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思邈與《千金方》的有什麼貢獻
在隋唐時期,有位活了102歲(有的考證活了141歲),人們把他當作「神仙」,同時又被尊稱為「葯王」的人,就是孫思邈。這位神奇的人物是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581),卒於唐永淳元年(682)。他從小勤奮好學,7歲讀書,每日背1000多字,有「聖童」之稱。到了20歲,已精通諸子百家學說,既「善談庄、老」,又「兼好釋典」,學問非常淵博。隋文帝詔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授他以爵位,唐高宗拜他為諫議大夫,他都固辭不受,甘願做一個民間醫生。他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跟他一樣,因患病窮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療而悲慘死去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18歲開始,就「志於學醫」,並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自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經過這樣長期刻苦的鑽研,他的醫學造詣很深,成為隋唐時期醫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億稱道:「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孫氏的醫德亦是亘古模範。他在《大醫精誠論》中說,醫生治病必須專心致志,不能草率從事;病人不論貴賤、貧富、長幼、丑美、聰愚,不論親友故舊,山野鄉民,皆應視如親人,一律看待;出診應不避艱難,不辭寒暑,全力赴救;斷病應不瞻前顧後,不自度吉凶,實事求是地判斷;對酬資不能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務;治好了難症,不應昂首戴面,自謂天下無雙,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傳染病人和臟臭之症,不應厭棄,息瘡痍下痢,臭穢不可視,人所惡見的麻風病人,他莫不一一親自撫養。這些崇高的醫德至今仍是從醫者的座右銘。
孫氏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婦科三卷,兒科一卷,把婦兒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還打破當時醫學界「各承一業」的陋習,主張用綜合療法治病。他說:「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他本人用葯、用針、用灸都很精熟,對病人,不問「貴賤貧富」,不分「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趕救」。一次,他在路止看到幾個人抬著棺材在前面走,從棺材裡滴出幾點鮮血,後邊跟著一個老婆婆,傷心地大哭。這種情況引起他的注意。一問,才知道棺材裡的「死人」是老婆婆難產剛死的獨生女兒。他告訴老婆婆,產婦並沒有死。於是開棺搶救。一看,產婦臉色蠟黃,一絲血色也沒有,同死人無異,但一摸脈搏還在微微的跳動。孫思邈選定穴位,只扎了1針,不一會,產婦就蘇醒過來,胎兒也順利下產。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齊聲稱贊他的醫術高明。《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葯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本草蒙筌》)。
由於孫思邈結合實踐,虛心地廣泛地學習各家之長,所以醫學水平很高,有許多獨特的貢獻。其中,對腳氣病的治療最為擅長。腳氣病是由於人體缺乏維生素B引起的。這種病多少年來折磨著江南一帶群眾。孫思邈在學習前人和總結群眾經驗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提出一個有奇效而又簡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細辛、犀角、蓖麻葉、蜀椒、防風、吳茱萸等含有維生素B的葯物來治療,用含有維生素B的穀皮(楮樹皮)煮湯調粥常服來預防,這在世界醫學史也是非常先進的。歐洲於公元1642年,開始作腳氣病的研究,而孫思邈早在公元600年左右,已經詳加論述,並掌握了正確的防治方法,比歐洲早了整整1000年。
孫思邈在有生之年為醫葯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臨終時,卻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他的家鄉人民給他修廟立碑,把他隱居過的「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許多有關孫思邈的古跡,如「葯王廟」、「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寶要碑」、「洗葯池」等。這也說明歷代人民對他的感情是多麼深厚。
孫思邈的傳世之作《千金方》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簡稱,《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大約成書於唐永徽三年(652);《千金翼方》約成書於唐永隆二年(681),因「千金」一詞,來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翼方」一詞,是因兩書「相輔相濟,比翼雙飛」而得名。
《千金要方》30卷,分為232門,包括「臟腑之論,針灸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腳氣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見《千金要方·自序》)所以,它不是一本方書,而是一部綜合性醫著。載方5300個,包括大量民間葯方和歷代醫學文獻的配方,少數民族的單方、驗方和外國傳入的治病醫傷、保健之術。它又是繼承往昔,收錄中外的總結性著作。
《千金翼方》也是30卷,主要論述本草、傷寒、中風、雜病,以補充《千金要方》的不足,還收錄和整理了《傷寒雜病論》的遺文。
《千金翼方》對葯物的採集方法和時節特別重視,它指出葯採取不知時節,不注意陰干、暴干,雖有葯名,終無葯實。對233種葯物列出了採集時節。對產葯的土質、氣侯也很重視,書中專有「葯出州土」一欄,列出每種葯品的產地。書中共載葯物873種。孫思邈因此被尊為葯王。
《干金要方》曾傳入日本、朝鮮。10世紀時,日本丹波康賴參考該書編寫了《醫心方》;15世紀朝鮮的金禮蒙參考該書編寫了《醫方類聚》。
孫思邈是中國歷史上一座偉岸的豐碑。他是大醫,他是葯王,他是養生保健學說之集大成者與實踐者,他開創了中醫葯學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的崇高品德、精湛醫術、淵博學識、豐碩著述與卓越成就,贏得了當時與後來干百萬人民的愛戴與敬仰。
2. 鐵皮石斛是什麼 是九大仙草之首嗎
鐵皮石斛之所以列於九大仙草首位,首先因為它是滋陰補氣的極品,古人雲:「陽虛易補,陰虛難調」,鐵皮石斛在民間更有「救命仙草」的美譽,歷代名醫如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都用鐵皮石斛醫治過危重病人。在這九大仙草之中,可調陰虛的只有鐵皮石斛、一百二十年何首烏和冬蟲夏草,古人的排序說明,鐵皮石斛的滋陰效果是最好的。鐵皮石斛自古以來就是江浙一帶富貴之家的滋補極品,它生長非常緩慢,3-5年左右才能成株,這也是鐵皮石斛稀有、名貴的原因。
3. 孫思邈怎麼
千金要方 《備急千金要方》摘要 綜合性臨床醫著。本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殆,價值更當勝於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簡稱《千金方》。30卷。明代後有按《道藏》經義析為93卷者,內容同。唐代孫思邈撰於永徽三年(約652年)。作者以人命重於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是感於當時的方葯本草部秩浩繁,倉卒間求檢不易,乃博採群經,刪繁去復,並結合個人經驗而撰成 。卷 1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葯等;卷2~4婦科病;卷5兒科病;卷6七竅病;卷7~10諸風、腳氣、傷寒;卷11 ~20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21消渴、淋閉等症 ;卷22疔腫癰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並雜治;卷25備急諸術;卷26~27食治並養性;卷28平脈;卷29~30針灸孔穴主治。總計233門,合方論5300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了自《內經》以後至唐初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1949年後有影印本。
該書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葯等;再後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共計233門,方論5300首。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臟腑寒熱虛實為綱,與現代醫學按系統分類有相似之處;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系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針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針灸治療提供了准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准確性頗有幫助。因此,《千金要方》素為後世醫學家所重視。《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作者 孫思邈(約581-682),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范制定人,人尊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於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於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於鄉里,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飢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大業(605-618)年中,曾游學四川,並在該地煉丹,後隱於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寫了不少道家煉丹方面的著作。後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於咸亨四年(673)任承務郎直長尚葯局,掌管合和御葯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辭退。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平。
孫思邈在醫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傷寒學方面,他將《傷寒論》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總結婦、兒科成就,提出應各獨立設科,對婦、 兒科形成專科有促進作用。 他提出的婦女孕期前後的注意事項與當前圍產醫學的內容有不少符合之處。他對嬰兒生長的觀察及護理方法亦富科學內容。在對疾病認識上,如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的好發部位,消渴(糖尿病)與癰疽的關系,有關麻風、腳氣、夜盲、甲狀腺腫的描述和治療等都有創見。還倡行了蔥管導尿術、食道異物剔除術以及自家血、膿接種以防治癤病的免疫法等。在養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導引、散步、輕微勞動及食治、講求衛生等結合,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寶貴經驗。
孫思邈逝世後,被尊稱為葯王,並將他故鄉的五台山改為葯王山,還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關於消渴的特殊貢獻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復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孫氏記載消渴能夠治癒,而復發的第一原因是「不減滋味」。這就是調味品、下飯菜不要掩蓋了五穀的氣味。這樣的養生主張可見於更早的文獻:「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論語·鄉黨》)。孫氏的主張又與《黃帝內經·奇病論》相統一:「此肥美之所發也。」近年來,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穀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氏記載的糖尿病康復是真實的。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關注聶文濤的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和雙高綜合症等認識,提出《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並在發表時被合作者推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葯發展貢獻獎」。王英博士明確指出孫思邈關於消渴證康復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4. 孫思邈的著作
孫思邈,歷來被道、儒、佛三家所尊重。以其名載錄的書籍很多,有節纂和託名者也不少。孫思邈的主要著作遺存,根據史書、方誌、典籍、道藏、醫著、碑石等文獻資料記載約有90餘種,其中已考訂基本確定為託名者71種。
據《舊唐書》載: 「自注《老子》、 《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世,又撰《福祿論》三卷, 《攝生真錄》、 《枕中素書》、 《會三教論》各一卷。」又據《耀州志》載孫思邈: 「《老子注》,《 莊子注》, 《千金方》三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養生論》一卷, 《養性延命集》二卷,《養生雜錄》一卷,《養生銘退居志》一卷, 《 禁經》二卷, 《神枕方》一卷,(伍臟旁通道養圖》一卷, 《醫家要鈔》五卷。 《唐書》(指新唐書)與《道藏》及《通志略》中載孫思邈書尚有二十餘種,皆道家者言,疑道流依託也,不盡載。」
5. 孫思邈對雜病的認識、防治和護理哪些創造性的貢獻
孫思邈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對雜病的認識、防治和護理也有不少創造性的貢獻。如他正確地揭示了消渴(糖尿病)與癤癰(化膿性感染)的關系,指出預防糖尿病患者並發化膿性感染是一個重要問題,警告醫生不得給已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施行針灸治療,提醒患糖尿病的人要時刻嚴防破皮成癰的危險,強調患者要隨身攜帶防治癰腫的葯物,以備急需。對於痢疾,他根據臨床表現和大便形狀,分為赤白痢、血痢、膿血痢、久痢、休息痢5種,基本上能對當今稱之為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痢疾作出鑒別。他對麻瘋病的症狀描述和分型以及預後的判斷,也與今天的認識極其相近。另外他還明確指出,霍亂病的病因與飲食有關,並非什麼鬼神作祟;骨關節結核(附骨疽)好發於較大關節,成人以髕、膝為多,小兒以脊柱為多;水腫病人注意忌鹽等。這些都反映了較高的學術水平。
6. 歷史上哪些名醫用鐵皮石斛救治過病人
「滋陰生津」一向被認為是鐵皮石斛最大的葯性特點,歷代醫家在用鐵皮石斛治病時也多取其「滋陰生津」的功能,因為改善人體的陰虛症狀,主要是通過「滋陰生津」來實現的。古人雲:「陽虛易補,陰虛難調」,鐵皮石斛在民間更有「救命仙草」的美譽,歷代名醫如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都用鐵皮石斛醫治過危重病人。
7. 張仲景和孫思邈誰厲害些
當然是孫思邈,他叫葯王,活了一百多歲。張仲景才活了多大年紀?
8. 孫思邈與《千金方》講述了什麼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葯學家。他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畢生鑽研醫學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他自幼體弱多病,因家境貧窮,沒錢醫治,險些夭折。多虧遇到了一位采葯人,經搶救才得活命。飽嘗疾病之苦和求醫之難的孫思邈立志學醫,為窮苦人治病解痛。他讀了幾年經史典籍後,就拜師學醫。他孜孜不倦地攻讀醫書,習醫治病,長進很快。由於他博覽群書,青年時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善庄、老及百家之說」的學者。隋文帝楊堅曾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李世民給他「授以爵位」、唐高宗李治拜他為「諫議大夫」孫思邈全「固辭不受」。他這種不慕名利、拒官從醫的高貴品格,深為人們所敬重。
孫思邈醫虎圖
孫思邈治病,在針葯治療的同時,很注意精神治療。《新唐書》記載,孫思邈給當時的大文學家盧照鄰治療「惡疾」時,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指出:「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鼓勵他與疾病作斗爭。盧照鄰終於被勸慰所感動,消除了憂郁,很快恢復了健康。
孫思邈在行醫過程中,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一次,他遇到生命垂危的閉尿病人,急中生智,大膽地試用蔥葉插入病人尿道,導尿成功。用蔥葉導尿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尿術,它比1860年法國醫生拿力敦發明的用橡皮管導尿要早1000多年。
還有一次,他為人治腿疼病,用古書所記穴位針灸,全沒有療效,孫思邈不因循守舊,勇敢地反復鑽研、實踐,終於找到了正確的穴位,使病人發出了「阿」、「是」的反應聲,從而治好了這人的腿疼病。以後人們便把這種取穴和方法稱為「阿是穴」。
公元652年,孫思邈認真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葯理論、臨床經驗,並根據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寫成了一部30卷的《備急千金要方》。這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分類專著。全書廣泛收集前代名家方書及民間驗方,尤其重視兒童和婦女疾病的診治,首先提出設立兒科和婦科,並把它列在卷首。他還首先記載了腳氣病的正確治療和預防方法。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瘸是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在內科、外科等疾病的診斷、預防以及主治方葯、食物營養、針灸等方面論述十分詳盡。這部專著以臟腑、寒熱、虛實分類、列證治232門,記載了5300多個葯方。他首創復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以後孫思邈又用30年的時間寫成《備急千金要方》續篇30卷,取名《千金翼方》。開頭為葯錄,輯錄葯物800多種,詳論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以前沒有收錄的新葯和外來葯。他還對200多種葯物的採集和炮製作了專門記述。他還繪制了3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分別把人體正面、背面和側面的12經脈用五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後人經常把這兩部內容十分豐富的醫葯文獻合稱為《千金方》。
孫思邈也是我國古代著名長壽人。當他百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魏徵主修南北朝史時,曾多次走訪孫思邈,他「口以傳授,有如目睹」。孫思邈對我國葯物學、醫學有傑出的貢獻,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後世尊他為「葯王」。到了明代,人們把他所著的葯書,刻於五通碑石上,立於陝西耀縣東部的磬玉山上。這五通碑石,鐫刻葯方數萬余字,至今保存完好,成為舉世罕見的葯方石刻。孫思邈當年生活和采葯的磬玉山遂改稱為「葯王山」。
9. 孫思邈是誰
孫思邈,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被譽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孫思邈,出生於北周時代,生於581年,卒於682年,是個 孫思邈
百歲老人。孫思邈生於北周大統三年(公元58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葬於故里孫原村孫氏祖塋。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葯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 由於幼年多病,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故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葯,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葯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卻做官召請。周宣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他都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葯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葯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葯方論6500首。《千金葯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葯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網路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勛,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葯王」。現今我國各地都有祠堂紀念。陝西耀縣葯王故里孫原村現存有葯王孫思邈誕生遺址、幼讀遺址、葯王墓及孫氏塋園,葯王碑苑和宏偉壯觀的葯王紀念中心葯王祠堂,每年農歷二月二開展規模宏大的葯王孫思邈文化節紀念活動。平時有來自日本、台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