍山石斛假貨多嗎
基本上都是假貨,很多人故意混淆概念,其實霍山石斛和鐵皮石斛是不一樣的。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養生問題備受消費者青睞,鐵皮石斛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認可.近幾年,全網鐵皮石斛關注人數急劇增長,鐵皮石斛的關注度逐年增長,呈飛速發展趨勢。某寶大部分商家打著霍山石斛的名號在賣,說著是霍山石斛,詳情頁一看種的是鐵皮石斛。
由於霍山石斛已成為歷史品牌,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利益驅使,目前石斛產品市場上很多葯商就有意混淆『霍山石斛』的概念,將別的石斛也稱為『霍山石斛』,或與之相近的『霍斛』、『霍斗』和『霍石斛』,加上安徽省霍山縣當地也有很多人將霍山縣出產的霍山石斛(米斛)、鐵皮石斛、細莖石斛(銅皮石斛)等都稱為霍山石斛,這就使得『霍山石斛』的概念更加混亂了。
圖為霍山石斛(米斛)
古書記載:「石斛出六安」。霍山石斛的知名度造福了後世六安子孫,但是盛名之下也是不幸的,大約乾隆年間,霍山米斛幾乎採光了,光緒年間《霍山縣志》更是形容「石斛則又搜求殆盡,寥寥如晨星矣」。現在科學技術的進步讓霍山石斛重新回歸。因為產量極少.市場價格比黃金還貴,因需求量大,後人就用其他石斛代替冒充霍山石斛,也叫霍斛,但是真的很少人認識,時間長了很多人認為霍山石斛就是鐵皮石斛,或者是其他石斛。一般消費者以為楓斗就是霍斛.嚴格的說霍山石斛僅指米斛,霍山石斛和鐵皮石斛用一句話概括「霍山石斛名氣最大,鐵皮石斛用的最多」。
用的最廣泛的一直還是鐵皮石斛,在2010版本中國葯典單獨收錄鐵皮石斛以區別於其他類石斛。石斛中的極品確實是霍山米斛,但是目前相對來說還非常稀少。價格高。葯用價值需要現代科學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希望它能早日回歸《中國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