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由旺鎮的歷史
施甸縣由旺鎮轄街道、楊家、永福、坡腳、大庄、銀川、木榔、源珠、華興、中村、常村、四大庄、躲安、王家、嵐峰、大秧田16個村民委員會,164個村民小組,96個自然村。2003年末全鎮有10109戶,總人口39938人,其中農業人口37026人,佔全鎮總人口的92.7%。
由旺鎮位於施甸縣壩子北端,距縣城18公里,距保山城45公里,歷來是施甸縣經濟發展較快,集市貿易較為興旺,文化藝術較為繁榮的一個大鎮。由旺具有悠久的歷史,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始建於明朝年間的土主廟、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名勝古跡(圖二);有始建於光緒16年的由旺文筆塔(「文革」遭徹底毀壞,92年又恢復重);有組建於解放前後至今仍活躍在農村的農民滇劇團和花燈劇團。由旺,是施甸縣民間藝術較為豐富的一個鄉鎮,無論是造型藝術或是表演藝術都具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在縣內、市(區)內甚至省內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從造型藝術上看,有泥塑、木雕、石刻、刺綉、編織、繪畫、染織、紙扎等。
泥塑、木雕、石刻、繪畫(圖三、四) 在由旺的土主廟、西竺庵、太子寺、山耳寺等古建築上都顯示了極高的工藝水平。明、清以來塑造的各種佛象栩栩如生,人物造型有鮮明的性格特點,文革期間遭到徹底毀壞,現又由群眾自願集資重新恢復。 由旺老年協會,利用做廟會的機會集資
十多萬元人民幣,對土主廟重新擴建,新建了具有古建築風格、雕龍刻鳳的長廊八格、古亭三座、龍山水池一個,並修平道路、接通電源,每當廟會期間,便舉行講書、洞經、吹打彈唱等民間文藝表演,吸引了不少外地和當地的遊客,成為人們閑暇時的旅遊點。
由旺文筆塔(圖五),由原正安皮革工業公司投資14萬元人民幣重新建造。外觀上保留了原來的風格,又超過了原塔的高度。內部是空心的,轉角樓梯一直通向頂層,通過瞭望孔可以觀賞到四周風光,使由旺這方風水寶地更加增輝美麗,為施甸旅遊增色加彩。
竹編業在由旺比較普遍,農戶利用農閑時編織提籃、背籮、竹籃、囤籮、碗籮、坦笆等到集市上出售。作為一種副業收入。這些編織器具製作精密,工藝水平較高,還銷售到外地倍受親睞。
染織業,自明、清、民國及解放初期,由旺都有私營的染房,備有染缸、晾曬場。用人工織制的土白布染成青布(黑布)、藍布、紅布、黃布等。也有少量的蠟染,染制的花布多用於被包、背腰等。染料從一種植物「甸葉」中提取。由於輕工業的飛速發展,各種色彩鮮艷的棉布、絲綢及化纖布的大量生產,老式染織業已不存在。
紙扎(圖六、七),在解放前和文革後較為時興,一般有紙人、紙馬、靈床、棺罩等。還有專供表演用的如大龍、小龍、仙鶴、旱船、跑驢等。首先用竹篾編制,後用棉的紙裱糊,用布綳制,再上各種顏料、色漆、清光漆等。製作精良、形象逼真,美觀大方,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反映出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另外,還有用膠泥首先製成模子,再用棉紙層層裱糊,最後繪畫、上色、著漆而製作出來的「獅子頭」、「笑和尚」、「孫悟空」等面具,也是當地民間藝人的佳作。
由旺早在1929年便成立了「扶風社」,設置戲箱八個,購置服裝、道具價值二萬多大洋。先後到緬甸的果敢、耿馬及施甸壩八鄉地演出,很受群眾歡迎。由旺的群眾性文藝活動十分活躍,被世人冠以「滇戲之鄉」、「花燈之鄉」的美稱。多年來,無論是省或市組織的農民調演,凡是由由旺鎮出隊代表縣參加演出,大多獲獎。而縣內舉辦的文藝調演或大型群眾性文藝活動或其他節日活動,由旺從不缺席,演出的節目深受群眾歡迎,故而2000年3月由旺鎮被雲南省文化廳、保山行署命名為「雲南民間民族藝術之鄉」。
二、由旺花燈的基本情況
由旺不但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還是滇西通往南亞的交通要道。由旺人民祖祖輩輩都有愛好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的傳統習慣。解放前就有滇劇、老花燈、花鼓、山歌、小調、唱八仙、洞經、耍龍等民間文藝的表演隊伍。
由旺鎮現有滇劇團隊二個,花燈隊十一個,洞經隊三個,龍隊十個(其中大龍二個隊),獅子隊48個,高蹺隊五個,矮蹺隊一個,八仙隊一個,秧歌隊二個(其中百人秧歌隊一個)、腰鼓隊二個。共85個表演隊伍活躍在各村各寨,其中由旺街道老年花燈隊、銀川青年花燈隊、銀川青年龍獅隊影響力較大,演出地點已外延至德宏、緬甸等地。
由旺,素有施甸縣「滇劇窩子」之稱。由旺財神廟戲台,建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年)。台柱楹聯:「檀板譜新聲,千古英雄歸月膽;梨園傳舊事,一時子弟檀風流」。抗戰時期,71軍87師師長張紹勛撰楹聯:「真中假,假中真,上下五千年無非似此;虛若實,實若虛,縱橫數萬里盡屬如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太平寺戲台。1963年銀川公社建蓋現代戲台一個,1970年銀川中學、由旺中學各建露天舞台一個,1980年由旺街北門建活動戲台一個。
民國十九年(1930),由旺的楊世昌、楊應昌兄弟二人出資組織「扶風社」,購買了全套戲裝。並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到緬甸果剛縣土司及英國官貴蓋廳廳長家演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段林賓籌資成立銀川滇劇玩友班。
「扶風社」、「玩友班」兩劇團自成立後,不斷擴大,經常活動,同時注重培養新人。先後共演出傳統滇劇「秦香蓮」、「孔明弔孝」、「山伯訪友」、「五台會兄」等160多個劇目。自創滇劇「創業」、「第一炮」、「擁軍優屬」、「搶婆婆」等10個劇目。在長期的表演和編創過程中,他們對傳統的滇劇表演形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把清唱改為坐唱。代表劇目:《秦香蓮》,表演時,由樂手自打自唱,自拉自唱,四個樂手分別飾演包公、陳世美、秦香蓮、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七個角色,1981年代表地區參加省農民調演,式榮獲表演獎。由旺滇劇靠長輩藝人以教傳授,世代相傳積累,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
由旺花燈是從老花燈(玩燈)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地方劇種。演出場地由一家一戶走上舞台演出。演出時增加故事情節、突出人物性格、明朗戲劇沖突,提高了藝術水平。由旺花燈的曲調始終保持著老花燈的基調,不斷地豐富曲牌、劇情。所以在演出時,劇情能抓住觀眾的心,曲調通俗易懂,幽雅動聽,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老花燈相傳起源於唐朝貞觀年間,是時,國泰民安。起初在正月初二至十五幾日中,人們自願組織起來進行說唱,自娛自樂。逐步發展成固定團體到親朋好友家或者有錢人家演唱,獲取一定的「彩頭」(錢物)。傳到皇宮後,皇帝李世民微服出宮觀看,十分贊賞,與民同樂,於是下旨全國大放花燈,演出范圍逐步擴大。從此,花燈這種自娛自樂形式也逐漸在全國流傳開來。
由旺的老花燈是隨著外來人員傳進來的。起初,較為簡單,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七十一軍八十八師二六四團進駐由旺,隨軍帶來中原花燈曲調及演唱技法,由旺花燈得以進一步完善。
起初,花燈演出,有固定時間,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日為花燈的表演日。正月初二「出燈」,先到財神廟或山神廟及寺院向神祈禱,唐二(賀彩人)先賀彩,花燈隊員演唱《參佛調》,然後才開始為期十四天的演出。正月十五過後,選一天「燒燈」,花燈隊員演唱《送王調》,以示一年的表演全部結束。如今,花燈表演已不受時間限制,全年中,各種節慶、私人家做壽或其它紅白喜事都可表演,只需在唱詞或服飾上稍做變化即可。
花燈的傳統調有:「參佛調」、「十二屬」、「猜花調」、「祝英台探梁山伯」、「農諳調」、「勸世文」、「二十四孝調子」、「送王調」等100多首。
花燈的演出,民國時期一般由一些文藝愛好者自發組織,有的以村寨為單位;有的由幾個玩友組成;有的由當地的開明紳士組織幾個村寨的文藝骨幹進行演出。
解放後,黨委、政府對民間傳統文化非常重視,1950年下半年成立秧歌隊,每年的年關、節日均由當地政府或群眾自發地組織文藝活動。以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文化生活。
1951年由政府組織組織了「歌詠隊」。
1952年成立了「秧歌隊」,慶祝土地改革的勝利。
1954年成立了「由旺、銀川文化室」。
1955年成立了由旺「銀川俱樂部」。
1957年由旺組織了「玩友班」。
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山軍分區命名「銀川公社民兵俱樂部」,並贈送月琴、笛子、板胡等樂器及各種演唱材料。
1966年至1976年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1977年1月成立「銀川公社文化站」。
1981年11月成立「由旺公社文化站」。
1981年8月銀川公社向浙江購買價值近萬元人民幣的古裝戲服及戲劇導具等。
由旺花燈隊自成立至今,經歷五十多個春秋,培養出花燈藝術人才六代近四百人。並向上級有關部門輸送專業人才數十人。先後共演出傳統花燈劇:「三訪親」、「鬧渡」、「狀元與乞丐」、「游春」、「勸賭」等五十多個劇目。大型歌劇:「洪湖赤衛隊」、「紅姐妹」、「紅嫂」、「白毛女」等,花燈劇移植「沙家浜」等。自創花燈劇「送子參軍」、「擁軍優屬」、「良種迷」、「爭婆婆」等六十多個(件)。除參加縣、地區文藝調演獲獎外。部分劇本刊登在《施甸文藝》、《保山地區劇目選》,雲南省戲劇編輯部編輯出版社90年出版的《紅紅的咖啡果》等刊物。
2. 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新廠鉛鋅礦勘查
勘查區內可分為4個礦段,即:大丫口礦段、黃草壩礦段、老廠礦段、青石崖礦段。工作重點主要在黃草壩礦段,對V6礦體深部用鑽孔控制並取得一定的成果,經對V6礦體進行資源量估算,獲(332+333)類鉛+鋅資源量3.295萬噸。
大丫口礦段:礦體走向長400米,傾向東,傾角48°~79°,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真厚0.92~14.89米,平均品位Pb 0.13%~1.66%,Zn 1.36%~3.07%,Ag(2.7~27)×10-6。V2礦體位於F18斷裂東側,呈透鏡狀產出,經地表槽探TC32-1單工程式控制制,分為4層,V2-1真厚3.55米,平均品位Pb 0.39%,Zn 2.55%,Ag 7.24×10-6,V2-2真厚0.67米,平均品位Pb 0.34%,Zn 1.68%,Ag 6.24×10-6,V2-3真厚3.4米,平均品位Pb 0.59%,Zn 2.01%,Ag 12.11×10-6,V2-4真厚1.29米,平均品位Pb 0.34%,Zn 1.72%,Ag 12.5×10-6。V3礦體位於F18斷裂東側,呈透鏡狀產出,經地表槽探TC40-1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真厚25.86米,平均品位Pb 1.32%,Zn 2.89%,Ag 18.11×10-6。
黃草壩礦段:V5礦體位於F18斷裂東側,目前地表有3個槽探工程式控制制,礦總體傾向東,傾角50°~80°,地表單工程探制礦體厚度4.27~10.24米,平均品位Pb 0.21%~0.64%,Zn 1.31%~5.17%,Ag 3.24×10-6。沿走向追索,鉛鋅礦化體走向大於700米。V6礦體位於F2斷裂西側,呈脈狀產出,近南北向展布,經地表槽探工程式控制制礦體走向長大於1300米,鑽孔及二個老硐控制傾向近100米,礦體傾向西,傾角50°~75°,地表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厚度2.00~23.2米,平均品位Pb 0.34%~1.20%,Zn 0.68%~3.44%,Ag(2.36~8.51)×10-6。深部工程式控制制礦體厚度1.00~22.00米,平均品位Pb 0.65%~1.14%,Zn 0.26%~3.81%。礦體在走向和傾向上礦石的品位變化較大,礦體的厚度變化也較大,局部存在硫化礦。經對V6礦體進行資源量估算,獲(332+333)類鉛+鋅資源量3.30萬噸。
老廠礦段:V4-1礦體位於F2斷裂西側,呈脈狀產出,近南北向展布,經地表槽探工程(TC54-1、TC56-1、TC80-1三個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600米,傾向西,傾角60°~80°,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真厚0.66~13.2米,平均品位Pb 0.64%~1.85%,Zn 1.28%~9.19%。V4-2礦體位於F2斷裂西側,呈脈狀產出,近南北向展布,經地表槽探工程(TC56-1、TC58-1、TC80-1 三個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600米,傾向西,傾角60°~80°,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真厚0.99~3.09米,平均品位Pb 0.30%~4.56%,Zn 1.12%~3.32%。
青石崖礦段:主要是對1∶25000土壤化探異常檢查,對化探異常濃集帶,採用探槽、剝土等地表簡單工程施工控制,共施工了10個,發現地表零星分布有2處礦化點,均屬單工程式控制制,礦體品位低,厚度小,為40~50厘米,小於最小可采厚度,目前未發現具一定規模的鉛鋅礦體。有待下步工作時進行檢查。
3. 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現燉的它的起源是不是來自大理
起源於不是來自大理,是來自於下關。
4. 欲求保山施甸縣老宅地點,要傳統三合院、四合院、年代越久越好,必須保存完好的。
由於國內對傳統建築的保護與恢復力度的不斷提升,影響著許許多多的人們對傳統仿古建築的再投資意識的增強,與此同時激勵了國內的實力派人士紛紛投入資金建造仿古四合院建築。
然而,對於四合院建築一些人只認為四面有房就是標準的四合院建築,其實並不是這麽回事。四面有房圍合院中的空間就是-四合院。但是,這並不是標准四合院建築,標准四合院的基本條件是有要相關的規矩尺寸和仿古建築的建造規矩及建造做法等等。
規矩的北京四合院建築(東四宅)朝向是坐北朝南的,基本形式四面有房屋,即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合高牆形成四合院,只開一個門(巽門)。大門開在四合宅院的東南角「巽」位上。四合院內還建有四面圍合的游廊,在雨雪天氣里人們可以在游廊中行走避免雨、雪天的侵襲。四合院中央是庭院及十字甬道。
1.一進院落
一進院落是四合院的基本型院落,這是由四面房子圍合組成的四合院。這種院落的特點是有正房(北房)一般為三間,正房兩側各有一間耳房,共五間。如果院落窄小,僅有四間房的寬度時,三間正房的兩側可以各置半間耳房,呈「四破五」的格局。正房南面兩側為東西廂房,各三間,與正房成「品」字形排列。正房對面是南房,又稱倒座房,間數與正房相同。這樣由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院落叫四合院。
這種一進院落的小型住宅,宅門開在東南方向。
2.二進院落
二進院落是在上四合院一進院落的基礎擴展為二進院的,東西廂房的南山牆之間加隔牆。隔牆合龍處設二門,以供出入。二進院落屬小型四合院,佔地面積一般較小,東西寬度不過十五六米,南北深不過而二三十米。這樣的小院沒有抄手游廊,二門多採用屏門的形式,既很美觀,也很經濟。
二進院落的四合院中,也有規模較大,格局比較講究的。它與上述小型的二進院落相比主要差別在佔地寬窄的不同。佔地比較寬的二進院落~寬22米左右,進深30米左右~,北房可以排出七間,即正房三間,兩側耳房各兩間,成為三正四耳。這種四合院正房,廂房都可設外廊,外廊之間由抄手游廊連接。
3.三進院落
三進院落是在二進院落的基礎上再向縱深發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後面加一排罩房,後罩房與正房之間形成狹長的後院。後院與中院之間通過正房東耳房盡端的通道來溝通,宅人可以通過這個通道進入後院。這種在正房後面加一排後罩房的布局,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三進院布局,被人們稱為「典型」的或「標准」的四合院。實際上,這種三進院的例子很多,如東四四條某宅,大草場某宅都是這樣的院子。
三進院落還有另一種格局,是比較常見的。它是按照第二進院落的模式,在正房後面再加一重院落。第三進院也同中院一樣有正房,耳房,東西廂房,抄手游廊等。這種布局中一,二,三院之間的溝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而進院正房明間做成過廳,宅人從中路進入後院;也可以在耳房一側開設通道以供通行。宣武區前孫公園胡同35號 四合院就是這種格局。
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屬中型住宅,已經具有相當規模了。
4.四進院落
四進院落是三進院落沿縱深方向的進一步擴展。一般做法是,在三進院後面加一排後罩房。但這種三進院落不是帶後罩房的那一種,而是第二,三進院格局相同或相似的那種(如上文提到的宣武區前孫公園胡同35號)。四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由南至北依次為:倒座、第一進院、垂花門、第二進院、正房、第三進院、正房、第四進院、後罩房
標准四合院建造規矩:
中線 確定四合院中軸線、次軸線、輔助軸線的位置。在使用建築施工中,都要遵循古建築找中「萬法不離中」的原則。
軸線 建築軸線是人為的,在建築圖紙中為了標注詳細尺寸,按照一般的習慣或標准虛設一道線(在圖紙上),習慣上標注在對稱界面或截面構件的 中心線上,如:基礎、梁、柱結構上。
台基 建築物的底座,四面以磚石砌成,內多填土,地面鋪以磚石。
台明石 台明,即台基明著的部分。台明的高度是有規定的,為檐柱高度的
五分之一或柱徑的二倍。
(構造) 台明構造:台明結構包括三個部分:
①即柱下結構部分。②柱間結構部分。③台邊結構部分
包砌台明 是指台明下面四周砌築部分。
踏跺 登踏上台基的階級。即台階;踏跺的構造形式有三種:①垂帶踏跺②如意踏跺③左右踏跺
土襯石 台階的第一層石活。
陡板石 是台明第一(二)層石活。外皮與階條石外皮垂直。
階條石 明清建築台基四周包砌的磚石構造最上層平鋪的條形石構件,宋式建
築中稱其為壓闌石。
腰線石 牆體上與壓磚板接續平砌的厚度相同的條形石構件,壓磚板、腰線石
以下的牆體稱作下肩或下鹼。
埋頭石 台基埋入地下部分(埋頭石既是柱角石)台基轉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於階條石之下,由於轉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頭等。
① 出角埋頭,指位於陽角轉角的埋頭。② 入角埋頭,指位於陰角轉角的埋頭。
垂帶石 踏跺兩側的斜面石件,長為階條石外皮至燕窩石金邊,寬同階條石,厚為斜高同階條石厚度
柱角石 位於台階轉角處;(柱角石既是埋頭石)角柱石上部雕有「壽桃」和「石榴」,象徵「長壽」和「多子多福」;中部為雕刻的「鯉魚跳龍 門」圖案。
柱頂石 又稱柱礎石或柱榰(ZHI),台基上用以承托柱子的石構件。
門 墩 石獅子把大門,石獅鎮守不僅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又體現貴氣至尊、威震八方神聖不可侵犯的意味。
北京的四合院大門
廣亮大門 廣亮大門僅次於王府大門,它是屋宇式大門的一種主要形式
金柱大門 所說的「金柱」,就是檐柱以內的柱子。
蠻子門 門扉安裝在外檐柱間,門扇檻握的形式仍採取廣亮大門的形式,北
京人把這種門稱為「蠻子門」。
隨牆門 也叫牆垣門,其特點是無門洞,只佔半間或大半間寬度,院門較窄。
如意門 是京城四合院住宅採用最普及、最常見的一種宅門形式。
抬梁式大木構架
①(疊梁式)是一種梁架結構體系,水平構件為梁,垂直的為柱,梁是受彎構件,靠自重穩定建築.
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樑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兩端並承檁,如是層疊而上
③這種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多用於官式和北方民間建築,特別北方四合院建築
垂花門
幾種常見的垂花門的形式:
1.獨立柱擔梁式垂花門 構造最簡潔的一種,整座垂花門形如樵夫挑擔,所以又被稱為「二郎擔山」式垂花門。
一殿一卷式垂花門是垂花門中最普遍、最常見的形式。垂花門兩側常與抄手游廊相連接,游廊除台明比垂花門台明矮一階之外,柱子也比垂花門矮.游廊的屋面延伸至垂花門梢檁博縫板下面,高低錯落,更顯出遊廊之輕巧,也突出了垂花門的顯赫位置。
四合院屋頂
北房、東西廂房 、房(南房)耳房、垂花門房頂用青瓦硬山頂。
抄手游廊
抄手游廊把垂花門與這三座房屋的前廊連接起來,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經過露天。
灰背防水
古建屋面維修做法種類較多,有民間作法、。小式或大式建築屋面一般分為七層,木基層(椽子,上鋪木望板)、護板灰、滑秸泥背2-3層、多層防水層古建築稱之為「灰背」,做灰背,叫「苫背。
地杖(彩繪工程中的一部分)
「彩」通「采」,有光彩、色彩之義,是指在建築構件上,進行的一麻五灰等施工程序:捉縫灰、 通灰、粘麻灰、中灰、細灰、磨細鑽生的施工程序,又稱「地杖」。
蘇式彩畫
彩畫的布局及特徵
作用:油漆彩畫塗在木料上本來為的是避風日雨雪的侵蝕。為中國古建築上一種重要裝飾。
蘇式:以寫實的筆法和畫題山水、花卉為主。
包袱:在蘇式彩畫里有時檁子、墊板、檐枋三部的枋心聯成一個大的半圓形,里
面的彩畫也成為一個整個的布局,稱包袱。
色彩:以青、綠、紅、香色、紫色為主色。相鄰部位的青綠顏色互換,相間使用。圖案中的主要線條及紋樣瀝粉貼金。
5. 雲南保山市施甸的農村宅基地證什麼樣
我保證是尋甸的農村宅基地證是一本證書
6. 雲南保山施甸風俗
從昆明城區出發,上南過境公路,向西,出碧雞關,一路再向西,沿昆(明)楚(雄)、楚(雄)大(理)、大(理)保(山)高速公路行駛,到達保山市隆陽區城區,但不要從東門收費站下高速路,繼續前行,至大(理)保(山)的終點站,保山市隆陽區城區南郊的大官市下高速路,至320國道,爬過一個山坡,可見一岔路口,直行可至德宏、騰沖方向,左轉前行約50公里即到施甸縣城。從昆明出發,路上不要停頓,小車約行駛9小時左右即可到達施甸。
7. 保山離施甸有多遠
自駕路線:全程約62.7公里
8. 保山施甸屬於雲南省25個邊界縣之一嗎
不屬於,25個邊境縣如下:
文山州3個:富寧縣、麻栗坡縣、馬關縣與越南接壤;
紅河州3個:河口縣、金平縣、綠春縣與越南接壤;
普洱市4個:江城縣與越南、寮國接壤,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與緬甸接壤;
西雙版納州3個:景洪市(縣級)、勐海縣與緬甸接壤,勐臘縣與寮國、緬甸接壤;
臨滄市3個:滄源縣、耿馬縣、鎮康縣與緬甸接壤;
德宏州4個:芒市(縣級)、瑞麗市(縣級)、隴川縣、盈江縣與緬甸接壤;
保山市2個:龍陵縣、騰沖縣與緬甸接壤;
怒江州3個:瀘水縣、福貢縣、貢山縣與緬甸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