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恩施利川市屬於哪個省
利川市位於鄂西南隅,東接恩施市,南界咸豐縣,西南與重慶市黔江、彭水兩縣相鄰,由西至北與重慶市石柱縣、萬州、雲陽、奉節交界。地跨東經108°21′至109°18′,北緯29°42′至30°39′。東西寬92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602平方公里。
2. 湖北利川蘇馬盪有石斛嗎
利川地方特產1、利川謀道鎮(蘇馬盪)黃化菜(金針菜)2、利川星斗山毛鋒星斗山毛鋒3、利川柏楊沈記「好吃婆」豆乾4、利川福寶山蒓菜5、利川團堡山葯6、利川特產--魔芋魔芋屬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天南星科。它能加工成精粉、粉絲、芋糕、罐頭等風味食品,倍受國內外美食家的青睞。還有消腫散淤、解毒止痛、抗癌防癌、降低膽固醇、防治高血壓、清潔腸胃、幫助消化之功效。對膽石症、心血管病、糖尿病、便秘痔疾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魔芋中還有一種叫做「海曼納」的物質,它能控制人的體重,長期食用可以減肥健美。魔芋不僅是理想的食品,而且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被廣泛用於石油勘探、化工、印染等行業。7、利川名貴葯材--天麻天麻是一種奇特的名貴傳統中葯材。屬蘭科多年生草本寄生植物,葯用部分為地下塊莖,無綠色葉片,無根系,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自養生活,主要依靠同化侵入其體內的一些真菌獲得營養。2000多年前人們把天麻列為治病的神葯。有益氣、定驚、養肝、止暈、祛風濕、強筋骨、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彈性、對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神經症狀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等治療效果顯著。近年來有的將天麻作為高級保健食品開發,深受消費者歡迎。8、利川著名特產--絞股蘭絞股蘭在日本稱為「福音草」。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美女神」、「百病剋星」。我國稱為「南方人參」,富含80多種人參皂甙和絞股蘭皂甙,人體18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國內外大量臨床試驗證明,絞股蘭葯理作用和保健獨特,有雙向調節人體生理平衡,增強細胞活力,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血糖血脂,防癌抗癌,增加食慾,鎮靜安神,延緩衰老,消除疲勞,消炎止咳,減肥美容等多種作用,而無副作用。絞股蘭屬葯食同源的植物。9、利川黃連10、利川蘇馬盪火腿、土臘肉
3. 湖北恩施與利川哪裡氣候好
恩施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特點是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霧多寡照,終年濕潤,降水充沛,雨熱同期。但因地形錯綜復雜,地勢高低懸殊,又呈現出極其明顯的氣候垂直地域差異。
熱量、溫度隨地勢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氣溫,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東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時,二高山1200-1350小時,高山1000—1350小時;無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對濕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利川
氣候為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山巒起伏,溝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差異明顯,為典型的山地氣候。夏無酷暑,雲多霧大,日照較少,雨量充沛,空氣潮濕。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四季分明,冬暖夏熱,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300至l600毫米,日照時數1409.2小時。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帶,春遲秋早,潮濕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氣溫12.3℃,無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時數1298.9小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氣候寒冷,冬長夏短,風大雪多,易澇少旱,年平均氣溫11.1℃,無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時數1518.9小時。主要災害性氣候有:低溫連陰雨、乾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等。利川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光照不足,熱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氣候差異明顯。
4. 利川騰空洞深處有什麼神秘嗎
利川騰空洞深處,有什麼秘密嗎?這個還需要你去探索。目前來說沒彈出什麼秘密
5. 適合湖北恩施利川種植的中葯材有哪些而且海撥在1400左右
我的推薦是黃連,黨參,貝母
6. 湖北恩施利川屬於什麼地形
利川市境屬雲貴高原東北的延伸部分,地處巫山流脈與武陵山北上余脈的交匯部,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錯。(山地丘陵地形)
7. 利川和施恩是什麼關系
許多年之前 他們是同學,後來結婚了,還有一個孩子。但是後來恩施有了外遇,他們離婚了,孩子跟著恩施,所以利川現在單身。
8. 為什麼不發展湖北恩施的利川 知道利川市范圍內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不
要談恩施利川,首先不要和其它地方比遠了!就近說,利川在恩施8個縣中,那可是一市之下,6縣之上呀,其繁華程度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級別!說起為什麼不發展利川,利川其實這幾年也是在發展地,但你說要麼樣發展?就城區那十幾萬人,能發展得好大?前幾年支柱型的企業「煙廠」倒了過後,利川市域經濟都還一度落後於其它幾個縣了,後來在依託zf提出的「三力利川(實力利川-工業、活力利川-人文、魅力利川-旅遊)」等一系列發展措施,加上最近已通車滬蓉西高速和即將通車的宜萬鐵路,才逐步又快速發展起來!我個人覺得,一個地方要發展,除交通、地理位置外,人氣也是很重要的,你如曉得恩施其它幾個縣,你可以看哈另外幾個縣才好點人口,人家如果跟你一樣多的人,不一定搞得比你差…另外,你哭窮沒錢,上面即使有撥款下來,先經恩施一道手,再中間轉個幾道手後,真正給你發展的錢只怕是也沒幾個咯…本人,初中文化!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大家對上述話語,有意見,請保留!
9. 湖北的恩施市和利川這兩個地方有什麼關系
我就是恩施的啊
利川是屬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縣級市
恩施市算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中心了``
從恩施坐車去利川大概2到3個小時
10. 恩施-利川地區
(一)地球內部系統
1.地球深部構造
圖6-6是湖北省莫霍面等深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恩施地區為湖北西部幔坪區一部分,處於城口幔陷和咸豐幔陷的肩部地幔微隆區。但從整體上看西部幔坪仍處在下陷狀態,它的東部為武陵幔坎或幔階與太行山幔坎帶相連,具有顯著的地殼陡傾和重力梯度帶特點。本區西部為著名的四川幔隆區。
圖6-6湖北省莫霍面等深線圖(單位:km)(據湖北省區域地質志,1984)
2.構造和斷裂系統
與西部幔坪區相對應,地殼以緩幔隆升為特徵,形成上揚子台褶帶。其西部鄰區為揚子地台四川拗陷盆地,東部鄰區為武陵褶皺山系。隨上揚子台褶帶構造歷史演化,本區經歷了三個地質發展階段:①地台蓋層沉積階段(∈—T2),②地台活化階段(T3—K),③新構造運動階段(N—Q)(見第五章第二節)。根據盧紀仁等研究(1996),揚子地台活化最初是從二疊紀揚子地台西部峨眉地幔熱柱活動和峨眉山玄武岩大面積噴發開始的。當時本區正處於地台凹陷沉積階段。據他推測,巨型的地幔熱運動和火山噴發對本區沉積會產生影響。根據本區下二疊茅口組和上二疊吳家坪組地層記錄,生物碎屑灰岩,硅質岩、炭質頁岩、煤系等組成的黑色岩系可能反映當時濕熱的三角洲相和潮坪相特徵。其中的硅質岩條帶和硅質炭質頁岩很可能有海底熱水沉積性質。總之它們所反映的是一種濕熱的還原沉積環境。在黑色岩系中發現了與Se有關的V、Ni、P、S等元素富集及相應的釩礦、磷礦和黃鐵礦層,最近在恩施還發現了首例獨立的硒礦床。
本區斷裂屬於武陵山斷裂系,由西向東有齊躍山-大婁山斷裂,咸豐斷裂和建始-恩施斷裂,呈北東或北北東平行排列。斷裂之間形成一系列斜列式斷陷盆地。但無火山-岩漿活動。
3.岩石系統
本區出露岩石為一套古生代連續沉積層序。主要的含硒岩石層位有下寒武統水井沱組、上奧陶統五峰組、下二疊統茅口組和上二疊統吳家坪組硅質炭質頁岩黑色岩系。這些黑色岩系都以灰岩、白雲岩、炭質頁岩、硅質岩和煤系為特徵,分布於齊躍山以東地區。本區低硒岩石則分布在齊躍山以西,主要的岩石層位為晚三疊統-侏羅、白堊系的砂岩、灰岩、粉砂岩、頁岩等。低硒岩石為侏羅系紫色砂岩、粉砂岩。高硒背景岩石中,只有下二疊茅口組和上二疊吳家坪組地層岩石控制的范圍內發生人畜硒中毒現象。在低硒岩石背景中,也只有侏羅系紫色砂頁岩控制的范圍有克山病發生。
岩石采樣分析結果表明,白雲岩、含炭硅質岩和硅質炭質頁岩硒平均值分別為3.13、52.40和247.707μg/g,紫色砂岩平均硒0.097μg/g。
綜上所述,本區西部鄰區發生的地幔柱熱運動和大規模玄武岩漿噴發可能是造成本區含V、Mo、Cr、Ni、S、P、Se高背景值的主要原因。它們主要賦存於含炭黑色岩系中。與本區相鄰的南部川、滇、黔、桂等地區賦存有類似的岩石層位,並發現V、Mo、P、Au、Ag、Pt、Pd等礦床和礦化。被認為是與地幔柱有關的玄武岩漿作用的結果,因為高Cr、Ni、V、P、Pt、Pd等元素通常是與基性-超基性岩漿活動密切相關的。由此可以設想,本區及其相鄰的川、滇、桂地區在古生代以來一直在地幔熱柱活動的高熱流值異常控制下,海底出現硅質和含藻碳酸鹽沉積,並有V、Ni、Cr、P、Se、S等元素富集。經過多旋迴的海進海退不整合運動,在二疊紀中晚期這種富集達到高峰。
(二)地球表生系統
1.地形地貌景觀
本區西部為齊躍山系,東部為武陵山系余脈,呈北北東走向延伸。在兩山系之間和山系內部發育大大小小的斷陷盆地和河谷盆地。山區海拔1000m以上,盆地<300~500m,高差500~700m。在齊躍山以西為丘陵和丘陵盆地,以東為低山丘陵和盆地。本區植被茂密,機械風化剝蝕作用不強,故很少出現巨厚的洪積物堆積和沖洪積階地景觀。
2.天氣氣候特點
本區受雲貴高原和我國東部季風雙重影響,為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當東南海洋性季風弱時,容易形成乾旱氣候。例如1959~1963年持續乾旱氣候,給本區農業和糧食生產帶來嚴重影響,硒中毒也在這幾年中暴發流行。
3.地下水和地表水系
本區岩石有滲漏層(如砂岩、灰岩),又有隔擋層(如泥炭質頁岩、煤層等),因此,地下水位低,泉水露頭彼彼皆是。地表水系發育。以齊躍山為界可分為兩支水系,東支為清江水系,西支為長江幹流水系。
本區居民主要飲井水和泉水。根據中毒區—未中毒區—克山病區採集的水樣分析,其水硒平均值依次為24.4→3.4→0.20ng/ml,中毒區水硒已超過我國規定的國家飲水標准(Se<10ng/ml。克山病區的飲水硒則低於缺硒帶平均值(0.5ng/ml)。
4.土壤系統
以齊躍山為界,東部山區為棕壤和黃棕壤為主,在河谷盆地發育沼澤土和水稻土;西部丘陵區發育紫色土和沼澤水稻土。本區土壤以坡殘積土為主,只在河谷盆地才出現沖積土,因此本區土壤對基岩的繼承關系特別明顯。由於本區大部地區岩石產狀比較平緩,當其產狀與坡向、坡度接近一致時,土壤的性質(包括硒)對某一種岩類的繼承性就特別突出。在第五章中曾特別強調指出羅家壩和沙地高硒非中毒和高硒中毒的兩個村出露的吳家坪組含硒很高的硅質炭質頁岩夾煤層呈與坡向一致的緩傾斜面狀分布,其原地形成的土壤都呈高硒狀態(20.56和18.54μg/g)。在其它一些高硒未中毒村(比如曉關,自生橋等),大面積出露的是含硒相對較低的白雲岩、硅質白雲岩,其生成的土壤含硒量較低(2.19和3.99μg/g)。同樣在低硒區(比如長坪,支羅),面狀分布的低硒紫色砂岩,其發育的土壤也呈低硒狀態(0.12和0.073μg/g)。但是在褶皺發育岩石產狀較陡的地區(比如魚塘壩和新塘),由於坡度也陡,殘積物容易被搬運,在地勢低窪處或河谷區會出現沖積成因的灰褐色砂質粘土(即沼澤土和水稻土)。由於這些運積物成分復雜土壤的總硒不高(4.99和4.96μg/g),但水溶性硒卻很高(23.51和66.38μg/g)。
魚塘壩中毒村土壤硒形態分析結果表明,土壤有機硒,硫化物硒和殘余態硒加和達到95%以上,而水溶態硒、交換態硒的加和只有24~75ng/g,占總硒量1%~2%。其中的交換態硒大多為Se(Ⅳ)(表5-13)。其可溶性還要受pH,鐵錳氧化物和有機炭控制。因此,僅水溶態硒和交換態硒可能還不能滿足植物對硒的吸收需求。通常情況下有機態硒對植物有效性可能更大。
5.植物及糧食系統
由於本區東西兩部分地貌、氣候和土壤的差異,其植被也各具特色。東部山區產青岡林、油松林、杉木林、馬尾松林等針葉林和灌木林。西部丘陵產柏木松、杉木、馬尾松、青岡林等針葉林和闊葉林。
種植物東部山區以玉米、煙葉、茶和柑桔為主,盆地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西部丘陵區以水稻、小麥、玉米、柑桔等為主要農產品。
本區按高硒中毒村—高硒非中毒村—低硒村糧食取樣分析,硒平均含量出現三個級別范圍:0.78~3.30(高硒),0.05~0.18(中硒)和0.00147~0.0029(低硒)μg/g,分別定義為高硒中毒危險村、富硒非中毒村和低硒村。在高硒級別中,羅家壩和芭蕉是非中毒村。本次分析結果與以往研究分析的數據對比,在高硒區從中毒的60年代至今糧食硒處於逐年下降的趨勢;自80年代以後,糧食硒已降至一個較穩定的水平(見第五章第三節)。
將中毒時期的大米和玉米硒與本次分析的大米和玉米硒比較,兩次結果數據為3.96、8.66與0.816、1.645μg/g。玉米硒是大米的2倍。本次測試的大米和玉米硒比中毒期共同降低了約4~5倍。即使如此,經估算,目前的糧食硒水平,仍然能使人體處於高硒中毒危險狀態,除非以食大米為主並增加食物多樣性(見第五章第三節)。
6.人群生活方式、食物結構及人體硒狀態水平
恩施地區地處偏僻的山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區人群以食大米為主,廣大山區居民則以食玉米雜糧為主,肉食主要為自養的牲豬,因此形成一個較封閉的生態食物環境。隨著生活改善,山區居民目前也以食大米為主,玉米等主要用於飼料喂養牲畜。因此近十幾年人體硒中毒病症已逐漸消失,但牲畜硒中毒現象卻時有發生。
硒中毒村—非中毒村—低硒村采樣分析結果人發均值同樣出現三個硒級別范圍,高硒20.80~62.90μg/g,中硒0.701~7.63μg/g,低硒0.262~0.339μg/g。基本上與高硒中毒危險村,富硒非中毒村和低硒(克山病)村對應。但也出現了兩種特別情況:一是羅家壩、芭蕉兩個非中毒村人發硒落入高硒中毒危險村范圍內,與糧食硒情況一樣;二是魚塘壩村人發硒5.41μg/g落入富硒非中毒村范圍內,這是因為這里的居民以每年一輪換的方式生活,因此發硒水平比其它中毒村低,但又比一般非中毒村高。這種情況說明一個重要事實,即低硒或正常人在高硒環境中生活,很快就能使人體內硒水平增高;相反的情況也可能發生。
在相同的硒環境條件下,兒童和老人對硒的吸收效應比青壯年人靈敏(圖5-11)。這可能與兒童和老人身體代謝功能較弱硒,在人體內積蓄的時間長有關。因此,兒童和老人比年青人更易感染上硒中毒。然而在低硒地區可能又是另一種情況,兒童從低硒環境中吸收的硒比成年人少,硒還不能滿足身體發育時各器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