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牙痛的治療葯方有哪幾種
牙痛是指牙齒因某種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為口腔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其表現為:牙齦紅腫、遇冷熱刺激痛、面頰部腫脹等。牙痛大多由牙齦炎和牙周炎、齲齒(蛀牙)或折裂牙而導致牙髓(牙神經)感染所引起的。
該病屬中醫「牙宣」、「骨槽風」范疇中醫認為牙痛是由於外感風邪、胃火熾盛、腎虛火旺、蟲蝕牙齒等原因所致。
【方一】蓽茇散
【組成】蓽茇、高良姜、細辛、胡椒各等分。
【功用】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治療齲齒牙痛,因冷加重,或口瘡色白,周圍不充血者。
【方解】方中蓽茇、良姜、細辛味辛性溫,芳香走竄,取其溫散之性,以發散鬱火及風熱,胡椒溫中止痛,殺蟲。
【葯理】現代葯理研究證明,以上諸葯均有鎮痛、抗菌、消炎的作用。
【用法】將上葯共研細末,過篩裝瓶備用。牙痛時取葯粉少許,塞入鼻孔內用力吸入。
【方二】竹葉石膏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竹葉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麥門冬15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治療胃熱內盛,陰津受傷,而致牙痛牙宣等症。
【方解】本方是由白虎湯去知母,加竹葉、人參、麥冬、法夏而成。方中竹葉、石膏清解氣分邪熱;人參、麥冬益氣養陰;法夏和胃降逆;甘草、粳米益胃,又可使寒涼清泄而不傷中氣。法夏配麥冬,燥潤結合,以潤制燥,使得補而不膩。本方清補兼施,邪熱與氣陰兼顧,可稱得兩全其美。
【葯理】竹葉具有優良的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石膏內服有解熱、鎮痙和消炎作用;半夏具有鎮咳,祛痰,鎮吐,抗潰瘍;人參能消炎,止痛,提高機體免疫力。
【用法】上葯加水煎煮,第一煎20分鍾,第二煎15分鍾,每煎350毫升,放溫服用,早晨飯前,晚上臨睡前服下。
【方三】清胃散
【組成】生地黃6克,當歸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
【方解】方用苦寒瀉火之黃連為君,直折胃腑之熱。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熱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輕清升散透發,可宣達郁遏之伏火,有「火郁發之」之意。黃連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生地黃涼血滋陰;牡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葯。當歸養血活血,以助消腫止痛,為佐葯。升麻兼以引經為使。諸葯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於是循經外發諸症,皆可因熱毒內徹而解。
【葯理】生地黃有明顯的抗炎作用,有免疫增強作用,且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其增強更為明顯;當歸對滲出性炎症有明顯抑製作用,且能鎮痛;牡丹皮能抗炎,解熱鎮痛;黃連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抗病毒,抗炎,解熱。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
【方四】玉女煎
【出處】《景岳全書》
【組成】石膏9~15克,熟地黃9~30克,麥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功用】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之牙痛。
【方解】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陽明有餘之火而不損陰,故為君葯。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用為臣葯。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知母苦寒質潤、滋清兼備,一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一助熟地黃滋養腎陰;麥門冬微苦甘寒,助熟地黃滋腎,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二者共為佐葯。牛膝導熱引血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葯理】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熟地黃能增強免疫功能;麥冬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知母煎劑對葡萄球菌、傷寒桿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對痢疾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霍亂弧菌也有抑製作用;牛膝能促進炎性腫脹消退。
【用法】水煎服,煎七分,溫服或冷服。
【按語】大便溏瀉者,不宜用本方。
【方五】清香散
【出處】《普濟方》
【組成】川芎、蒿本各30克,防風、羌活各6克,細辛9克,香白芷30克,甘草15克。
【功用】祛風散寒止痛。
【主治】風冷牙痛。
【方解】方中藁本、防風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白芷解表散風,通竅止痛,尤除擅陽明經風濕之邪;細辛芳香走竄,能祛風寒,止疼痛;羌活辛溫發表力強,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葯理】羌活、細辛有抗炎、鎮痛作用;藁本有抗菌、鎮痛作用;白芷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以上各葯均有鎮痛作用。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食後用清茶調服。如痛甚者,加黑錫丹30粒。每日2次。
【方六】翹荷湯
【出處】《溫病條辨》
【組成】薄荷4.5克,連翹4.5克,生甘草3克,黑梔皮4.5克,桔梗9克,綠豆皮6克。
【功用】清熱肅肺止痛。
【主治】治療燥氣化火上灼齒牙而致疼痛者。
【方解】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連翹苦寒,苦能瀉火,寒能清熱,長於清心火,散上焦風熱;梔子皮偏於達表而祛肌膚之熱;綠豆皮清熱解毒;桔梗辛散苦泄,宣肺利咽開音。
【葯理】薄荷有抑菌作用,能消炎、止痛;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很強的抑製作用,有抗炎作用;梔子能解熱、鎮痛;桔梗有鎮痛作用。
【用法】上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頓服之。每日2劑,甚者每日3劑。
【方七】牙痛速效方
【出處】《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生地黃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牡丹皮6克,青皮6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
【功用】疏風清熱,活血止痛。
【主治】治療牙髓炎。見牙痛夜間為甚,牙齒有齲洞者。
【方解】生地黃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要葯;石膏清泄胃火,為治療胃火牙痛之要葯;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青皮辛散溫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氣,散結止痛之功;荊芥、防風發表散風,勝濕止痛。
【葯理】生地黃具有抑制真菌,利尿,利肝膽作用;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牡丹皮有抗炎作用,能解熱、鎮痛、解痙;荊芥、防風均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白芷湯
【出處】《古今醫鑒》
【組成】防風、荊芥、連翹、白芷、薄荷、赤芍各6克,石膏30克。
【功用】疏風散熱止痛。
【主治】治療風熱牙痛,下磨牙疼甚者。
【方解】白芷通竅止痛;荊芥辛散氣香,善於發表散風;防風辛溫發散,氣味俱升,以辛為用,功善療風,止痛功良,微溫不燥;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石膏清熱瀉火;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葯理】白芷有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薄荷有抑菌作用,能消炎、止痛;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
【用法】上為粗末。水煎,溫服,每日1劑。
【方九】葛根湯
【出處】《瘍醫大全》
【組成】葛根6克,赤芍葯4.5克,赤茯苓1.5克,甘草1.5克。
【功用】疏風散火止痛。
【主治】治療風火牙痛。
【方解】葛根甘涼,清熱生津止渴;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茯苓利水勝濕,健脾安神;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葯性。
【葯理】葛根有解熱、抗病原微生物、鎮痛、抗炎作用;赤芍能抗炎、解痙、鎮痛;赤茯苓鎮靜,促進人體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
【方十】定痛散
【出處】《萬病回春》
【組成】當歸、生地黃、細辛、乾薑、白芷、連翹、苦參、黃連、花椒、桔梗、烏梅、甘草各3克。
【功用】清熱散火止痛。
【主治】治療齲齒牙痛。
【方解】方中烏梅、花椒辛酸殺蟲;黃連、苦參瀉火解毒;細辛、白芷疏風散寒又載葯上行直達牙齒而止痛。全方配合疏風散寒、瀉火解毒、殺蟲止痛,寒熱並用,對齲齒疼痛頗有效驗。
【葯理】以上諸葯均有抗菌、殺蟲、止痛作用。
【用法】上葯銼碎。水煎服,每日1劑。
【方十一】牙疼飲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
【組成】石膏12克,升麻4.5克,大生地黃15克,防風、薄荷葉、荊芥穗、前胡、天麻各6克,甘草3克。
【功用】疏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治療牙髓炎熱證,見牙疼夜甚,不能咀嚼,牙齦腫脹尚不顯著者。
【方解】方中石膏、荊芥、防風、以疏風,生地黃、牡丹皮合生甘草以涼血祛瘀,緩急止痛;升麻甘寒,清熱解毒,尤善清解陽明熱毒;天麻祛風通絡止痛;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前胡宣散風熱。
【葯理】石膏、升麻、生地黃具有解熱、抗炎、鎮痛作用;薄荷有抑菌作用,能消炎、止痛;前胡有抗病毒作用;荊芥、防風均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食後熱服,每日1劑。
【方十二】牛蒡解肌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上
【組成】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牡丹皮、石斛、玄參、夏枯草。
【功用】疏風清熱,活血止痛。
【主治】頭面風熱,頸項痰毒,風熱牙痛,兼有表證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風熱、化痰解毒、通泄熱毒,為主葯。輔以薄荷輕清涼散,解風熱之邪;荊芥輕揚溫散,善除上部郁滯之風邪。再配以連翹散結清熱解毒,山梔清熱瀉火,牡丹皮涼血清熱,石斛清熱生津,玄參瀉火解毒,夏枯草清肝瀉火、軟堅散結。
【葯理】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葯理實驗表明,荊芥揮發油具有鎮痛、抗炎、擴張支氣管和抗過敏等作用。連翹具有抗菌抗炎、解熱、鎮吐、利尿強心、抗肝損、鎮痛等作用;山梔有抑制多種病原體的作用;牡丹皮有鎮痛、鎮靜、抗炎和解熱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抑製作,夏枯草的煎劑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Ⅱ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葯圖譜及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介紹,供大家欣賞、參考。另外,小社這次特意給每一種中葯都附上了別名,便於大家平時靈活運用。
(前方大量圖片,建議在WIFI下觀看)
解表類
1、發散風寒葯
生薑
別名:大肉姜、鮮生薑
白芷
別名:芳香、澤芬
防風
別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
蒼耳
別名:常思菜、地葵、道人頭、豬耳、刺兒棵
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羌滑、退風使者
細辛
別名:小辛、細草、少辛、獨葉草、山人參
荊芥
別名:香荊芥、假蘇、姜芥、四棱桿蒿、穩齒菜
桂枝
別名:柳桂
麻黃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2、發散風熱葯
牛蒡子
別名:鼠粘子、大力子、惡實
升麻
別名:周麻、雞骨升麻 、鬼臉升麻
柴胡
別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別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條根
桑葉
別名:鐵扇子、蠶葉
菊花
別名:甘菊、金蕊、真菊、葯菊
薄荷
別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瀉火葯
1、清熱瀉火葯
天花粉
別名:栝樓根、花粉、白葯、瑞雪
決明子
別名:草決明、馬蹄決明、千里光、假綠豆
知母
別名:連母、水須、穿地龍、羊鬍子
梔子
別名:木丹、越桃、山梔子、黃雞子、黃梔子
蓮子心
別名:苦薏、蓮薏、蓮心
夏枯草
別名:鐵色草、棒柱頭花、榔頭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熱燥濕葯
龍膽
別名:陵游、草龍膽、苦地膽、山龍膽、水龍膽
白鮮皮
別名:野花椒皮、白羊鮮、北鮮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掛牛、好漢拔
苦參
別名:地槐、苦骨、穿參、牛參、地參、野槐、山槐
鴉膽子
別名:老鴉膽、鴉蛋子、小苦楝、苦參子
黃芩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
黃柏
別名:黃檗、圓柏、檗木、川黃柏
黃連
別名:川連、川黃連、姜黃連、吳萸黃連、酒連
3、清熱瀉火葯
大青葉
別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別名:豆根、北豆根、廣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別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頭翁
別名:野丈人、頭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蘞
別名:白根、山地瓜、鵝抱蛋、地老鼠、貓兒卵
連翹
別名:旱蓮子、空翹、空殼、落翅
板藍根
別名:靛青根、藍靛根
金銀花
別名:忍冬花、銀花、雙花、二寶花
魚腥草
別名:紫背魚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別名:蒲公草、黃花地丁、黃花草、蒲公丁
4、清熱涼血葯
地黃
別名:生地、生地黃
赤芍
別名:木芍葯、赤芍葯、紅芍葯
牡丹皮
別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虛熱葯
銀柴胡
別名:銀夏柴胡、銀胡、牛肚根、土參
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西藏胡黃連
瀉下葯
1、攻下葯
大黃
別名:將軍、錦紋、錦紋大黃、川軍
2、潤下葯
火麻仁
別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線麻、山麻
郁李仁
別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葯
千金子
別名:千兩金、菩薩豆、續隨子
巴豆
別名:巴仁、巴米、紅子仁、瀉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別名:甘澤、陵澤腫、手花根、貓兒眼、勝於花
芫花
別名:赤芫、杜芫、頭痛花、南芫花、葯魚草、九龍花、鬧魚花
京大戟
別名:大戟、紅芽大戟、紫大戟、將軍草
商陸
別名:章陸、章柳根、見腫消、當陸
祛風濕葯
1、祛風散寒葯
川烏
別名:鵝兒花、五毒、鐵毒
木瓜
別名:木瓜實、鐵腳梨
草烏
別名:烏頭、獨白草、土附子
威靈仙
別名:鐵腳威靈仙、酒草階、黑骨頭、老虎須、七寸草、牛閑草
獨活
別名:獨搖草、獨滑、長生
路路通
別名:楓實、楓草、九空子、楓草
2、祛風濕清熱葯
防己
別名:粉防己、漢防己、石解
馬錢子
別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苦實、馬前
秦艽
別名:秦膠、秦糾、左秦艽
桑枝
別名:桑條
3、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
別名:南五加皮、五穀皮、紅五加皮
狗脊
別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別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廣寄生
化濕葯
廣藿香
別名:土藿香、大葉薄荷、貓尾巴香、山茴香
蒼術
別名:赤術、仙術、茅術、華蒼術
豆蔻
別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蘭
別名:蘭草、木香、大澤蘭、女蘭、香草、杭佩蘭
草豆蔻
別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別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滲濕葯
1、利水消腫葯
冬瓜皮
別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別名:紅豆、小豆、野赤豆
澤瀉
別名:水瀉、芒芋、澤芝、天鵝蛋、水澤、如意菜、水白菜、及瀉
茯苓
別名:茯菟、茯靈、松薯、松苓
薏苡仁
別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穀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葯
川木通
別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車前草
別名:當道、蛤螞草、車輪草、鐵貫草
石韋
別名:石皮、金星草、石蘭、石劍、石背柳
燈心草
別名:虎須草、赤須、燈心、燈草
3、利濕退黃葯
垂盆草
別名:半枝蓮、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齒、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錢草
別名:神仙對坐草、蜈蚣草、黃疸草
茵陳
別名:茵陳蒿、綿茵陳、絨蒿
虎杖
別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龍、酸湯桿、山大黃、陰陽蓮
溫里葯
丁香
別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別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別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絲菜
花椒
別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別名:桂樹、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乾薑
別名:白姜、干生薑、均姜、葯姜
吳茱萸
別名:食茱萸、吳萸、氣辣子、曲葯子
附子
別名: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別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氣葯
刀豆
別名:刀豆子、關刀豆、刀巴、馬刀豆
土木香
別名:青木香、祁木香、瑪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別名:檳榔皮、大腹毛、檳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別名:金鈴子、仁棗
木香
別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雲木香、廣木香
烏葯
別名:台烏葯、香葉子樹、白葉柴、青竹香、銅錢樹、白背樹
佛手
別名:佛手柑、密羅柑、五指柑、手柑
陳皮
別名:橘皮、橘子皮、廣橘皮、紅皮
枳殼
別名:川枳殼、江枳殼、湘枳殼
枳實
別名:鵝眼枳實
香附
別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櫞
別名:鉤櫞子、香櫞柑
薤白
別名:薤根、薤白頭
消食葯
山楂
別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實、山裡紅果
麥芽
別名:大麥芽、大麥櫱、麥櫱、大麥毛
萊菔子
別名:蘿卜子
驅蟲葯
苦楝皮
別名:楝木皮、楝樹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鶴虱
別名:野胡蘿卜子、鶴虱、竊衣子
使君子
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君子仁、索子果
檳榔
別名:大腹檳榔、大腹子、檳榔子、橄欖子、檳榔玉
止血葯
1、涼血止血葯
大薊
別名:雞項草、野紅花、將軍草、馬薊、虎薊、刺薊、山蘿卜、牛口刺
地榆
別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黃瓜香、綿地榆、紅地榆、馬猴棗
側柏葉
別名:柏葉、叢柏葉
槐花
別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葯
三七
別名:山漆、金不換、參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別名:茹蘆、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黃
別名:蒲花、蒲草黃、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鶴草
別名:龍頭草、金頂龍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斂止血葯
白及
別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雞兒
4、溫經止血葯
艾葉
別名:艾蒿葉、家艾葉、艾草
活血化瘀葯
1、活血止痛葯
川芎
別名:西芎、山鞠窮、香果、小葉川芎
延胡索
別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鬱金
別名:馬蓮、黃郁
姜黃
別名:黃姜、毛薑黃、寶鼎香、黃絲鬱金、鬱金
乳香
別名:熏陸香、馬尾香、乳頭香、天澤香
澤蘭
別名:地筍、地石蠶、蛇王草、草澤蘭
沒葯
別名:末葯
2、活血調經葯
川牛膝
別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別名:奶米、大麥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參
別名:山參、紅根、紫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參
紅花
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
桃仁
別名:白桃、毛桃、紅桃
益母草
別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雞血藤
別名:血龍藤、九層風、血筋藤、紫梗藤、血鳳藤、大血藤、過崗龍
3、活血療傷葯
骨碎補
別名:猴姜、石毛薑、過山龍
蘇木
別名:蘇方木、棕木、赤木、紅赤木、紅柴
4、破血消症
馬錢子
別名:士的寧樹、番木鱉、苦實把豆兒、火失刻把都、苦實、馬前、牛眼、大方八、馬錢樹,馬錢科、馬錢屬喬木
三棱
別名:荊三棱、光三棱
莪術
別名:蓬莪術、蓬術、廣術、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葯
1、溫化寒痰葯
天南星
別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頭
化橘紅
別名:柚皮橘紅、化州橘紅、柚子皮
白前
別名:石藍、嗽葯、鵝管白前
半夏
別名:水玉、羊眼半夏、蠍子草、麻芋果、三葉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別名:芥菜子、青菜子、黃芥子
旋覆花
別名:金線花、夏菊、滿天星、金盞花、貓耳朵花
2、清熱化痰葯
川貝母
別名:貝母、川貝、勤母
瓜蔞
別名:栝樓、葯瓜、吊瓜
胖大海
別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別名:土當歸、水前胡、野當歸
桔梗
別名:梗草、苦桔梗、大葯、鈴鐺花、尚頭花、苦菜根
浙貝母
別名:浙貝、象貝母、大貝母、元寶貝、珠貝
昆布
別名:海帶、江白菜
竹茹
別名:蛤殼、瓦屋子、花蜆殼
3、止咳平喘葯
馬兜鈴
別名:兜鈴、水馬香果
白果
別名:鴨腳子、靈眼、佛指柑
百步
別名:嗽葯、百條根、山百根、葯虱葯
桑白皮
別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別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羅漢果
別名:假苦瓜、光果木鱉、拉漢果
安神葯
合歡皮
別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歡木皮
遠志
別名:棘菀、細草、光棍茶、細葉遠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別名:柏實、柏子、側柏子
酸棗仁
別名:棗仁、酸棗核
平肝熄風葯
羅布麻葉
別名:茶葉花、澤漆麻、野茶葉
蒺藜
別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別名:赤箭芝、獨搖芝、離母、赤箭、明天麻
鉤藤
別名:大鉤丁、雙鉤藤
開竅葯
石菖蒲
別名:山菖蒲、葯菖蒲、金錢蒲、水劍草、石蜈蚣、九節菖蒲
補虛葯
1、補氣葯
甘草
別名:國老、美草、甜草根、粉草、烏拉爾甘草
人參
別名:人銜、土精、棒棰、圓參、山參
大棗
別名:紅棗、干棗、良棗
山葯
別名:山芋、懷山葯
白術
別名:冬術、山芥、於術、浙術
黨參
別名:黃參、獅頭參、中靈草
黃芪
別名:綿黃芪、獨根、二人抬
2、補陽葯
巴戟天
別名:雞血藤、兔兒腸、雞腸風、貓腸筋
肉蓯蓉
別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別名:思仙、木綿、絲連皮、絲棉木、玉絲皮
補骨脂
別名:破故紙、懷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別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別名:箭葉淫羊藿、心葉淫羊藿、仙靈脾
3、補血葯
白芍
別名:白芍葯、金芍葯
當歸
別名:馬尾歸、秦歸、雲歸、西當歸
首烏藤
別名:夜交藤、田豬頭、鐵稱陀
4、補陰葯
牛膝
別名:懷牛膝、杜牛膝、牛蓋膝、牛筋
石斛
別名:林蘭、杜蘭、千年竹、黃草
麥冬
別名:寸冬、韭葉麥冬、麥門冬、寸麥冬
百合
別名:白百合
收澀葯
五味子
別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別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別名:肉果、玉果、頂頭肉
罌粟殼
別名:米殼、粟殼
蓮子
別名:水芝丹、蓮實、蓮蓬子
芡實
別名:水雞頭、雞頭實、雞頭子
Ⅲ 哪些中草葯有降血壓的作用
降壓作用的中草葯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夏枯草、益母草、生地、川牛膝,炒杜仲、女貞子、金銀花,紅花,石斛、桑寄生,鬼針草、花生葉等。
Ⅳ 具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葯有哪些
1
#抗腫瘤作用的中葯有哪些 冬蟲夏草(《本草從新》)
[來源] 為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
Sacc.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蟲綠蝙蝠蛾Hepialus varians Staudinger幼蟲的屍體。 [性味功效] 甘,溫。益腎補肺,止血化痰。 [化學成分]
冬蟲夏草含蛋白質、20種氨基酸、17種無機元素、脂肪、蟲草酸(D-甘露醇)、蟲草菌素、麥角甾醇、麥角甾醇過氧化物、維生素B12、生物鹼、尿嘧啶、腺嘌呤、硬脂酸等。 [主要葯理]
冬蟲夏草所含的蟲草素能抑制小鼠白血病L5187的細胞系的核酸合成;從而攻擊腫瘤細胞,發揮抗癌活性。冬蟲夏草提取物能對抗可的松、環磷醯胺等免疫抑制劑對免疫系統的抑製作用,提高環磷醯胺的抗腫瘤作用而不增加其毒性。此外,本品尚有雄激素樣、鎮靜、催眠、降低血清膽固醇、降壓、平喘、止咳、祛痰等作用。 [臨床應用]
《本草從新》:「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本草綱目拾遺》:「潘友新雲治膈症,周兼士雲治蠱脹。」臨床常用治肺癌、喉癌等癌瘤中屬肺氣不足、肺腎兩虛、正氣衰弱者。
1.治肺癌 ①冬蟲夏草10g,麥冬15g,石斛15g,生地15g。泡水當茶飲。(《中葯新用》)
②冬蟲夏草、旱蓮草、麥冬、黨參各15g,百合、玉竹、瓜蔞、夏枯草各20g,北沙參、元參、半枝蓮、薏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魚腥草、藕節、貓爪草、黃芪、茅根、鱉甲、生牡蠣各30g,川貝10g。水煎服。(《抗癌植物葯及其驗方》) ③人參100g,冬蟲夏草60g。研末分次吞服,每次10g。〔《江西中醫葯》1998;(4)〕
2.治喉癌:太子參、生地、女貞子各15g,沙參、丹皮、旱蓮草、白芍各10g,甘草、冬蟲夏草、川貝母各5g,木蝴蝶3g,青果適量(單獨噙咽)。日夜各服1劑,每劑每隔2小時少量呷服1次,直至葯盡。(《抗癌良方》)
此外,本品內服還用治腎陽不足所致的陽萎、遺精、腰膝痠痛,肺腎兩虛所致的久咳虛喘,肺陰不足所致的勞嗽痰血以及自汗畏寒等病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與雞、鴨、豬肉等燉服;或入丸散。 山茱萸(《神農本草經》)
[來源] 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Macrocarpium officinale Sieb. et Zucc. 除去果核的成熟果肉。亦稱棗皮。
[性味功效] 酸,微溫。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化學成分]
山茱萸含山茱萸甙、莫羅忍冬甙、當葯甙、馬錢子素及番木鱉甙等。尚含熊果酸、酒石酸、沒食子酸、皂甙、維生素A、香豆素、黃酮類等。 [主要葯理]
山茱萸促進免疫動物脾臟抗原結合細胞的增加,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對腫瘤細胞有抑製作用。此外,本品還有抗菌、消炎、對抗組胺、氯化鋇及乙醯膽鹼所引起的腸管痙攣、收縮子宮、降壓、改善心功能等作用。 [臨床應用]
山茱萸為補益肝腎的常用葯。《名醫別錄》:「腸胃風邪,寒熱疝瘕。」《葯性論》:「療耳鳴,除面上瘡,主能發汗,止老人尿不節。」《日華子本草》:「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症結。」臨床常用治食道癌、腸癌、腦瘤等癌瘤中屬肝腎虧虛者。 1.治食道癌
熟地240g,山萸肉120g,懷山葯120g,澤瀉90g,丹皮90g,茯苓90g。上葯製成蜜九,每丸9g。每日晨起服1~2丸。(《抗癌中葯一千方》) 2.治腸癌
山萸肉12g,知母10g,鱉甲15g,生地12g,女貞子15g,天白15g,茯苓10g,黃柏10g,澤瀉15g,山葯10g,雙花30g,馬齒莧30g。水煎服,每日1劑。(《抗癌中草葯大辭典》) 3.治腦瘤
①姜半夏15g,制南星15g,石菖蒲9g,當歸9g,山萸肉9g,赤芍10g,製成糖漿服用。(《抗癌中葯一千方》)②熟地12g,懷山葯12g,枸杞子12g,山萸肉15g,川牛膝9g,菟絲子12g,鹿角膠12g。水煎服,每日1劑。(《抗癌中草葯大辭典》) 此外,本品內服還用治肝腎虧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痠軟、陽萎,腎虛不固所致的遺精滑精、小便不禁,體虛欲脫所致的大
Ⅳ 中葯功效分類
一、解表葯 (一)發散風寒葯 麻黃、桂枝、紫蘇(附葯:紫蘇梗)、生薑(附葯:生薑皮、生薑汁)、香薷、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蒼耳子(附葯:蒼耳草)、辛夷、蔥白、鵝不食草、胡荽、檉柳。 (二)發散風熱葯 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蔓荊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葯:葛花)、淡豆豉(附葯:大豆黃卷)、浮萍、木賊。 二、清熱葯 (一)清熱瀉火葯 石膏、寒水石、知母、蘆根、天花粉、竹葉、淡竹葉、鴨跖草、梔子、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熱燥濕葯 黃芩、黃連、黃柏、龍膽、秦皮、苦參、白鮮皮、苦豆子、三棵針、馬尾連 (三)清熱解毒葯 金銀花(附葯:忍冬藤)、連翹、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青黛、貫眾、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樓、拳參、漏蘆、土茯苓、魚腥草、金蕎麥、大血藤、敗醬草(附葯:墓頭回)、射干、山豆根(附葯:北豆根)、馬勃、青果、錦燈籠、金果欖、木蝴蝶、白頭翁、馬齒莧、鴉膽子、地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膽、千里光、白蘞、四季青、綠豆(附葯:綠豆衣) (四)清熱涼血葯 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虛熱葯 青蒿、白薇、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 三、瀉下葯 (一)攻下葯 大黃(後下)、芒硝、番瀉葉、蘆薈 (二)潤下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葯 甘遂、京大戟(附葯:紅芽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風濕葯 (一)祛風寒濕葯 獨活、威靈仙、川烏(附葯:草烏)、蘄蛇(附葯:金錢白花蛇)、烏梢蛇(附葯:蛇蛻)、木瓜、蠶沙、伸筋草、尋骨風、松節、海風藤、青風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風濕熱葯 秦艽、防己、桑枝、豨薟草、臭梧桐、海桐皮、絡石藤、雷公藤、老鸛草、穿山龍、絲瓜絡 (三)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蓮花(附葯:天山雪蓮花)、鹿銜草、古楠葉 五、化濕葯 藿香、佩蘭、蒼術、厚朴(附葯:厚朴花)、砂仁(附葯:砂仁殼)、豆蔻(附葯:豆蔻殼)、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滲水濕葯 (一)利水消腫葯 茯苓(附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豬苓、澤瀉、冬瓜皮(附葯:冬瓜子)、玉米須、葫蘆、香加皮、枳椇子、澤漆、螻蛄、薺菜 (二)利尿通淋葯 車前子(附葯:車前草)、滑石、木通(附葯:關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麥、扁蓄、地膚子、海金沙(附葯:海金沙藤)、石韋、冬葵子、燈心草、萆薢 (三)利濕退黃葯 茵陳、金錢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雞骨草、珍珠草 七、溫里葯 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小茴香(附葯:八角茴香)、丁香(附葯:母丁香)、高良姜(紅豆蔻)、胡椒、花椒、蓽茇、蓽澄茄 八、理氣葯 陳皮(附葯:橘核、橘絡、橘葉、化橘紅)、青皮、枳實(附葯:枳殼)、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烏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櫞、玫瑰花、綠萼梅、娑羅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蟲、刀豆、柿蒂 八、理氣葯 陳皮(附葯:橘核、橘絡、橘葉、化橘紅)、青皮、枳實(附葯:枳殼)、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烏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櫞、玫瑰花、綠萼梅、娑羅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蟲、刀豆、柿蒂 九、消食葯 山楂、神曲、麥芽、稻芽(附葯:谷芽)、萊菔子、雞內金、雞矢藤、隔山消、阿魏 十、驅蟲葯 使君子、苦楝皮、檳榔、南瓜子、鶴草芽、雷丸、鶴虱、榧子 十一、止血葯 涼血止血葯 小薊、大薊、地榆、槐花(附葯:槐角)、側柏葉、白茅根、薴麻根、羊蹄 化瘀止血葯 三七、茜草、蒲黃、花蕊石、降香 收斂止血葯 白芨、仙鶴草、紫珠、棕櫚炭、血餘炭、藕節、檵木 溫經止血葯 艾葉、炮姜、灶心土 十二、活血化瘀葯 (一)活血止痛葯 川芎、延胡索、鬱金、姜黃、乳香、沒葯、五靈脂、夏天無、楓香脂 (二)活血調經葯 丹參、紅花(附葯:番紅花)桃仁、益母草、澤蘭、牛藤、雞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 (三)活血療傷葯 土鱉蟲、馬錢子、自然銅、蘇木、骨碎補、血竭、兒茶、劉寄奴 (四)破血消症葯 莪術、三棱、水蛭、虻蟲、斑蝥、穿山甲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葯 溫化寒痰葯 半夏(附葯:水半夏)、天南星(附葯:膽南星)、禹白附(附葯:關白附)白芥子、皂英(附葯:皂角刺)、旋覆花(附葯:金沸草)、白前、貓爪草 清化熱痰葯 川貝母、浙貝母、瓜萎、竹茹、竹瀝、天竺黃、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黃葯子、海蛤殼、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止咳平喘葯 苦杏仁(附葯:甜杏仁)、紫蘇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馬兜玲、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白果(附葯:銀杏葉)、矮地茶、洋金花、華山參、羅漢果、滿山紅、胡頹子葉 十四、安神葯 重鎮安神葯 硃砂、磁石、龍骨(附葯:龍齒)、琥珀 養心安神葯 酸棗仁、柏子仁、靈芝、纈草、首烏藤、合歡皮(附葯:合歡花)、遠志 十五、平肝息風葯 (一)平抑肝陽葯 石決明、珍珠母、牡蠣、紫貝齒、代赭石、刺蒺藜、羅布麻、生鐵落 (二)息風止痙葯 羚羊角(附葯:山羊角)、牛黃、珍珠、鉤藤、天麻(附葯:密環菌)、地龍、全蠍、蜈蚣、僵蠶(附葯:僵蛹、雄蠶蛾) 十六、開竅葯 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 十七、補虛葯 補氣葯 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葯、白扁豆、甘草、大棗、刺五加、絞股藍、紅景天、沙棘、飴糖、蜂蜜 補陽葯 鹿茸(附葯:鹿角、鹿角膠、鹿角霜)、紫河車(附葯:臍帶)、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續斷、肉蓯蓉、鎖陽、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蟲夏草、胡蘆巴、韭菜子、陽起石、海狗腎(附葯:黃狗腎)、海馬、哈蟆油、羊紅膻 補血葯 當歸、熟地黃、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楮實子 補陰葯 北沙參、南沙參、百合、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明黨參、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桑椹、黑芝麻、龜甲、鱉甲 十八、收澀葯 固表止汗葯 麻黃根、浮小麥(附葯:小麥)、糯稻根須 斂肺澀腸葯 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訶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糧 固精縮尿止帶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櫻子、海螵蛸、蓮子(附葯:蓮須、蓮房、蓮子心、荷葉、荷梗)、芡實、刺蝟皮、椿皮、雞冠花 十九、涌吐葯 常山、瓜蒂、膽礬 二十、攻毒殺蟲止癢葯 雄黃、硫黃、白礬、蛇床子、蟾酥(附葯:蟾皮)、樟腦、木鱉子、土荊皮、蜂房、大蒜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葯 升葯、輕粉、砒石、鉛丹、爐甘石、硼砂
Ⅵ 茯神的功效與作用
茯神具有寧心安神、利水消腫及補虛治勞的功效,能夠有效的緩解失眠、癲癇及健忘等症狀,具有明顯的安神作用。茯神可以緩解身體的水腫現象,同時提高脾的功能,它還能夠顯著的改善食慾不振、面色暗黃、頭暈目眩、全身乏力、健忘與腹脹等症狀。
(6)石斛夏枯草的功效與作用擴展閱讀
茯神為多孔菌科卧孔屬植物茯苓的菌核中夾有松根的部分,原物種為低等植物,是寄生在松樹上的真菌。葯用部分為乾燥菌核體中間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性味甘、淡平。有滲濕、健脾、寧心等功能。用於痰飲、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心悸、眩暈。
Ⅶ 夏枯草有哪些功效
夏枯草:性味:苦、辛、寒。
功用:(1)清肝明目:用於肝熱目赤腫痛,及肝陽上亢之頭痛、目眩(如高血壓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2)清熱散結:用於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貝母。用於瘰癧(如淋巴腺結核)、癭瘤(如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常配牡蠣、浙貝母。
用法:10~15克。
Ⅷ 夏季喝石斛茶有什麼用
適合1~3歲寶寶喝的解暑茶:
百合綠豆湯
製作工藝
1. 綠豆去掉雜質洗凈;
2. 百合剝開洗凈;
3. 綠豆放入鍋中,加入500克清水燒開;
4. 轉用小火煮至綠豆開花,放入百合,繼續煮;
5. 到綠豆,百合熟爛時,放入白糖,待糖化開,盛入湯碗即可。
菜品口感
入口香甜,解暑佳品。
食譜營養
綠豆:綠豆含有豐富營養元素,有增進食慾、降血脂、降低膽固醇、抗過敏、解毒、保護肝臟的作用;
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暑熱煩渴、濕熱泄瀉、水腫腹脹、瘡瘍腫毒、丹毒癤腫、痄腮、痘疹以及金石砒霜草木中毒者。綠豆性寒,素體虛寒者不宜多食或久食,脾胃虛寒泄瀉者慎食。
食譜相剋
綠豆:綠豆與鯉魚、狗肉、榧子殼,不可同食。
以下這些解暑茶,如果寶寶底於3歲最好不要給他喝:
苦瓜解暑茶 將苦瓜上端切開,挖去瓜瓤,裝入綠茶,把瓜掛於通風處陰干,取下洗凈,連同茶切碎、混勻,取10克放入杯中以沸水沖沏,悶半小時,可頻頻飲用,有清熱解暑除煩之功效,適用於中暑發熱、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
菊花龍井茶 菊花10克,龍井茶5克,和勻放茶杯內,沖入開水,加蓋泡10分鍾後飲服。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功效,對早期高血壓、慢性肝炎、風熱頭痛、結膜炎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
姜鹽茶 生薑2片,食鹽4克,綠茶6克,一起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30分鍾後飲服,具有清熱潤燥,和胃止嘔的功效,適用於口渴多飲、胃部不適、心中煩悶、多尿等。
蘇荷茶 紫蘇葉、薄荷葉、桑葉、龍膽草、蘆根、菊花各等份,共研細末沖泡代茶飲,有清熱解毒,祛風消滯功效,適用於外感風熱、發熱較重、惡風寒、咽喉腫痛、痰稠黃等。
薄荷茶 薄荷6克,黨參10克,生石膏30克,麻黃3克,生薑3片,將上述葯切碎,加水適量,煎取葯汁,過濾去渣代茶飲服,有辛涼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適用於體虛或年老者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不爽、胸悶喘逆等。
雙花茶 金銀花15克,白菊花10克,用開水沖泡代茶飲,有清熱解毒,祛暑消炎的功效,適用於流行性感冒、煩躁不安、急性腸炎等。
馬齒莧茶 鮮馬齒莧30克,石榴皮15克,先將馬齒莧洗凈再蒸5分鍾,搗爛取汁與石榴皮加水共煎10分鍾,加白糖飲用,有消炎、止痛、止痢的功效,可治療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藿香茶 藿香、佩蘭各10克,洗凈切碎,開水沖泡10分鍾,有解暑避濁、化濕和中的功效,適用於流行性感冒、頭痛鼻塞、神經性頭痛、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為解暑佳品。
決明子茶 決明子15克,夏枯草10克,將決明子炒至稍鼓起、微有香氣後放涼,打碎,夏枯草切細末,混合後沖泡開水,10分鍾後飲服,有清肝明目,通便、降血壓的功效,適用於高血壓頭痛、急性結膜炎、角膜潰瘍、青光眼、大便秘結等。
枇杷竹葉茶 枇杷葉、鮮竹葉、蘆根各20克,洗凈切粗末,放入鍋內加水500毫升,煎煮15分鍾,去渣濾汁,趁熱放入少許白糖和食鹽,有清熱生津,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發熱咳嗽、咳痰黏稠、口渴津少等,也為清暑之佳品。
玄麥甘桔茶 玄參、麥冬各10克,桔梗、甘草各5克,將上述葯切粗末,開水沖泡後代茶飲,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適用於肺陰不足、喉癢乾咳無痰、口渴咽乾等。
參斛茶 太子參15克,石斛10克,五味子5克,將上述葯切粗末,用開水沖泡代茶飲,有益氣生津,養陰止汗的功效,適用於熱病傷陰之口舌乾燥、胃脘作痛、干嘔納少、舌光少苔以及老年人氣短乏力、頭暈心悸等,為夏季常飲之佳品
Ⅸ 決明子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於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歸肝、腎、大腸經。有減肥之功效。
用量9~15克。
治風熱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壓,肝炎,肝硬化腹水,習慣性便秘。
食用方法
決明子綠茶
原料:決明子、綠茶各5g。
決明子
(或者用決明子粉和綠茶粉各5克)
製法:將決明子用小火炒至香氣溢出時取出,候涼。將炒好的決明子、綠茶同放杯中,沖入沸水,浸泡3~5分鍾後即可飲服。隨飲隨續水,直到味淡為止。
功效:此茶清涼潤喉,口感適宜,具有清熱平肝、降脂降壓、潤腸通便、明目益睛之功效。
適應證:適用於高血壓、高脂血症、大便秘結、視物模糊等。
注意:茶葉「產徽者名松蘿,長於化食;產浙紹者日日鑄,長於清長;產閩者日建茶,專於癖瘴;產六合者日苦丁,專於止痢;產滇南者日普洱茶,則兼消食癖瘴,止痢之功。」因此,降脂消食以安徽松蘿茶及雲南普洱茶為佳。決明子以顆粒均勻、飽滿、黃褐色者為佳,炒時有香氣溢出即可,不要炒糊,以免影響療效。決明子茶苦寒傷胃,因此,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不宜服。茶葉中含有咖啡因,有醒腦提神之功,因此,夜晚不宜飲茶,以防失眠。
杞菊決明子茶
原料:枸杞子10克,菊花3克,決明子20克。
製法:將枸杞子、菊花、決明子同時放入較大的有蓋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燜15分鍾後可開始飲用。
用法:當茶,頻頻飲用,一般可沖泡3至5次。
功效:清肝瀉火,養陰明目,降壓降脂。用於肝火陽亢型腦卒中後遺症,症見肢體麻木癱瘓,頭暈目眩,頭重腳輕,面部烘熱,煩躁易怒,血壓增高,舌質偏紅,苔黃,脈弦。
菊楂決明茶
原料:潔凈菊花10克、生山楂片10克、決明子5克、方糖25克,
用法:將菊花、山楂片、決明子、方糖放入保溫杯中,以開水沖泡、蓋緊浸泡半小時,頻頻飲用,每日數次。
功效:本品適用於更年期綜合症的肝腎陰虛,肝腸上亢的患者,凡具有頭暈、頭痛者,煩躁易怒,或高血壓所致頭暈目眩,失眠多夢者。
菊花決明子粥
(經驗方)
原料:菊花10克,決明子10—15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用法:先把決明子放入砂鍋內炒至微有香氣,取出,待冷後與菊花煎汁,去渣取汁,放入粳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冰糖,再煮1—2沸即可食。每日1次;5—7日為l療程。
功效:清肝明目,降壓通便。適用於高血壓、高血脂症,以及習慣性便秘等。
注意事項:大便泄瀉者忌服。
桃仁決明蜜茶
原料:桃仁10克加草決明子12克。
用法:將桃仁、草決明子水煎,加蜂蜜。
功效:能活血降壓、清肝益腎,適用於高血壓、腦血栓形成有熱象者服用。
決明子蜂蜜飲
原料:炒決明子10~15克,蜂蜜20~30克。
用法:將決明子搗碎(或者用決明子粉5克),加水300~400毫升煎煮10分鍾,沖入蜂蜜攪勻服用,早晚分服,每日1劑。
功效: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治療前列腺增生兼習慣性便秘者。
決明子茶
決明子茶
用法:決明子30g(或者用決明子粉10克)。
用法:開水沖泡。
功效:能降壓降脂,潤腸通便。
決明子茶治療眩暈20例療效觀察
目的:觀察決明子茶治療眩暈療效。
方法:以決明子茶治療眩暈20例。
結果:決明子茶治療眩暈治癒12例,顯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
結論:決明子茶治療眩暈有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