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寧化縣志的寧化縣志概述
寧化,古稱黃連峒,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唐乾封二年(667年)置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縣。天寶元年(742年)更為今名。歷屬福建省汀州、臨汀郡、汀州府、永安、龍岩、三明專區(地區),現為三明市轄縣。面積2368平方公里,人口30餘萬人,有12個民族,漢族佔99.4%,其次是畲族。全縣現設2鎮14鄉,共207個行政村和12個居民委員會。縣治翠江鎮。
寧化位於武夷山東麓,福建西隅,與江西省石城、廣昌等縣相鄰,邊界長達百餘公里。在地史近期,全境屬於閩贛台地大面積抬升區的相對下陷地帶,地勢由西向東遞降,並形成由北到南五條地帶性地貌,低山、丘陵、盆地佔全境總面積的96%。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5座,主要分布在邊境上的武夷山主脈和兩條斜貫縣境的支脈上,縣城海拔320米。
境內溪河縱橫分注四方,流入閩、贛、韓三江,素有「寧化飲的自家水」之諺。主要河道東溪、西溪會合於縣城東郊,稱翠江。本縣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8.1℃,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長達四個月,無霜期214~248天,年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日照1757小時,為發展農、林、牧各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地質結構復雜,侵入岩較發育,地層出露約三分之二,地下礦藏豐富,有鎢、石灰石、錫、煤、鐵、稀土、大理石等28種,鎢礦儲量、質量聞名中外,石灰石儲量超過4億噸,稀土、錫儲量在省內也處優勢地位。
全縣「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山地270萬畝,有林地佔80%以上,森林覆蓋率63%,現有林木蓄積量765萬立方米。植物品種共214科1853種(葯用植物1005種),列為國家保護的珍貴植物15種,寧化唇柱苣苔為國內首家發現,霍山石斛、重唇石斛和蜈蚣蘭為省內新發現。杉木大材早在隋末便運銷長江下游各地,馳名省內外和東南亞。獼猴桃產量居全省第二位。林副產品土紙、香菇、紅菇也享有盛譽。野生動物品種有105科291種,屬國家保護的珍貴野生動物有16種,其中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華南虎、雲豹、黑麂、蘇門羚、金錢豹等5種。有耕地44萬畝,佔全省耕地的2.3%,佔三明市耕地的17.4%,居全市首位。盛產大米、烤煙、油菜籽、蓮子、辣椒干、薏米、魔芋等,牛角椒馳名國內外,遠銷東南亞各地。寧化是國家的商品糧基地之一,大米以產量多、質量好著稱,「河龍米」有「貢米」之譽。
寧化是客家搖籃。自東漢開始,已有中原漢人入境定居。唐朝末年,黃巢農民起義軍南下,當時由中原遷居到鄱陽湖附近等地的客戶,為避戰亂,又向贛、閩、粵三省的結合部遷移,並大多數進入寧化,而且主要聚居在石碧(古稱石壁)。後來他們以寧化為據點,向外從事拓殖。特別是由於宋室南遷,戰爭不斷,盜寇四起,災禍頻仍,且兼石碧幅員有限,聚居過密等原因,他們或全家族或一部分陸續遷往長汀、上杭、廣東嘉應州(現梅州市)一帶,甚至僑居到世界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居住海外的總人口就達五千萬以上。台灣學者陳運棟在《客家人》一書中說「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曾經在石壁村住過」(台灣聯亞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頁)。1912年英國教士艮貝爾氏在《客家源流與遷移》一書中也說:「嶺東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稱其祖先多來自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者。」黃遵楷所撰的《先兄公度事實述略》則說:「嘉應一屬,所自來者,皆出於汀州之寧化石壁,征諸各姓,如出一轍。」客家先民進入寧化定居繁衍的最盛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時期(即唐末至北宋),自寧化遷播各地的客家被稱為正宗客家。因此,石碧被稱為「客家搖籃」、「客家的第二祖地」以及「客家祖地」。
客家人的流遷,把中原文化帶進寧化,從根本上改變黃連峒的舊貌,使之逐漸興盛起來。寧化名人輩出,自唐至清考中舉人152名、進士50名、狀元1名。民國時期大學畢業的有90餘人,出國留學的有10人。解放後1000餘人考上大學,8人正在外國留學,獲高級技術職稱的有65人,獲碩士以上學位的有7人。宋至清140餘位寧化人著書立說300餘部,其中鄭文寶的《江表志》、羅登標的《易學闡微》、雷鋐的《讀書偶記》等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唐代伍正己為汀州的第一位進士。宋代鄭文寶,登太平興國進士,潛力詩、史,擅長篆書,其篆刻《嶧山石刻》被譽為後學楷模。明代張顯宗,洪武間中狀元,治學嚴謹。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豐富,志節高尚,其《物感》被譽為我國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寧化縣志》被譽為天下名志。清代畫家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享有「詩書畫三絕」稱譽。理學家雷鋐主張窮理致知,躬行實踐,被贊為「天下第一流人物」。書法家伊秉綬其隸書別開生面,名重於時,與鄧石如共稱「南伊北鄧」。他們都是我國的一代名流,建樹卓越,享有盛譽。
寧化人民富有斗爭精神。宋紹定二年(1229年),鹽商晏頭陀揭竿起義,隊伍達數萬之眾,席捲泰寧、將樂、清流、長汀以及江西省石城諸縣,斗爭持續四年之久。之後,還發生過元至正年間曹坊曹柳順為首的農民起義、明末清初的黃通農民起義和民國初年的西鄉農民暴動等。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起點縣之一。民國17年(1928年)在長汀省立第七中學讀書的徐赤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次年被派回寧化開展革命工作,建立農會和黨團組織。民國19年初,毛澤東、朱德分別率領紅四軍經過寧化,前往江西廣昌,他們在寧化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毛澤東當時還寫下《如夢令·元旦》一詞,展望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6月,由徐赤生為首的寧化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曹坊、淮土、禾口、城關、李七坑五鄉農民舉行武裝暴動。暴動勝利後,於6月27日成立寧化縣革命委員會。7月1日召開黨員代表會,成立中共寧化特區委。民國20年成立中共寧化中心縣委(轄寧化、清流、明溪三縣),之後在寧化境內相繼成立寧化、澎湃、泉上三縣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以及區、鄉黨組織和人民政權。民國23年5月中共閩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由建寧遷到寧化安遠,而後又遷到寧化縣城。同年10月工農紅軍出發長征,國民黨重占寧化,寧化蘇維埃黨政機關人員和地方武裝轉為游擊活動,堅持斗爭到民國24年5月遭敵人圍困而全部損失。在蘇區時期,寧化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和經濟建設,不但為革命事業貢獻了巨大的物力和財力,而且在擴大紅軍運動中,淮土、禾口還雙獲「我們模範區」的光榮稱號。全縣參加工農紅軍的共有13777人,革命烈士3000餘人,他們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貢獻出寶貴的生命。抗日戰爭時期,寧化人民為抗日救國捐獻大量金錢財物,有4900餘名青年應征入伍。
解放戰爭時期,寧化人民為爭取早日解放,作了不懈努力。民國37年3月,中共閩浙贛區委(省委),派共產黨員到寧化開展革命活動,翌年在禾口、淮土地區組建游擊隊。寧化在人民解放軍大軍壓境的形勢下,經過多方面進步力量的努力,於1949年10月實現和平解放。
寧化自建鎮至解放長達一千餘年,在歷史長河中,由於封建制度的束縛,一直處於單一的自然農業經濟狀態。所以民國《寧化縣志》嘆息寧化人「囿於舊聞,鮮克變通」。到民國38年(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僅2045萬元,人均150元,農業總產值佔98.57%。
解放後,寧化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近四十年來,歷經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中,1956年比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8%,年均遞增8.6%,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8.1倍,農業總產值增長59%。1956年的農、輕、重比例為85∶11∶4。在1957年至196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1960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56年增長10%,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214%。但因「大躍進」急於求成,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現工業大上、農業大落、經濟結構嚴重失調的局面,農業總產值下降26%,糧食總產下降37%。1960年後,通過整風整社、國民經濟調整,人民公社實行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國民經濟於1964年恢復到1956年水平,1965年開始發展,工農業總產值比1956年增長22%,其中工業增長81%,農業增長11%。1965年冬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6年「社教」還未結束,又開始「文化大革命」,國民經濟開始發展的勢頭又受挫折。1966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7%,農、輕、重比例為77∶11∶12。1967年起,「造反派」停產造反,黨政機關癱瘓。兩年中,工農業總產值下降2%。1968年冬,寧化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逐步恢復黨、政領導及職能部門的作用。1970年後大力開展水利建設,推廣農業新技術和水稻新品種,糧食生產取得大幅度的增產,同時工業也擴大了生產領域。總計1966~1976年的十年中,國民經濟雖然遭受很大損失,但仍然取得進展,工農業總產值1976年比1965年增長101%,年均遞增6.5%,農、輕、重比例為68∶8∶24。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糾正「左」傾錯誤,撥亂反正,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國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3億元。1978年後的九年,年均遞增9.5%,為寧化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時期,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2.3倍,農業總產值增長77%,農、輕、重比例為53∶17∶30。1987年社會總產值達27662萬元,比1950年增長10.8倍,年均遞增6.9%;工農業總產值比1950年增長9.47倍,年均遞增6.6%;國民(國內)生產總值16001萬元,比1950年增長7.65倍,年均遞增6%。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1950年為86.2∶12。1987年為54∶25∶21。1987年國民收入達14312萬元,比1950年增長7.46倍,年均遞增5.9%,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億余元,比1952年增長30倍,農副產品收購總額0.5億余元,比1953年增長52倍,財政收入0.14億元,比1950年增42倍。
寧化是農業縣,直至解放時,生產水平都很低,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量4.5萬噸,畝產只80公斤,畝均農業產值39元。解放後,實行土地改革,大大解放農業生產力,突破數百年徘徊不前的局面,1957年糧食總產達7.68萬噸,比1949年增長70%。1970年後,改革耕作制度,擴大復種面積,引進水稻良種,糧食生產又有重大突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農業經濟體制和農業經濟結構,農業生產得到全面發展,至1987年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糧食總產達19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5倍和3.2倍,平均畝產430公斤,畝均農業產值278元,糧食商品率佔1/3強。同時改變糧食生產的單一結構,農業種植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1949年為77.3%,1957年為75.6%,1980年為64.8%,1987年為57.6%。在種植業中,經濟作物產值在農業種植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2%上升到1987年的19%。在農業內部的各業中,副業發展最快,產值由1949年的107萬元,提高到1987年的2033.7萬元,增長19倍,由占農業產值的6.9%上升到16.6%,其次是牧業和林業。經濟作物中傳統的油菜籽生產基本穩定,每年約種植4萬畝,畝產增加1倍左右;大豆生產由田埂豆替代秋大豆;傳統的辣椒生產由於價值規律的影響而趨於下降。80年代後,烤煙、蓮子和柑桔生產有了開拓性的大發展。1987年烤煙種植面積達4萬余畝,總產達3989噸,成為經濟作物的「龍頭」,寧化成為全省的烤煙基地縣之一;蓮子種植面積349畝,總產138噸;柑桔種植面積13650畝,產量1490噸;茶葉種植面積2.4萬畝,總產量363噸。與此同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迅速發展,1980年企業數為447個,從業人員8743人,總收入1476萬元;1987年企業數增加到7060個,從業人員22185人,總收入7716萬元,比1980年增加4倍多。鄉鎮工業突破種種束縛,創辦一批初具規模的工廠,1987年鄉、村工業企業數3951個,總產值4555萬元,比1979年增加16.6倍和10.6倍。隨著實行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責任制和農業多種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1949年農民人均年收入27元,1987年達413元。農業經濟的變革,大大解放了生產力,出現勞力過剩的新矛盾,雖然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勞力逐漸增多,但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農村改革仍須繼續深化。
寧化很早就有手工業。據考古發現,在商周時期,已有相當水平的制陶業和建材業,采礦、冶煉、造紙、紡織也都發展較早。但是,在漫長的舊社會,其發展十分緩慢,直到民國17年,寧化才有第一台動力機械,至1949年也僅有一家工廠,全縣工業總產值僅58萬元。解放後,人民政府首先著手電筒力和交通建設,工業逐步發展起來。特別是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突破工業「三就地」的束縛,向多渠道多方位的方向發展。至1987年,全縣已擁有礦冶、電力、機械、建材、森 林、化學、造紙、印刷、食品、紡織、電子等工業企業161個,固定資產原值7252萬元,職工6000餘名,工業總產值1.1億元,其中重工業佔63%,全民所有制企業佔33.8%。松香、松節油、雲母電容器等產品獲得部優、省優稱號,鎢酸質量達國際標准,有些商品已打入國際市場。總之,寧化雖已建立一些基礎工業,但還很薄弱,尤其是能源工業。解放後,寧化的交通、郵電等事業也有較大發展。解放前,只有一條寧化至連城的公路,寧化境內的通車里程僅37公里,1987年通車里程達774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2.7公里,基本實現鄉鄉、村村通公路。郵路及投遞線路總長達2012公里,各自形成網路。
解放前,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很低,1949年學齡兒童入學率僅17.7%,青壯年文盲達半數以上。解放後,教育迅速普及,1987年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85%,基本實現無文盲縣。1987年有小學455所、中學11所,在校學生50891人,每千人在校中學生從解放前的2人增加到49.3人。文化、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城鄉建立的文娛活動場所可一次性容納兩萬人以上,影院座位1.5萬個,收錄電器紛紛進入家庭。全縣設有醫療保健機構87個、病床842張,醫療技術、設備不斷更新,瘧疾、天花、霍亂等傳染病已經消滅,新法接生率保持在95%以上,人均壽命由民國36年的33歲延長到1984年的66.11歲,198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6‰。
寧化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唐朝末年以後,中原漢人大批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寧化興盛一時。但終因長期封建經濟和地處山區的環境影響,寧化在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發展緩慢,直至解放時,仍然十分落後貧困。解放後,寧化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短短的數十年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歷史上的數千年,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要實現現代化,要發達和富裕起來,任務仍十分艱巨、繁重,需要不懈的努力。寧化黨、政領導,寧化人民已經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有充分的信心和勇氣,正以務實創新、開拓前進的精神,充分發揮耕地居三明市首位的優勢,有效利用「有色金屬聚寶盆」和豐富的山林資源,努力克服交通劣勢,充分利用溝通閩贛兩省邊緣縣的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興利除弊,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道上,走向繁榮昌盛,走向現代化的明天!
㈡ 泰寧李家岩的厲史是什麼
李家岩原名「天台岩」,明末李春燁曾在此苦讀,後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於是後人便以「李家岩」稱呼此地。而天台岩寺就是他靜心讀書的地方,所以也被成為「李家岩禪寺」。從山下沿一條古舊的石階往上500米,有一條懸掛於絕壁之上的岩槽走廊,岩槽開口朝外,外圍築上了鐵、木兩層欄桿,以方便行走;其盡頭就是天台岩寺。進入岩寺之前,先穿過一條半米寬的石鑿小道,面前石門書寫一楹聯「具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橫批「吞吐天地」。此為「雪洞」,即昔日李春燁讀書的石屋,現為小佛堂。與雪洞相連的建築就是天台岩寺,中為佛殿,左為輔房,右為禪房,簡朴無華,與幽僻的岩穴氣韻相通。
㈢ 泰寧古城的泰寧古城 - 交通
自駕路線: 高速: 三明———沙縣——高橋——夏茂——將樂玉華洞——萬安鎮——泰寧(約119公里)福銀高速 汽車站
路線說明:泰寧的十大景區分布較集中。
泰寧縣城距泰寧展示中心2公里、距金湖8公里(二級路面)、距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28公里(柏油路面) 泰寧-泰寧展示中心-金湖--掉橋--大布線路車
西面:距李家岩景區12公里、距寨下大峽谷16公里(二級路面)。 泰寧--李家岩---寨下---大田線路車 泰寧--李家岩---寨下---大田鄉--建寧縣線路車
東北方:上青鄉線 距上清溪下碼頭12公里(柏油路面)、距狀元岩景區12公里(柏油路面)、距紅石溝景區15公里、距九龍潭景區15公里(柏油路面)、距上清溪上碼頭23公里(柏油路面);
泰寧--長興--紅石溝--九龍潭--上清溪上碼頭--上青鄉線路車 泰寧古城游覽區就在縣城中心。
公車路線:泰寧至金湖碼頭專線
㈣ 福建哪些地方好玩又方便
歡迎來漳州詔安遊玩
詔安的旅遊,並沒有發展起來,正因為如此保持了它的原汁原味,景點:烏山紅色之旅、九候岩山石水之美、懸鍾古城海邊靈秀、金光明寺晨鍾暮鼓,驚險刺激的哈溪漂流,傲雪寒冬的梅花園,怪石嶙峋的石腳桶……
詔安還有很多特色的小吃美食、詔安的海鮮大排檔滿大街都是好吃的有鐵爐港海鮮大排檔、後林海鮮大排檔,
詔安的甜湯、菜頭粿和蚝烙是詔安人夜宵的最愛,大街晚上的甜湯攤位常常人滿,體育中心附近的蒸食膳家的菜頭粿和蚝烙堪稱一絕不管是夜宵還是午晚餐,都是詔安人隔三差五都要去吃一下的美食。
詔安的貓仔粥,各家有各家的煮法,懶得煮的就去保欽家或者五一菜市場邊上的貓仔粥店裡來一份。
另外麥熟估計整個中國只有詔安有,這個只有各人家裡才會做一般過年後到立夏都會有人吃,過了這個時間就沒人吃了,特別的味道出門在外的詔安人最是念想。
㈤ 福建有哪些風景名勝
(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閩浙贛三省邊界的武夷山脈北段的武夷山市南部境內,總面積70平方公里,向有"奇秀甲東南"之稱。
主要景點有"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座千姿百態的山岩。有武夷宮、一線天、九曲溪、桃源、雲窩、水簾、天心等七個景區。有儒家的書院,堂、齋、屋62處,道家的院、觀、壇、殿71處,佛教的庵、堂、寺、廟43座,隱者的寮、屋、軒、廬60幢,高士、山家的台、榭、宇、舍16所。丹岩摩崖上留有不少歷代名人的石刻,還有距今3800多年歷史的船棺和虹橋板。景區內還有許多珍貴的古樹名木等。
(二)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廈門市南部,范圍包括萬石山地、鼓浪嶼和廈門海灣部分海域。主要景點有:三灣江海、萬笏朝天、鼓浪洞天、古剎新輝、虎溪夜月、金榜釣磯、洪濟觀日、上里探幽、曾厝度假、黃厝觀景等十大景區。
鼓浪嶼傍依鷺江,與萬石山景區相連,素有"海上花園"美稱。全島綠化覆蓋率37%以上,綠樹、紅花、碧草遍布全島。島上現存有13個國家風格各異的建築物,故有"世界建築博物館"之稱。
萬石山景區,西、北為市區,東、南為景區海域,峰巔巨石遍布,岩奇石怪,千姿百態,獨具花崗岩山地景觀特色。景區以廈門市園林植物園、虎溪鴻山、南普陀寺、胡里山炮台4部分為主組成。
(三)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泉州市北郊3公里處,包括清源山、靈山聖墓、九日山三個景區,總面積62平方公里。景區文物薈萃,風景秀麗,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稱。主要景點有:老君岩,高5.63米,寬8.1米,厚6.85米,為我國宋代石刻藝術代表作之一,屬國內罕見的大型道教石像;有宋代石雕釋迦牟尼坐像及千手千眼觀音坐像的千瑞寺;有米芾手跡的"第一山"石碑;有弘一法師舍利塔的千手岩;有附於峭壁的葯師、釋迦、彌陀三世石像及巨幅"壽"字摩崖石刻的碧霄岩、瑞像岩;有泉從石竅流出,稱為"第一洞天"的清源洞等。
(四)太姥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福鼎市東南45公里,三面臨海,有"海上仙都"之稱。景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山上有三十六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二嶺、一谷,包容了山嶽峰崖,溪潭瀑布,海洋列島,山頂泉湖,海濱沙灘,古寺,城堡,摩崖石刻,畲族風情等風景名勝資源。風景分為六個游覽區,即山嶽游覽區、城堡游覽區、畲族游覽區、列島游覽區、海濱游覽區等。
(五)鼓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福州東郊,閩江北岸,離市區17公里。在眾多的峰巒岩洞中,尤以白雲峰、獅子峰、喝水岩、八仙岩、白雲洞、靈源洞、達摩洞等為勝;還有溪洞峽谷,如鱔溪、磨溪、鼓山溪等,典型的峽谷如被稱為"谷中之谷"的喝水岩、錄源洞。植物種類1000多種,有上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柳杉、馬尾松、香樟、楓香、蘇鐵、丹桂、油杉等,有稀有珍貴植物刺桫欏、香杜鵑以及寄生石斛、冬鳳蘭等。
(六)桃源洞──鱗隱石林風景名勝區
位於永安市城北至西北部。由桃源洞、鱗隱石林兩個相對獨立的風景區組成。
桃源洞山水秀麗,有"小武夷"之稱,面積37平方公里。古時有桃林0.067公頃,山澗流泉,桃花夾岸,飄流映紅,因而得名。有丈岩31處,修竹灣11處,拼櫚山31處等4大景區、73勝景。尤其是一線天,長120米,懸崖斷裂,一隙通明,窄處僅容一人側身而過,被稱為"福建三絕"之一。
鱗隱石林奇石林立,為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洪雲山石林、翠雲洞、壽春岩、十八洞、石洞寒泉6個風景片。千姿百態的溶洞,有石柱196柱,高度超過20米的有79柱,最高的達36米。
(七)冠豸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連城縣東郊1.5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外直中虛,層巒迭峰,望之若萬蕊菡苕,搖曳於青標翠蓋間,故稱蓮花峰。又因象一頂獬豸冠,又稱冠豸山。素有"三江上游第一觀"之稱。主要勝景有:靈芝峰、五老峰、攀星岩、五姐妹石等20多個景點。北塹雄關峰林密集,一柱石筍高50多米,周長40多米,拔地而起,如紅燭高燒,稱為"照天燭"。山後石門湖海拔427 米為人工與天然合成,水面約800畝,湖中群山倒影,水光粼粼。與山、湖相連的旗石寨,最高點為百丈岩。景內無山不石,無石不拔。還有被稱為摩天嶺的竹安寨,山景以雄、奇、險、絕著稱。
(八)鴛鴦溪風景名勝區
位於屏南縣的東北部,與周寧、政和縣交界。包括鴛鴦溪、白水洋、叉溪、水竹洋和鴛鴦湖等景域,面積78.8平方公里,其中宜洋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面積10.35平方公里。
鴛鴦溪自然風景資源豐富,景觀奇特。在長達18公里的溪谷之中,分布著河床、瀑布、石洞、石柱等山水景觀。景區內有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和大面積的黃山松,森林復蓋率達99%,良好的自然條件為珍貴的野生動物──鴛鴦、獼猴提供棲息環境,使鴛鴦溪成為具有獨特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的風景名勝區。
(九)金湖風景名勝區
位於福建省泰寧縣境內,以水為主體,以丹霞地貌為特徵,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積26平方公里。湖水或浩翰,或曲幽,山中之湖,湖中有山。赤石群千奇百怪,植被繁茂,綠化覆蓋率達 90%以上,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泰寧為"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中央蘇區21個縣之一。甘露岩寺為宋朝古建築,明朝尚書第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有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和楊尚昆等名人舊居。還有十里平湖、鴛鴦湖、幽谷迷津、翠谷雪花澗、水上一線天、岩隙天梯、水際瀑布、天台岩、虎頭寨、上清溪、貓兒山和紅軍街等180個景點,奇山異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原始而古樸,充滿野趣。
(十)海壇風景名勝區
位於平潭縣境內,陸地面積49平方公里,海城保護范圍22平方公里。海島的地貌類型豐富,因地殼變動和長期海蝕風化作用,形成了典型的海島自然景觀,出現造形奇特的象形石景。如石牌洋(又名"半洋石帆")聳立於礁盤之上的兩塊巨型花崗岩球柱狀風化體,形如鼓滿的船帆,譽為天下奇觀。"石人覃"則驚濤拍岸、景觀險奇。優美的海濱沙灘,沙質松軟,景觀優美,含二氧化硅達93%以上。自然天成的海島湖泊,面積2.1平方公里,具有科考價值。雄踞海峽的山巒--君山,海拔434.6米,登山頂可一攬群島景觀,眺海峽船隻,賞東海日出。
㈥ 鐵皮石斛的生長環境是什麼
一、嚴格的來說鐵皮石斛的生長環境分兩類。一類是以雲南廣西等地為代表的生長在深林里的鐵皮石斛。此類鐵皮石斛對生長環境和氣候條件要求十分苛刻。另一類是生長在丹霞地貌上的鐵皮石斛以福建泰寧、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江西龍虎山、貴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的鐵皮石斛。
這些地方的鐵皮石斛只生長在丹霞岩壁上通風陽光充足的地方,海拔高度400~1200米,相對濕度20%~80%,對於透光度無要求。完全暴曬的地方均可以生長,生長季節溫度15~25度,夏季岩石表面溫度在15~45度左右,冬季氣溫在-5度~-12度。每年都有霜凍。
二、野生的鐵皮石斛一般生長在海拔100~3000米高度之間,常附生於樹上或岩石上,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不耐寒。生長適溫18~30℃,生長期以16~21℃更為合適,休眠期16~18℃,晚間溫度為10~13℃,溫差保持在10~15℃最佳。
白天溫度超過30℃對石斛生長影響不大,冬季溫度不低於10℃。幼苗在10℃以下容易受凍,對生長的環境條件要求苛刻。產於安徽省霍山縣的霍山石斛是石斛中的極品,但是霍山石斛生長環境苛刻,產量稀少,市面上只有少數像福臨門鐵皮石斛這樣的老品牌能買到真正的霍山石斛。
拓展資料:
鐵皮石斛(學名:Dendrobium officinaleKimura et Migo):莖直立,圓柱形,長9-35厘米,粗2-4毫米,不分枝,具多節;葉二列,紙質,長圓狀披針形,邊緣和中肋常帶淡紫色。
總狀花序常從落了葉的老莖上部發出,具2-3朵花;花苞片干膜質,淺白色,卵形,長5-7毫米,萼片和花瓣黃綠色,近相似,長圓狀披針形,唇瓣白色,基部具1個綠色或黃色的胼胝體,卵狀披針形,比萼片稍短,中部反折。蕊柱黃綠色,長約3毫米,先端兩側各具1個紫點;葯帽白色,長卵狀三角形,長約2.3毫米,頂端近銳尖並且2裂。花期3-6月。
生於海拔達1600米的山地半陰濕的岩石上。主要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其莖入葯,屬補益葯中的補陰葯: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㈦ 泰寧的美食有哪些能詳細的介紹一下嗎
1、有機魚
好山好水出好魚,在煙波浩渺的大金湖碧水中,純天然的有機魚是獨特的美味。大金湖有機魚野生,屬於放養狀態,而且水質清澈,所以肉質自然細膩鮮嫩。作為一個肉食動物,小編尤其對這種有著絕佳好味道,且營養價值高,更不會發胖的食物無力反抗,清蒸、紅燒、椒鹽、糖醋……一魚多吃,五彩斑斕,連帶著心情也美好了起來。
2、游漿豆腐
豆腐,「兜福」,泰寧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而泰寧最講究的豆腐,莫過於上青游漿豆腐了,它歷史悠久,一直堅持古法製作,既不用石膏也不用鹵水。由一種豆腐變幻出一桌的饕餮盛宴,能讓不喜歡吃素的人都愛上它。有詩贊「游漿豆腐百年酵,咬嚼一塊味百年」。
3、、烏鳳雞
泰寧的本雞煲,有一道你絕不能錯過的美味,就是「金湖烏鳳雞」。這種雞早在宋朝泰寧就有農戶散養,具有「三烏」特徵(皮、骨、肉都為黑色),又因外貌俏麗被人們稱為「烏鳳雞」。這種雞是一種食用兼葯膳的高蛋白、低脂肪的有機食品,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當地人奉它為山珍極品。
4、 稻田鴨
干煎鴨是泰寧的農家特色菜,小編認為這是禽類最好吃、最過癮、最解饞的做法。以地道的稻田鴨為原料,鴨肉色澤油亮,外焦里嫩,香味濃厚。咬一口鴨肉,微帶韌勁,香酥多汁,從肉香到骨頭里——超級過癮!小夥伴們,如果你是一枚正宗的吃貨,就絕對不能錯過我們泰寧的干煎鴨。
5、 土豬肉
殺豬宴是泰寧山區農村每年接近年關殺年豬時所吃的一種傳統的流水席。過去,在農村過年時吃殺豬菜是一件大事,無論哪家殺年豬都必定要把親朋好友及鄰居請到家裡來吃殺豬菜,就是充分利用一頭豬做出的豬肉全席,稱得上是豬肉美食的極品,是一道帶著濃濃鄉愁的美食。
6、 杉陽三寶
杉陽三寶是哪三寶?毛尖筍+魔芋+牛腩!泰寧人喜歡吃筍,泰寧的竹筍,一年四季都有出產,由於氣候和土質的特點,質地鮮嫩。泰寧春筍還有一種傳統吃法,就是將春筍製作成筍干。以春筍做成筍干居多。而魔芋也是泰寧特色的風味農家菜,方言稱「葛子」。這三種菜經過火候的碰撞,那味道令人回味無窮。
兩道靚湯
7、菌菇湯
菌菇湯製作簡便,口味好又有營養,一般是以茶樹菇、香菇、金針菇、鳳尾菇等菌類為原料。在泰寧,最高大上的做法是紅菇蛋羹湯,這可是招待客人的頂配。而茶油香菇湯也是令人回味無窮的佳餚。泰寧是閩西北山茶油主產地,食用茶油可提高人體酶的活性,提高代謝率,改善體質,增加人體免疫力機能。
8、 石斛湯
泰寧有仙草,便是鐵皮石斛了。泰寧的鐵皮石斛多生長於懸崖赤壁之上,飽浴雲霧雨露之滋潤、受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可治病救人、驅瘟辟邪,為民造福,真正的養生極品。來泰寧,喝一碗用鐵皮石斛煲的濃湯,在看看大金湖的仙壽赤壁,真仙高壽也!
兩道主食
9、碧玉卷
碧玉卷又名韭菜糍,因其外皮和有韭菜,呈翠綠色,看起來像碧玉一般,以此得名。相傳北宋年間,泰寧人葉祖洽家境較為富裕,16歲時隱於到離縣城100多里外的龍泉岩潛心研究經史。北宋熙寧二年,葉祖洽進京趕考時,其母用韭菜、大米做成碧玉卷,為他踐行。葉祖洽高中狀元榮歸故里後,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又大擺碧玉卷宴席宴請親友。從此,「碧玉卷」名聲大震,成為數百年來久傳不衰的風味小吃。
10、 暖菇丸子
暖菇丸子外皮綠色,多用艾草或鼠麴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咸甜等種類,形狀有類元寶形和圓形之分。鼠麴草,泰寧方言稱「暖菇」,初春時分生長在田野間,性溫味甘,入夏開黃白色花,早春採摘後洗凈曬干,芳香撲鼻,有化痰止咳及強腎筋骨的功能。
㈧ 福建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閩浙贛三省邊界的武夷山脈北段的武夷山市南部境內,總面積70平方公里,向有"奇秀甲東南"之稱。) 主要景點有"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36峰和99座千姿百態的山岩。有武夷宮、一線天、九曲溪、桃源、雲窩、水簾、天心等七個景區。有儒家的書院,堂、齋、屋62處,道家的院、觀、壇、殿71處,佛教的庵、堂、寺、廟43座,隱者的寮、屋、軒、廬60幢,高士、山家的台、榭、宇、舍16所。丹岩摩崖上留有不少歷代名人的石刻,還有距今3800多年歷史的船棺和虹橋板。景區內還有許多珍貴的古樹名木等。
(二)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廈門市南部,范圍包括萬石山地、鼓浪嶼和廈門海灣部分海域。主要景點有:三灣江海、萬笏朝天、鼓浪洞天、古剎新輝、虎溪夜月、金榜釣磯、洪濟觀曰、上里探幽、曾厝度假、黃厝觀景等10大景區。
鼓浪嶼傍依鷺江,與萬石山景區相連,素有"海上花園"美稱。全島綠化覆蓋率37%以上,綠樹、紅花、碧草遍布全島。島上現存有13個國家風格各異的建築物,故有"世界建築博物館"之稱。
萬石山景區,西、北為市區,東、南為景區海域,峰巔巨石遍布,岩奇石怪,千姿百態,獨具花崗岩山地景觀特色。景區以廈門市園林植物園、虎溪鴻山、南普陀寺、胡里山炮台4部分為主組成。
(三)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泉州市北郊3公里處,包括清源山、靈山聖墓、九曰山三個景區,總面積62平方公里。景區文物薈萃,風景秀麗,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稱。主要景點有:老君岩,高5.63米,寬8.1米,厚6.85米,為我國宋代石刻藝術代表作之一,屬國內罕見的大型道教石像;有宋代石雕釋迦牟尼坐像及千手千眼觀音坐像的千瑞寺;有米芾手跡的"第一山"石碑;有弘一法師舍利塔的千手岩;有附於峭壁的葯師、釋迦、彌陀三世石像及巨幅"壽"字摩崖石刻的碧霄岩、瑞像岩;有泉從石竅流出,稱為"第一洞天"的清源洞等。 (四)太姥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福鼎市東南45公里,三面臨海,有"海上仙都"之稱。景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山上有三十六峰、四十五石、二十四洞、十岩、九泉、三溪、二嶺、一谷,包容了山嶽峰崖,溪潭瀑布,海洋列島,山頂泉湖,海濱沙灘,古寺,城堡,摩崖石刻,畲族風情等風景名勝資源。風景分為六個游覽區,即山嶽游覽區、城堡游覽區、畲族游覽區、列島游覽區、海濱游覽區等。 (五)鼓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福州東郊,閩江北岸,離市區17公里。在眾多的峰巒岩洞中,尤以白雲峰、獅子峰、喝水岩、八仙岩、白雲洞、靈源洞、達摩洞等為勝;還有溪洞峽谷,如鱔溪、磨溪、鼓山溪等,典型的峽谷如被稱為"谷中之谷"的喝水岩、錄源洞。植物種類1000多種,有上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柳杉、馬尾松、香樟、楓香、蘇鐵、丹桂、油杉等,有稀有珍貴植物刺桫欏、香杜鵑以及寄生石斛、冬鳳蘭等 (六)桃源洞——鱗隱石林風景名勝區
[--全國資源最多的網站 位於永安市城北至西北部。由桃源洞、鱗隱石林兩個相對獨立的風景區組成。 桃源洞山水秀麗,有"小武夷"之稱,面積37平方公里。古時有桃林0.067公頃,山澗流泉,桃花夾岸,飄流映紅,因而得名。有丈岩31處,修竹灣11處,拼櫚山31處等4大景區、73勝景。尤其是一線天,長120米,懸崖斷裂,一隙通明,窄處僅容一人側身而過,被稱為"福建三絕"之一。 鱗隱石林奇石林立,為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洪雲山石林、翠雲洞、壽春岩、十八洞、石洞寒泉6個風景片。千姿百態的溶洞,有石柱196柱,高度超過20米的有79柱,最高的達36米。
(七)冠豸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連城縣東郊1.5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自遠,外直中虛,層巒迭峰,望之若萬蕊菡苕,搖曳於青標翠蓋間,故稱蓮花峰。又因象一頂獬豸冠,又稱冠豸山。素有"三江上游第一觀"之稱。主要勝景有:靈芝峰、五老峰、攀星岩、五姐妹石等20多個景點。北塹雄關峰林密集,一柱石筍高50多米,周長40多米,拔地而起,如紅燭高燒,稱為"照天燭"。山後石門湖海拔427 米為人工與天然合成,水面約800畝,湖中群山倒影,水光粼粼。與山、湖相連的旗石寨,最高點為百丈岩。景內無山不石,無石不拔。還有被稱為摩天嶺的竹安寨,山景以雄、奇、險、絕著稱。
(八)鴛鴦溪風景名勝區
位於屏南縣的東北部,與周寧、政和縣交界。包括鴛鴦溪、白水洋、叉溪、水竹洋和鴛鴦湖等景域,面積78.8平方公里,其中宜洋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面積10.35平方公里。 鴛鴦溪自然風景資源豐富,景觀奇特。在長達18公里的溪谷之中,分布著河床、瀑布、石洞、石柱等山水景觀。景區內有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和大面積的黃山松,森林復蓋率達99%,良好的自然條件為珍貴的野生動物——鴛鴦、獼猴提供棲息環境,使鴛鴦溪成為具有獨特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的風景名勝區。
(九)金湖風景名勝區--全國資源最多的網站 位於福建省泰寧縣境內,以水為主體,以丹霞地貌為特徵,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積26平方公里。湖水或浩翰,或曲幽,山中之湖,湖中有山。赤石群千奇百怪,植被繁茂,綠化覆蓋率達 90%以上,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泰寧為"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中央蘇區21個縣之一。甘露岩寺為宋朝古建築,明朝尚書第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有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和楊尚昆等名人舊居。還有十里平湖、鴛鴦湖、幽谷迷津、翠谷雪花澗、水上一線天、岩隙天梯、水際瀑布、天台岩、虎頭寨、上清溪、貓兒山和紅軍街等180個景點,奇山異水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原始而古樸,充滿野趣。 (十)海壇風景名勝區
位於平潭縣境內,陸地面積49平方公里,海城保護范圍22平方公里。海島的地貌類型豐富,因地殼變動和長期海蝕風化作用,形成了典型的海島自然景觀,出現造形奇特的象形石景。如石牌洋(又名"半洋石帆")聳立於礁盤之上的兩塊巨型花崗岩球柱狀風化體,形如鼓滿的船帆,譽為天下奇觀。"石人覃"則驚濤拍岸、景觀險奇。優美的海濱沙灘,沙質松軟,景觀優美,含二氧化硅達93%以上。自然天成的海島湖泊,面積2.1平方公里,具有科考價值。雄踞海峽的山巒--君山,海拔434.6米,登山頂可一攬群島景觀,眺海峽船隻,賞東海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