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斛方法 » 石斛與李時珍的故事
擴展閱讀
剛種的石斛怎樣澆水 2021-08-17 15:41:52

石斛與李時珍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8-13 00:41:56

Ⅰ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的故事

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發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時珍著手開始編寫《本草綱目》,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了800多部書籍,其間,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離家外出考察,足跡遍及湖廣、江西、直隸許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於葯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葯物的形狀和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但是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所以越解釋越糊塗,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葯物遠志,南北朝著名醫葯學家陶弘景說它是小草,象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代馬志卻認為它象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又如狗脊一葯,有的說它象萆薢,有的說它象拔葜,有的又說它象貫眾,說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經過27年的長期努力,於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初稿,時年61歲。以後又經過10年三次修改,前後共計40年。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去世。萬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1)石斛與李時珍的故事擴展閱讀

本朝綱目

《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我國16世紀以前葯物學的成果,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全書內容豐富,取材精審,編排有系統,是我國古代葯物學、 生物學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葯物學、生物學劃時代的名著。

全書52卷,收錄了葯物1892種,分為16部、60類,其中有374種是過去沒有記載的新葯物。該書對每一種葯物的名稱、性能、用途和製作方法都做了詳細說明。書中還附有1100餘首葯方,1160幅葯物形態圖。

本朝綱目成就

這部書17世紀初傳人它的成就,首先在葯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

它把葯物分礦物葯、植物葯、動物葯。又將礦物葯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葯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

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

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明顯含有生物進化的思想,受到達爾文的高度重視。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引用了《本草綱目》中關於雞的七個品種和金魚家化的資料。

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Ⅱ 李時珍也認可鐵皮石斛的價值,到底有多好

霍山石斛、天山雪蓮、三兩重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等列為中華九大仙草,霍山石斛為九大仙草之首。可以在網路上仔細看看,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綱目拾遺》幾乎所有的記載的石斛都是霍山石斛。霍山石斛其實是特指霍山米斛,龍頭鳳尾草,特點是長不過3cm,4年長成,呈米粒形狀,大小比米粒稍大,這也是米斛名稱的由來。

鐵皮石斛是九大仙草之首純屬無稽之談,鐵皮現在從雲南廣西到安徽浙江的中國南部大部分都能大規模種植,其中雲南更更是一年一熟,批量生產,以噸計價,這讓其他並列九大仙草的天山雪蓮、冬蟲夏草等情何以堪!
石斛現在中國有其實多種,鐵皮石斛的的確是僅次於霍山石斛的名貴滋補品,但不是九大仙草之首! .....

Ⅲ 李時珍嘗草葯的故事

李時珍親嘗曼陀羅葯性

有一次,李時珍經過一個山村,看到前面圍著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見一個人醉醺醺的,還不時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這個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葯酒。

「山茄子……」李時珍望著笑得前俯後仰的醉漢,記下了葯名。回到家,他翻遍葯書,找到了有關這種草葯的記載。但是葯書上寫得很簡單,只說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羅」。

李時珍決心要找到它,進一步研究它。之後李時珍在采葯時找到了曼陀羅。他按山民說的辦法,用曼陀羅泡了酒。過了幾天,李時珍決定親口嘗一嘗,親身體驗一下曼陀羅的功效

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頭以至整個口腔都發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昏昏沉沉的,不一會兒竟發出陣陣傻笑,手腳也不停地舞動著;最後,他失去了知覺,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嚇壞了,連忙給李時珍灌了解毒的葯。過了好一會兒,李時珍醒過來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醒來後的李時珍興奮極了,連忙記下了曼陀羅的產地、形狀、習性、生長期,寫下了如何泡酒以及製成葯後的作用、服法、功效、反應過程等等。

有人埋怨他太冒險了,他卻笑著說:「不嘗嘗,怎樣斷定它的功效呢?再說,總不能拿病人去做實驗吧!」聽了他的話,大家更敬佩李時珍了。就這樣,又一種能夠作為臨床麻醉的葯物問世了。

(3)石斛與李時珍的故事擴展閱讀

軼事典故

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

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於是給他起名叫「石珍」。

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Ⅳ 李時珍的小故事

一、李時珍小的時候身體不太好,平時經常會生病,但是他又特別的活潑好動,尤其是喜歡讀書,他對父親和朋友們聊天聊到的傳奇事件,新鮮的事物,還有那些醫學類的書籍他都非常的感興趣。平時里沒事的時候,他喜歡到處逛逛,他會去田野里或者是鄉間跟蝴蝶玩,順便欣賞一下大自然的美麗風光。

在李時珍的心裡,父親是非常偉大神聖的,父親醫術非常高明可以治好很多病,李時珍覺得給人治病可比參加各種考試有趣。但是無奈,父親一心想讓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然後出人頭地,李時珍沒辦法只好聽從父親的安排。長大之後的李時珍一次一次的參加考試,終於在他十四歲的時候考取到了秀才。

二、公元的1540年,當時的李時珍22歲了,這是他第三次參加鄉試。在來考試之前李時珍剛生了病,因為他受了風寒,一直咳嗽不停,因而導致他開始渾身發熱無力。病剛好的李時珍根本無心考試。

參加考試對於李時珍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讓自己再這樣痛苦下去,於是他做了一個極其重大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放棄所有的考試,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正是李時珍的這個決定才讓《本草綱目》這本書誕生,從此之後改變了醫葯學的發展。

三、有一次李時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見好多人正在抬著棺材送葬,按理說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時珍發現這個棺材一直在不斷的往外滲血。李時珍覺得不對勁,便立馬上前去查看,他發現棺材裡流出來的血全部都是鮮血。於是李時珍趕緊攔住了人們的去路,讓他們趕緊停下來,說棺材裡的人還沒有死還能救活。

當時人們聽了他這么說都很是驚訝,大家幾乎都不相信李時珍說的話,而且如果現在開棺材的話也不吉利。聰明的李時珍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開始好言好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最後主人終於答應開棺材了。

李時珍先對棺材裡的人進行了按摩。然後又在那個人的心窩的地方扎了一針,沒過多久,棺材裡的人就發出了一點聲音,人醒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被李時珍救活的婦女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從這件事情之後,人們都說李時珍用一根針,一次性救活了兩條人命,讓人起死回生。

四、李時珍利用太醫院良好的學習環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書,而且對經史百家、方誌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葯材,對它們的形態、特性、產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願耽下去了,借故辭職。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葯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這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現。

五、李時珍20歲那年,蘄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水災。滔滔洪水如猛獸般沖決了江堤,蘄河兩岸的千頃良田頓時化作一片汪洋。鄉親們流離失所,到處是一片哭聲。洪水剛過,瘟疫開始蔓延,病魔無情地吞噬著無辜的生命。李時珍目睹慘景,心如刀絞,和父兄一道,沒日沒夜地救護著病人,不知把多少瀕臨死亡的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這天,李時珍正在診病,突然一幫人鬧鬧嚷嚷地拉著一個江湖郎中涌進診所。為首的年輕人憤憤地叫道:「李大夫,你給評評理!我爹吃了這傢伙開的葯,病沒見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賬,他硬說葯方沒錯。我們信得過你,你給看看。」

說著把給父親煎葯的葯罐遞了過來:「喏,這就是葯渣。」 李時珍抓起葯渣,一一仔細聞過,又放在嘴裡嚼嚼,自言自語道:「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聽「虎掌」,慌忙分辯說:「我絕對沒開過這味葯!」

「那肯定是葯鋪弄錯了!」年輕人說著,就要往門外沖。李時珍忙拉住他,說道:「別去了,這是古醫書上的錯誤。就以《日華本草》的記載來說,就把漏藍子和虎掌混為一談了??」「對,我開的是漏藍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葯鋪有醫書為據,打官司也沒用。」眾人慨嘆了一陣,只得把江湖郎中給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醫生為一名精神病人開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葯,病人服葯後很快就死了。還有一個身體虛弱的人,吃了醫生開的一味叫黃精的補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來,幾種古葯書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黃精和鉤吻說成是同一葯物,而狼毒、鉤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這一樁樁、一件件葯物誤人的事,在李時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瀾。毫無疑問,古醫葯書籍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漏誤。若不及早訂正,醫葯界以它們為憑,以訛傳訛,輕者會耽誤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燭光搖曳。李時珍和父親在燈下傾心而談。聽了兒子的一番宏論,李言聞語重心長地說:「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錯,可是難啊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這么大的力量。何況,關於本草的書,相當浩繁,你雖然讀了一些,可研究得還很不夠,遠遠不能適應修書的要求。還是先在讀書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說是不是?」

父親的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李時珍的心。在以後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煙海的醫書寶庫中,熟讀了《內經》《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以及歷代名家著述和大量關於花草樹木的書籍,單是筆記就裝了滿滿幾櫃子,為修訂本草積累了許多珍貴資料。

Ⅳ 李時珍的故事

一、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

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於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五、巧用煉金術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後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於是疾呼:「丹葯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並列舉服食丹葯後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說:「古代葯書上說,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葯。」李時珍認為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過分析,不能盡信書上所說的。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態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製水銀來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煉金術燒制外用葯物,他還把研究的數據記載在《本草綱目》里。

Ⅵ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里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著各種野生葯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贊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著。

Ⅶ 李時珍的故事有那些

李時珍的故事有

1、雨湖傳說

李時珍出生那天,他的父親李言聞正在雨湖上打魚。平常運氣還不錯,這一次卻連下幾網都一無所獲,李言聞很喪氣。最後一網拉起來感覺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為是條大魚,原來是一塊大石頭。李言聞嘆道:石頭呀石頭,我與你無冤無仇,今日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頭突然也說話了:石頭呀石頭,前來賀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來這石頭就是雨湖神。李言聞急忙趕回家,正好李時珍生下地,於是給他起名叫「石珍」。當晚李言聞又做了一個夢,夢見仙人鐵拐李前來道喜說:「時珍時珍,百病能診。做我高徒,傳我名聲。」

2、死人診活

一天,李時珍和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讓抬棺材的人停下來,眾人聽了,面面相覷,不敢相信。李時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復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

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醒了。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

(7)石斛與李時珍的故事擴展閱讀:

李時珍的經歷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於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

其祖父是草葯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當時民間醫生地位低下,生活艱苦,其父不願李時珍再學醫葯。

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23歲隨其父學醫,醫名日盛。

Ⅷ 歷史上有哪些關於石斛的記載

石斛為蘭科植物,全球約有1500種同屬植物,中國有77種。收載入國家葯典的僅有四種,分別是金釵石斛、鐵皮石斛、流蘇石斛和鼓槌石斛,其他石斛絕大部分為觀賞植物,無葯用價值及保健功效。石斛自古以來就是珍稀名貴中葯。作為植物,最早記錄於《山海經》,稱為「禁生、林蘭」意即長在林下、溪旁。作為葯物,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可補五臟虛勞,為滋陰聖品。功能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熱病津傷、口乾煩渴、胃陰不足、食少干嘔、病後虛熱不退、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目暗不明、筋骨萎軟等症。
金釵石斛,為最好的葯用石斛,因其作用突出廣泛,民間有「救命仙草」,「還魂草」之稱,《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味甘,微苦,性微寒,可卻驚定志,強陰益津,輕身延年,久服厚腸胃」。《本草綱目》載,「石斛莖狀如金釵之股,從生石上,稱金釵花,又稱千年潤,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勝」,即今天的貴州赤水一帶為其原產地。根據《中國蘭花》一書指出:石斛在古代如無特指,就是金釵石斛。
目前零售市場的石斛種類繁多,品名復雜,價格混亂,其中大部分來源於東南亞的蘭花,將蘭花出售後,剩下的莖捲成楓斗,僅憑外觀難以分辨,嚼之如青草味,這類石斛無任何葯用或保健價值。正品的金釵石斛「味微苦,回甘」。所謂:好石斛,有點苦,才是正品。如果想要買到正品的赤水金釵石斛,可以選擇赤水當地生產廠家永斛源生產的金釵石斛。
金釵石斛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適合食用金釵石斛的人群范圍很廣,一般都可以食用。糖尿病患者、腸胃不好的人、三高人群、亞健康人群都可以食用金釵石斛。
公元 502-557年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首次對石斛的外觀特徵作出了描述:「生石上,細實,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為佳」。

唐代《新修本草》對石斛和偽品木斛進行了描述:「生石上,細實,桑灰湯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間。生櫟樹上者,名木斛。其莖形長大而色淺。六安屬廬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虛長,不入丸散,惟可為酒漬煮湯用爾。」
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記載「石斛,細若小草,長三、四寸,柔韌,折之如肉而實。世又謂之金釵石斛,蓋後人取象而言之。今人多以木斛渾行,醫工亦不能明辨。將木斛折之,中虛如禾草,長尺余,但色深黃光澤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這也是首次提出金釵石斛。
公元 1578 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石斛名義未詳。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古有金釵石斛之稱」。更加確定了古代的石斛就是指金釵石斛。
清代陳士鐸在《本草新編》直接記載:「金釵石斛,味甘、微苦,性微寒,無毒。不可用竹斛、木斛,用之無功。石斛卻驚定志,益精強陰,尤能健腳膝之力,善起痹病,降陰虛之火,大有殊功。今世吳下之醫,頗喜用之,而天下人尚不悉知其功用也。」可見陳士鐸根本就不再稱作石斛,就直接記載金釵石斛。由此可以看出金釵石斛才為傳統葯用正品石斛。

Ⅸ 李時珍的故事二百字

1、一天,李時珍的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裡直往外流血。王廣和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說:「快停下來,棺材裡的人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王廣和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復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王廣和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群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而陷入假死。於是人們都傳言王廣和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王廣和一針救兩命的故事。

2.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傳說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一天,有家葯店老闆的兒子正在櫃台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麼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裡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葯店老闆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嘆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