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導游,不過這幾年的短線游本人報名了很多次。而且都很喜歡,走走看看。最怕的是景區走馬觀花,然後到購物地點休息,聽講課。不知道是買好還是不買好。
一般個人比較喜歡3天2晚。2日游如果行程(路程)少一點,景區遊玩的時間長一些2日游也是很好的選擇。因此更近的地方會選擇自由行。出行方式火車和公交。
但根據個人情況,因為從事過的工作原因,個人覺得自由行的有些建議並不適合絕大多數人員。(ps:外企工作《私營性質集團子公司》,翻譯人員兼職技術部門的部分管理工作,專科院校畢業)
㈡ 金融危機下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中國加入WTO 8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持續增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問題;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受貿易壁壘及反傾銷措施限制等問題,嚴重製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使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繼續呈擴大趨勢。本文從金融危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入手,分析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及存在的制約因素,並提出了今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如何克服現存問題,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建議及發展對策。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農產品出口貿易快速增長,2001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160.7億美元,2008年農產品出口額達到40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3.73%。同時,農產品出口經營隊伍不斷優化;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出口渠道進一步拓寬.出口品種不斷增加,貿易方式不斷拓展,多元化的市場格局初步顯現。但是也應看到,在農產品出口貿易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產品加工度低,技術創新薄弱,缺乏品牌產品,受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及反傾銷措施的影響等,嚴重製約著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受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使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繼續呈擴大趨勢。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就成為當前
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當務之急。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
受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下跌的沖擊,進入2008年下半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明顯受挫。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進口高速增長,貿易逆差快速擴大,成為中國歷史上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8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7.0%。其中,出口額為405.0億美元,同比增長由2007年的17.9%下滑到9.4%;貿易逆差為181.6億美元,同比增長3.4倍。2008年末2個月出口下降明顯,出口規模分別為34.7億美元和37.6億美元,同比則分別逆轉為下降6.9%和7.2%。
2009年1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31.5億美元。環比下降16.3%,同比出口額下降13.7%。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21.6億美元,環比下降31.3%,同比出口額下降16.9%。2009年l~4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降幅大於出口降幅,貿易逆差大幅下降,進出口總額為262.5億美元,同比下降15.6%。其中,出口額116.2億美元,同比下降9.3%;貿易逆差為30.1億美元,同比下降45.2%。具體農產品進出口情況表現為穀物出口減少,進口增加,順差大幅縮小;食用植物油進出口額均降;蔬菜進出口量、出口額均降;水果出
口量增長、出口額減少;畜產品進出口額均降,水產品出口略增。
二、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
中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但並不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中國目前是世界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在整個進出口貿易中佔有十分重要地位。2001-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3.73%。盡管受到世界糧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但是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額不僅連續第9年增長,而且保持較高的增長率。農產品進出口額逆差由2007年的43.7億美元急劇上升至181.5億美元,增加3倍多。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呈現以下特點:
1.農產品出口額增長速度慢,占出口總額比重不斷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農產品產量第一大國,但農產品出口額增長速度緩慢,2000年農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為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長到17.9%。農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出口比例也不斷下降,從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2.8%。
2.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中國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自加入WTO以來取得了較快的增長,穀物類對外貿易呈現為凈出口。2007年,中國出口穀物991.2萬t,同比增長62.5%;穀物凈出口835.4萬t,同比增長2-3倍。2007年稻穀產品出口134.3萬t,同比增長7.2%;凈出口85.6萬t,同比增長63.6%。食用油籽進出口雙增長,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進口增長;食糖進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長、水果進出口均增長;畜產品貿易逆差增長1.9倍;水產品貿易順差下降0.7%。隨著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水產品、畜禽、水果、蔬菜、花卉等優勢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會迅速提高。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將會成為拉動中國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的主力(表1)。
3.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初級產品比重遠高於深加工產品中國農產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較小的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能力不強,初級產品比重達到80%,深加工產品僅有20%。如2008年水產品出口額106.1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的10.7%。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初級農產品與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例分別為25%和75%。發達國家農產品的深加工品占其總生產量的90%以上,加工轉化後產值增加2-3倍;而中國農產品加工品只佔其總生產量的25%左右,加工產值只增加30%左右。造成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不合理,影響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整體品質和收益。隨著農產品出口額的增加,也逐步提高深加工產品出口的比重,如2005年農產加工品出口額85億美元,佔全部農產品出口總額就提高到31.4%,水產加工品出口額19.3億美元,佔9.2%。
此外,中國相對發達國家比較落後的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和設備問題,增加了中國農產品的成本,也影響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4.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連續5年出現逆差中國農產品貿易自2004年起連續5年出現逆差。2008年中國農產品出口增長放緩,進口高速增長,貿易逆差快速擴大,成為中國歷史上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9年1-4月,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仍大幅下降,為30.1億美元,同比下降45.2%。
5.亞洲仍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歐洲、北美洲及東盟出口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亞洲依然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亞洲進出口雙增長,但市場份額略有下降,對北美洲出口市場份額略增。
2007年,對亞洲出口223.2億美元,同比增長15.5%,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0.3%,同比減少1.2個百分點。歐洲是中國農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7年,對歐洲出口70.6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對北美洲進出口雙增長。北美洲是中國農產品第三大出口市場,2007年,對北美洲出口49.8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日本、美國分別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國和進口國,出口額分別是83.7億美元、44.2億美元。
2008年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歐盟、美國、東盟、中國香港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分別出口76.9億美元、62.7億美元、51.3億美元、45.8億美元、36.3億美元、29.1億美元。其中,對日本和韓國出口同比下降8.1%和12.1%,所佔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9.0%和7.8%,較2007年分別下降了3.6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對歐盟、美國、東盟出口同比分別增長了16.0%、16.1%和16.0%,所佔比重分別為15.5%、12.7%和1 1.3%,較2007年分別提高了0.9、0.7和0.6個百分點。
6.一般貿易比重上升,進料加工貿易比重下降2008年,一般貿易出口313.5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加工貿易增長趨緩,進料加工貿易出口 60.5億美元,同比增長0.2%。見表2。
7.中國農產品貿易仍以東部為主中國農產品貿易仍以東部地區為主。2007年,東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290.7億美元,同比增長14.7%,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76.7%;中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35.6億美元,同比增長26.0%。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14.6%;西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39.9億美元,同比增長36.0%,佔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8.7%。
2007年,出口額居第一位的仍是山東省,出口額為99.0億美元,同比增長15.8%;第二位是廣東省,出口額為41.0億美元,同比增長4.8%;第三位是遼寧省,出口額為30.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
8.農產品經營主體結構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上升,國有企業出口比重下降,經營模式分散中國農產品出口過去一直由國有企業集中統一經營,近年來,在農產品出口中仍佔主導地位,但逐漸弱化。2007年國有企業出口農產品79.6億美元,2008年出口農產品70.7億美元,同比下降11.1%。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農產品的地位逐漸上升,2007年外企出口農產品155.68億美元,2008年外企出口農產品171.27億美元,同比上升10.1%,占當年中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42.5%;私營企業出口144.9億美元,快速增長24.6%,佔36.1%;即便是金融危機影響下的2009年1-4月國有企業的同比下降幅度也比外資企業的下降幅度多6.5個百分點。見表3。
此外,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仍然是極其分散的農戶,這種分散經營模式不易形成規模效應,不利於成本的減少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制約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持續發展。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貿易摩擦嚴重
(1)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是困擾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首要障礙。近年來,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日益凸現,已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重大障礙,而且還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國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范圍越來越大,受檢測的項目不斷增多,從原來的抽檢擴大到現在的批檢;二是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貿易夥伴越來越多,由原來的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發展到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三是從對中國實施綠色壁壘和技術壁壘的理由來看,對農葯、獸葯劑殘留量的檢測越來越嚴。
(2)反傾銷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另一主要障礙。中國農產品出口傳統上依賴低價競爭,但這一策略目前受到進口國反傾銷措施的制約。尤其是中國具有低價格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採取反傾銷措施來限制對它們的進口。
(3)中國農產品出口面對國際間極不平衡的貿易秩序。WTO的發達成員利用協定所規定的國內支持政策削減義務承諾的時間界限差的機會,他們繼續給農業以巨額的補貼,給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出口方面造成極不平衡的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國家農產品貿易環境,極不利於中國農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2.國際競爭力總體不強農產品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匱乏,農產品出口區域分布不平衡,缺乏集聚效應,這些企業農產品生產標准化程度不高,進入國際農產品市場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抗風險能力不強,整體競爭優勢不強,大大削弱了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存在諸多的內部制約因素
(1)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還存在問題。中國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問題突出地表現為疫病和農獸葯殘留(農葯、獸葯、環境污染等)等衛生安全問題。歐盟、日本、韓國等以此為由對中國農產品利用綠色、技術壁壘多次進行封殺。
(2)農產品出口秩序混亂,缺乏行業自律。由於當前農產品出口產品低水平重復,產品結構類似,價格競爭成了競爭的常態,導致個別企業以攙雜使假、降低質量標准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收益,往往會直接損害整個行業的形象。
(3)政府支持政策不完善。國家沒有出台針對農產品出口的促進措施,而現有外貿支持措施很難用於支持農產品出口。
(4)缺乏有效的農產品出口服務。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嚴重滯後,還沒有建立對日本、歐盟、東南亞等重點出口市場的市場供需、價格、政策法規等信息跟蹤監測體系,有關部門對農產品出口條件、技術壁壘以及農產品貿易摩擦等監測不夠敏捷。
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建議及發展對策
1.健全中國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應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及各自的質量要求,制定不同的技術標准,建立起遞進性、階梯式的全方位的農產品質量標准體系。盡量消除因標准過低可能對中國的環境保護以及突破農產品出口綠色壁壘產生的消極作用,或者因標准過高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使制定的標准科學而合理。
2.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從長遠看,必須要依靠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出價值,推進農業科技革命,促進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結合,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實現農產品向高品質、高科技的轉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推進農業標准化,提高市場競爭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抓住當地主導產業、主導產品,選准重點逐個制定系列標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標准化體系,形成完整的產前、產中、產後技術標准體系。同時要以點帶面,努力抓好農業標准化的實施和推廣,提高農業生產力和
競爭力。
4.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鼓勵企業發展深加工農產品出口,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支持企業培育農產品出口品牌,優先支持農產品出口的品牌建設;推動企業以國外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與國內自主研發並重的方式,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農產品原產地標記注冊制度,對符合出口免檢有關規定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依法優先予以免檢;對信譽良好的原產地標記保護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實行便捷通關。
5.採取積極態度,應對反傾銷措施加強反傾銷力度,防止外國商品傾銷中國市場,以起到制衡和威懾作用;加強國家宏觀指導和調控,防止各自對外,降價競銷;同時要引導出口企業實旌戰略轉型,從低價策略轉移到高附加值為主的技術創新等新戰略組合;鼓勵應訴,獎懲並舉;建立商會、行業協會應訴的協調機構,設立反傾銷訴訟基金,以便組織應訴。
6.把握規則,善用權利作為WTO的一個新成員,並在農業方面實施《農業協定》的一些基本規則與法規及中國加入WTO時的承諾。特別要把握好農業中的市場准入,出口競爭、國內支持等三個領域的一些基本規則。同時在農產品生產與出口時還要做到生產標准化、管
理信息化,食品安全化及交易規則化,但把握規則不是被動受理與應對,而是要善用權利。即在遵從規則、履行承諾的同時,運用權利,行使權利維護中國合法權益。
7.健全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風險防範能力,加強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宣傳力度,針對農產品出口的特點和需要,研究開發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新險種;提高農產品出口信用保險的保費扶持比例,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積極參加出口信用保險,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8.中國擴大農業出口的模式選擇建立農產品戰略聯盟,培育國際競爭力;引入農業經紀人制度,連接本地產品和國際市場;創立國際農業品牌,打造富有地區特色的農業品牌,通過農產品品牌的國際化運作,建立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定位,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利用現代的網路技術,建立農產品的國際網路營銷系統;實施農產品出口差異化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中國農業資源豐富,東、中、西部都具有各自的農業資源優勢,促進農產品加工和出口結構的梯次轉移,帶動中、西部發展農產品出口。
9.中國農產品出口企業要強化到國外注冊品牌的意識利用中國已經加入的商標保護國際協定,到國外注冊自己的品牌,運用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獲得法律保護,利用商標的知識產權強化競爭力。
總之,通過採取上述措施,為中國農產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全面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農產品出口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㈢ 在難民危機中,企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企業在這樣的危機當中,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機遇或者是挑戰,因為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特別難以度過的事情。
㈣ 當前改革開放所面對的危機與挑戰有哪些
當前改革開放所面對的危機與挑戰:
1、國企改革
國企改革當中出現了企業大量破產和管理人員侵吞國有資產的行為,部分國有企業被管理者收購,從而導致大量工人下崗。
2、教育改革
1998年大學擴招後,因為中國處於第二產業和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市場需求大量工人,而不是大學生、技工,從而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失業。另外改革開放後,由於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弱,導致優秀師資大量流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3、住房改革
伴隨1993年稅制改革,中央將地方70%的稅收收取,但義務教育、基建、醫療的支出還在地方,地方只能靠大量拍賣土地填補財政不足。在土地財政、銀行資金大舉湧入等因素下,房價暴漲。
4、貧富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出現爆發式增長,但是工資佔GDP比重不停下降,從1985年56.18%降到2007年43.12%,連續22年下跌 。
(4)石斛協會困境與挑戰危機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1、理論創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指南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沒有思想上的不斷解放,沒有理論上的不斷創新,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和接續推進。
2、實踐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
改革開放在實踐探索中把握規律、獲得真知、積累經驗,並將其運用於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從而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3、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保障
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一項長期、艱巨而繁重的事業。
4、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開辟新的境界
改革開放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動力。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領域到政治及其他領域,改革開放在不斷克服阻力和困難中穩扎穩打、逐步推進。
㈤ 如果我是財務總監,我會採取下面的的措施,應對危機,戰勝挑戰!麻煩寫2段話出來!
把企業財務經理與目前金融危機掛鉤起來,首先必須明確你屬於什麼樣性質的「企業財務經理」,其次遇到了怎樣的「目前的金融危機」波及。
㈥ 日產的危機與挑戰
「日產將在2-3年內破產」。
前日產CEO戈恩出逃前的預言似乎就要一語成讖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市場,日產的日子都不好過。
而呼聲很高的聆風遲遲未能引入國內,e-Power還有兩年的過渡期,此時豐田THS和本田i-MMD混動早已在中國市場積淀了強大的銷量和口碑基礎,這樣來看,日產的未來並不樂觀。
如果新能源再失勢,那麼等待日產的,只有破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㈦ 歐盟面臨著哪些現實困難與挑戰
債務危機的陰霾揮之不去
歐盟嚴重的債務危機幾乎已經接近於一個正常國家所能承擔的極限。就歐盟整體而言,很難說,已經走出了債務危機的陰影,實際上,債務危機的夢魘仍然在困擾著歐洲的一些國家,使他們未來的發展負擔沉重、步履艱難,尤其是影響了一些大型的公共投資計劃。這種狀況只能進一步導致歐盟一些國家內需的嚴重不足,從而進一步損害自身的經濟發展。
歐盟地區的國家,如果能夠獲得良好的經濟發展,有一定幅度的債務危機並不可怕。關鍵是歐盟未來的經濟發展,動力已經嚴重不足,至今也沒有找到解決的良策。第一,高福利超前消費的歐洲社會,很難降低自身的福利和超前消費的習慣,在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競爭和發展面前,同時又日益喪失核心的競爭力,經濟發展自然很難有大的起色。第二,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相互扭曲,導致歐盟國家無法實現政策效用的最大化。刺激和調整經濟的發展,需要動用多層杠桿相互配合,才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但是,歐盟掌握著統一的金融貨幣政策,其中的各個國家只有有限的財政政策。想依靠有限的財政政策,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而無法控制掌握在歐盟手中的金融貨幣政策,這使經濟的調整政策顯得力不從心,很難獲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歐盟社會人口結構的大規模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不足、內需不足,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日益喪失和萎靡。這種狀況使歐盟國家經濟,很難獲得穩定持久的發展。以至於最近幾年,歐盟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還不足2%,GDP的增長率經常在
1.2%到1.8%之間徘徊。這樣一個低速增長的狀況,要想擺脫債務危機是很困難的。
2014年,法國的經濟增長率只有0.4%,2015年,有所突破,達到1.1%。盡管總的來看,法國的內需有所擴大,法國的經濟增長率有不斷提高的趨勢,但並不能很快擺脫債務危機的沉重負擔。法國作為歐盟經濟的重要發動機之一,並沒有能夠走出債務危機的陰影,然而在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之下,債務的負擔比重日益攀升,其經濟前景著實令人堪憂。而義大利、西班牙等債務嚴重的國家,也和法國的情況有一些相似之處,即經濟的恢復在加速,但債務負擔的比重並沒有明顯下降,甚至還有緩慢上升的趨勢。
難民危機,深埋社會問題,動搖了道義標干
中東地區的亂局,造成了世界性的難民問題,而這其中的大量難民,又集中地流入到了歐洲地區,給歐盟帶來了莫大的挑戰和壓力。歐洲難民的來源主要來自於敘利亞、利比亞、厄利垂亞、伊拉克等國家。這些國家主要都是經過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而進入內戰的國內動亂與動盪的國家。從因果關系而言,這些國家的動盪和內戰,和歐美國家推廣自身的價值觀與政治民主制度有直接的關系。反過來說,這些難以生存的難民,流向歐洲,對歐盟國家而言,則等於自食苦果。製造中東地區動盪責任最大的國家美國,其應有的責任卻主要由歐盟國家來承擔。歐盟國家盡管難辭其咎,也是這些地區動盪和內戰的肇始者,但比起美國而言,相對還處於配角和次要的地位,這不能不說,地理上的相近,成了中東難民大規模流入的直接因素。
起初,歐盟國家對接納中東地區的難民並不熱心,在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當中,各個國家為了少分配難民名額,相互之間爭來斗去。但是,2015年9月2日新聞媒體廣泛報道的一張圖片,引起了歐洲國家難民政策的改變。即年僅3歲的敘利亞小難民艾蘭·庫爾迪在偷渡途中溺死,遺體俯卧在土耳其伯頓海灘上的照片頃刻間傳遍世界,引發了全球對中東難民道義上的巨大同情,任何歐盟國家為了政治上的正確,不敢再明目張膽地阻擋難民的進入。默克爾總理甚至公開表示歡迎難民進入德國。結果,引發了中東地區難民跨越地中海,跨越希臘的一些山脈,山呼海嘯般地湧入歐洲大陸。德國在2015年,成為接收難民最多的國家,數量達到100萬人以上,其他一些歐盟國家,接收難民的數量盡管遠遠不及德國,但是也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難民的到來不僅給歐盟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引發了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歐洲國家更擔憂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會給自身國家的人口結構、未來的文化安全,帶來嚴重的後患。因此,在經過了極短暫歡迎難民、政治正確的旗幟下,很快就加強了對難民流入的封鎖。有些國家不僅僅建立起了一道道攔阻的鐵絲網,甚至建起了水泥高牆,以便阻擋難民的流入。
由此可見,一些歐盟國家盡管有人道主義的考慮,也有為了吸納勞動人口,彌補本國勞動力不足的政策。但在短時間內就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由歡迎難民進入到阻止難民進入,為了實際的利益和算計,不得不放棄人道主義的大旗。歐盟國家的道義形象,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折損。讓人們看到歐盟國家為了實際利益的政策所在。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使歐洲戰後幾十年來樹立起來的道義形象,打了很大的折扣。
恐怖主義的陰影揮之不去
恐怖主義威脅是全世界面臨的一個難題。近年來,相對平和的歐盟地區,也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2004年西班牙馬德里「3·11」恐怖襲擊,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事件,2006年8月英美航線未遂爆炸案,2011年挪威布雷維克事件等。2015年1月7日,法國《查理周刊》(《沙利爾周刊》)總部遭遇恐怖襲擊,12名編輯、記者等遇襲身亡。2015年12月13日夜,巴黎發生系列恐怖襲擊案件,造成132人死亡,300多人受傷的人間慘劇。2016年3月22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發生系列爆炸案,34人遇難,約200人受傷。
2016年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紀念日,這一天夜晚,在法國東南部城市尼斯,人們正在著名的濱海大道上觀看國慶夜晚煙花表演,一輛恐怖襲擊的卡車駛入大道,在人群當中左突右撞,行駛了大約兩公里,造成84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慘劇。這是一場窮凶極惡的恐怖襲擊事件,給熱愛和平的人們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震撼。
為何歐洲的恐怖襲擊屢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傾向?這里邊的原因的確十分復雜,耐人尋味。第一,歐洲遭受的主要恐怖襲擊,大都和中東地區的亂局、極端宗教勢力緊密相連。極端宗教勢力在全世界近年呈蔓延和擴展的趨勢,高度發達和自由的歐洲,成為他們的首選。第二,IS極端恐怖組織和基地組織在伊拉克遭到沉重打擊,所控制的地盤和人數實力都在銳減,他們開始把恐怖襲擊擴展到全球,歐洲成為他們襲擊的重點目標。第三,二戰以後,歐洲長期推行多元化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大量的吸收非洲、中東地區的伊斯蘭人口,這些外來移民在多元化的機制之下,並沒有能夠很好的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缺乏對歐洲主流社會的認同感。再加上一些人群處於被歐洲主流社會邊緣化的地位,生活陷入困境,因此對主流社會十分不滿。一些人往往在極端宗教勢力的煽動下,加入極端宗教勢力和恐怖主義組織,對歐洲社會採取報復行動。2010年,倫敦街頭的大規模騷亂,就已經反映出這種種族與宗教隔閡,只是由於英國和歐洲的整體宗教與移民,不敢對其中的真相進行大規模的揭露和報道而已。第四,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盲目追隨美國的中東政策,在中東和伊斯蘭教居民當中,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一旦時機成熟,其中的一些人將採取報復性的措施。第五,中東北非地區難民大規模流入歐洲,加劇了歐洲人口結構的復雜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其中很難排除極端宗教勢力的存在,將為歐洲未來的動盪埋下伏筆和隱患。第六,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如果不能夠在全世界的范圍內消除恐怖主義勢力,以及因為貧窮而產生的溫床,一國和一個地區很難獨善其身。在世界各國和各地區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恐怖勢力和恐怖組織也成為無國界的勢力和組織,不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集體行動,很難消滅和遏制這種勢力的存在與發展。而歐盟這樣容易流動的社會和地區,往往成為恐怖勢力流動和發展實力的首選。
溫和的歐洲面臨威脅
歐洲的債務危機、難民問題、東南歐的混亂局勢、歐盟無力的內外政策,導致人們對歐盟本身日益不滿,在這種背景之下,右翼政黨和右翼勢力在歐洲普遍崛起,未來將威脅到溫和發展的歐盟前景。
在2016年上半年奧地利舉行的總統競選當中,右翼民粹主義政黨自由黨候選人諾貝特·霍費爾得票率高達49.7%,距離登上奧地利總統寶座,只差一步之遙。瑞典極右翼政黨民主黨已經成為瑞典議會第三大黨,丹麥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丹麥人民黨也已成為該國議會第二大黨,是執政聯盟重要一員。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其國內的右翼政黨和勢力也蠢蠢欲動,日漸獲得普通民眾的支持。從大趨勢上來判斷,這為右翼政黨和右翼勢力,終究有一天,會通過民主程序,獲得執政地位。那麼,歐洲、歐盟內部的右翼勢力為什麼會持續做大?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自金融危機以來,歐盟和歐洲的經濟始終處於低位徘徊,人們的生活改善有限,普通民眾不滿本國或歐盟的政策,他們要求經濟增長,福利提高,希望強人執政。這為右翼政黨和右翼勢力的發展提供了民眾期待的背景空間。第二,歐洲難民問題嚴重,給歐洲社會造成了嚴重的沖擊;二戰以後,歐洲大規模吸納外來移民的政策、鼓勵文化多元化的政策負面效果在當今的社會當中已經暴露,造成了歐洲社會基督教主流社會與外來伊斯蘭教移民嚴重的社會分化,衍生出很多復雜的社會問題。右翼政黨和右翼勢力,堅決排外,反對接收移民,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歐洲公眾對難民恐懼的心態。右翼的法國民族陣線,就以反對移民的政策而著稱,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法國議會當中第三大政黨。第三,在國際政策上,歐盟經常左搖右擺,受到美國很大的主導與鉗制,這讓右翼政黨與右翼勢力十分不滿。2015年3月,歐洲右翼政黨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了一次論壇會議,其間表現出了強烈的反美傾向。
當然,歐洲的右翼政黨和右翼勢力,主要是反對移民,反對全球化,反對伊斯蘭化,維護基督教的傳統和價值觀,宣傳排外的愛國主義,等等。
㈧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哪些
當前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面臨八大機遇與挑戰: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 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並蘊含著難得的機遇。 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面對危機,我們不僅要看到此次危機給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帶來的挑戰,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那麼,在我國經濟與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海外投資、進出口、金融證券保險業、房地產業、旅遊業、勞動就業、經濟增長、經濟地位等層面都會產生哪些影響,又會蘊含哪些機遇呢? 第一個層面,海外投資。一方面,危機發生後,海外資本市場出現暴跌,對我國較多海外投資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的風險也不可忽視,一些項目可能面臨著資產價格縮水、投資收益下降、投資回收期延長等一系列風險。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得海外許多股市大幅縮水,資產價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歷史低位;一些公司為了渡過目前的難關,賤賣公司資產或控股權;一些國家大幅降低了外資進入門檻。這些都為我國相關企業、機構創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間接投資的潛在機會。國際金融危機延續時間越長,破壞程度越大、經濟恢復越慢,我國海外投資的潛在機會就會越多。 第二個層面,進出口貿易。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的目標地也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次危機對我國進出口將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將會帶來沖擊,一些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著資金回收困難、訂單減少的風險。我國一般性貿易出口收入、貿易順差、外匯收入等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可能都會發生重要變化。 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於生產自救可能會出台一些有利於產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關稅、降低出口價格、放鬆技術封鎖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銅、鐵礦石等價格大幅調整降低了我國進口相關商品的成本,這些都有利於相關商品的進口。我國企業應抓住這一機遇,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擴大技術類、資源類、短缺類、價格優勢類商品的進口。 第三個層面,金融證券保險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聯動、匯率波動及其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金融環境的變化對銀行貸款業務可能產生重要影響;海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傳導到其設置在我國的分支機構上來。對我國證券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股價波動及其對證券機構經營、業績和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影響;股價波動對市場融資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資的影響。對我國保險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利率波動對保險業經營及業績的影響;資本市場波動對保險業投資收益的影響。 就影響程度而言,我國金融證券保險業對外有所開放但尚不充分,這就決定了此次危機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相對有限。一方面,在國際金融、證券市場沒有穩定之前,我國金融、證券市場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單邊行情。另一方面,影響我國金融、證券市場未來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國內的市場環境和運行機制。今後我國仍會堅持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的發展路徑,但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會進一步加強。 第四個層面,房地產業。這次危機從源頭上看是房地產市場危機。因此,由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房地產業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我國幾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有可能面臨一些海外投資客拋售房產、抽離資金的情況;其次,基於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會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 第五個層面,旅遊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受危機影響較深的國家,基於發展本國經濟、增加就業的需要,可能會出台促進本國旅遊業發展的舉措,以吸引更多境外遊客。因此,我國居民出國旅遊可能會更加便利,國內旅遊業面臨著旅遊人數分流的潛在壓力;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影響,海外入境的人數可能會明顯減少,這對涉外旅遊會產生較大影響。
㈨ 面對困境與挑戰,怎樣的家庭抗打擊能力更強
面臨突如其來的逆境,家庭原本的組織結構可能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土崩瓦解,使得家人必須尋找新的方法來維持日常生活的運作。因為母親生病住院,原本全職工作的父親現在要接送孩子上下學、照顧孩子生活作息;因為離婚,原本全職家庭生活主婦的媽媽被迫要上班負擔家計。
無論是可以預料的家庭發展周期變化,像孩子長大離家、祖母年老生病需要照顧,或是意料之外的沖擊,像離婚、車禍等。家人需要重新檢視、調整原來已經習慣習慣的角色和運作規則,發揮潛力,以找回平衡。
在重新調整的過程中,越有彈力的家庭,適應力就會越好;對規則越堅持,對角色與性別期待越固定刻板、不顧變通的家庭,就會更辛苦些。
面對困境與挑戰,彈性就是一種韌力,幫助我們更快適應新狀況。當情勢一篇混亂,一些例行、規律的作息或儀式,像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於維持一種連貫性與秩序感,讓人能找回心的安定。
當情況危急,特別需要父母擔負期比平時更有力的領導角色,果斷做決定,安慰保護脆弱的老小,帶領家人順利度過難關。太鬆散放任或專職掌控的領導風格,都會使家庭成員的適應更雪上加霜。
另一個能減緩沖擊的利器是家人之間的凝聚力。這種情感上的鏈接是的家人能迅速團結合作、目標一致,積極的參與重建所需的各種工作。
相反地,情感疏離的家人盡管一起遭遇不幸,卻往往只能躲在各自的房間里哭泣,不會相互尋求支持與安慰,十分可惜。在面對逆境時,家人間的情感連結與凝聚,也是一種韌力。
還有一種有助於家庭組織更有韌力的要素是資源的運用。有些家庭和家族、社區、社會資源網路有密切的連結,在危機時資源立即就可以進入提供協助。親戚好友、社區鄰居的情感及實際支援可以及時伸出援手,協助手忙腳亂的逆境家人獲得喘息和生機。
社會救助和福利措施對許多遭遇創傷危機的人,就像是溺水時的救生圈。而家人對於資源進入協助的態度,也會影響資源所發揮的效益。
如果家人能承認需要,願意接受甚至主動尋求支援,自然會大大增加應變能力。
好像一個人旅行的人走到雪地,忽然發現自己冷得渾身發抖、寸步難行,如果願意穿上別人提供的羽絨服和雪橇,就可以及時挽救生命,並更快到達目標。
外部資源的支援就像是羽絨服和雪橇,讓家庭可以更順利度過突然的困難與打擊。
越有彈力的家庭,適應力就會越好;對規則越堅持,對角色與性別期待越固定刻板、不顧變通的家庭,就會更辛苦些。
正在發貨中!中國首部心理紀錄電影《壩攔橋》親子溝通套裝自助學習系列教材全國發售中......,
㈩ 面對各種世界挑戰和危機,中國為世界開出的中葯方是什麼
堅持全球化,堅持多極化,堅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當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