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光伏發電 政府補助多少年多少錢
國務院於2013年07月04日發布的國發〔2013〕24號《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第七大條完善支持政策中明確指出: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國家補貼按每度0.42元補貼,有的地方有市級補、縣級補貼,因此,一般為每度補貼0.42元,最高的達到每度補貼0.82元(上海)。
B. 2019年扶貧還有嗎
有的。
「十三五」期間,對全國22個省(區、市)約1400個縣(市、區)9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按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的標准建設住房,同步開展安置區(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遷出區宅基地復墾和生態修復等工作。
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債劵、專項建設基金、長期貼息貸款和農戶自籌等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約6000億元。同步搬遷人口建房所需資金,以地方政府補助和農戶自籌為主解決,鼓勵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優惠貸款支持。
(2)2019石斛產業政府補助款項擴展閱讀:
「十三五」脫貧攻堅的相關要求規定:
1、堅持以「六個精準」統領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精確瞄準、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脫貧工程,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2、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強化政府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責任,創新扶貧考評體系,加強脫貧成效考核。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壓實責任、強力推進。
3、脫貧攻堅工作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工作相銜接,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統籌,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穩步提高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能力,逐步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C. 政府補助高達十億!北汽新能源「斷奶」有多難
作者 | 路夢怡 湯婉月
來源 | 《財經國家周刊》
「我說點兒吹牛的話,信不信由你,北汽明年(2015)年底超過(特斯拉)Model S的產品將會推出。」多年以前,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曾放出豪言。
如果從銷量看,北汽新能源確實保持領跑姿態,但從背後的技術實力以及市場口碑來看,四五年過去了,北汽新能源似乎還在路上艱難前行。
近日,北汽新能源母公司——北汽藍谷發布的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35.89億元,同比增長30.39%;實現利潤0.92億元,同比增長25.54%。
這份成績單看似還不錯,但背後過於依賴政府補貼的情況也非常明顯。
報告顯示,北汽藍谷2019年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和政府補助,其中政府補助金額高達10.42億元。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則凈虧損8.74億元,扣非凈利潤同比下跌19.7%。
在公告中,北汽藍谷提及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整體下行趨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這些的確是目前產業發展的共同挑戰,但如何在補貼逐漸退坡、乃至完全「斷奶」後實現自我造血,則是北汽新能源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斷不了的「奶」
年報顯示,北汽藍谷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中最大的一筆收入,就是政府補助。從公開信息來看,政府補助的項目非常多,從基地建設、技術研發,到實驗室設備、電池研發等等,都有補助。
可以說,2019年北汽藍谷能扭虧為盈,全靠名目繁多的補貼收入。
北汽藍谷年報數據
這種情況也不是首次出現了。
2018年,北汽藍谷實現營收164.3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55億元(後調整為0.73億元),同比增長161.21%,但其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為-7.3億元。其中的非經常性損益,同樣是來自政府補助的9.18億元。
據公開可查數據,自2018年上市以來,北汽藍谷累計公告共獲得政府補貼10次左右(截至2020年1月20日),累計金額達35億元。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北汽新能源等品牌的產品單車溢價能力比較弱,所以在利潤方面的體現也較弱,它們往往需要靠財政補貼平衡虧損。
除了補貼,在《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的眾多新能源車企中,不少人還對北汽新能源在北京獲得的地方政府特殊照顧也有看法。
比如,北汽新能源在產品發展路線上,選擇了純電動車,而早些年北京在制定當地的新能源汽車目錄時,將補貼范圍限定在純電動汽車上,插電混動等其他車型被排除在外,這甚至與國務院此前制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不盡一致。
再比如,一些車企人士提到,北京大部分計程車公司以及共享出行公司都采購了北汽新能源的產品,讓北汽新能源的銷量一直不錯。在不少行業人士人看來,這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北汽新能源的國企背景以及在北京的資源優勢。
但政策扶持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國家在新能源政策上早已顯示了退坡的意圖。
根據4月23日四部委發布的《關於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下稱《通知》),雖然國家明確將會繼續給予新能源車企三年補貼,但原則上2020~2022年補貼標准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
沒了補貼,就到了真刀真槍比拼硬實力的時候,北汽新能源能拿出挑戰特斯拉的產品嗎?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就相關問題聯系多位北汽新能源方面相關人士,對方均未接受采訪。
政策外市場競爭力不足
「補貼是雙刃劍,一方面支持了企業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讓企業專注於如何拿到更多補貼,忽略了市場需求,忽略了質量品質保障,現在市場這樣,兩方面都有欠缺。」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傳播顧問沈承鵬說。
一方面,相比其它一些品牌,北汽新能源產品結構一直較為單一。
很長一段時間,北汽新能源的主力車型是EC系列的微型純電動汽車。比如,2017年,北汽新能源EC系列銷量超7.8萬台,超過總銷量的70%。2018年,EC系列車型銷量約為9.1萬輛,約占總銷量的60%。
但隨著技術的成熟,微型電動車等低端電動車型市場競爭力大幅減弱,轉型升級成了北汽新能源必走之路。
這兩年,北汽新能源開始向中高端轉型,但產品的結構單一的問題仍然存在,比如2019年,北汽新能源銷量的近6成,都來自EU5這一款車型。
另一方面,由於在核心零部件缺乏一定的積累,北汽新能源也更易陷入被動的生產局面。
以新能源電池為例,相比不少自主品牌在過去兩年打造了自己的電池產業板塊,北汽新能源車型電池依然是采購的模式,供應商主要是寧德時代、孚能科技、國軒高科等幾家,國軒高科還是北汽新能源B輪融資的投資方。
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價格、供應量等方面的限制下,很容易讓整車廠陷入「被動」的局面,並不利於北汽新能源的整車成本和產能控制。
2019年1月,北汽新能源產銷量雙雙暴跌,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主要就是由於企業處於產品結構調整階段,產業配套環境尚未成熟,高性能電芯資源供應不足所導致。
北汽新能源顯然也認識到了未來長久發展的瓶頸,認為轉型已是迫在眉睫。
近年來,北汽新能源也在研發方面砸了不少錢。2019年北汽藍谷的研發投入約15.45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6.55%,還投資20.51億元建立了北汽新能源試驗中心。
今年4月,北汽新能源還發布了其面對未來市場競爭的中高端品牌——ARCFOX,首款定位於純電動中型SUV的ARCFOX α-T車型已亮相,價格定在了28萬元起。
這個價格與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正面競爭在所難免,也是其他不少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主力車型區間,而且隨著大眾、豐田等汽車巨頭新電動化產品的入場,留給北汽新能源的轉型時間已十分緊迫。
補貼紅利還能吃多久?
雖然轉型承壓,但必須承認,北汽新能源依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未來一段時間內,北汽新能源大概率還會藉助政策,尤其是地方政策的春風,享受補貼紅利。
比如《通知》特別強調了對「換電模式」的鼓勵政策,這正是北汽新能源現在重點布局的領域。
北京市也於去年出台了計程車換電鼓勵方案,針對2018~2020年到期報廢、更新為純電動車的出租汽車實行獎勵政策,最高可補7.38萬元/輛,並且計劃在2020年底,將北京市2萬輛計程車更新為新能源電動計程車。
「巧合」的是,就在這個方案發布一個月後,北汽新能源就向北京城區內的計程車企業交付了2000輛換電計程車EU300。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底,北汽新能源還以2.57億元向北京奧動增資。北京奧動是一家新能源汽車換電服務提供商,主要業務是為在北京區域市場運營的換電版計程車、網約車提供換電服務。
此次增資成功後,不僅將有利於北汽新能源繼續推進旗下換電業務,也同樣有助於獲得政府在該項領域的資金補助。
不過這一舉措能否帶來預期的效應,也存在未知因素。
比如北汽藍谷前董事周理焱就曾表示,北京奧動連年虧損,基於收益法評估結果增值率84.89%確定交易價格的合理性不夠充分,且北京奧動未來能否達成收益預測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迎合另一波政策趨勢,確實能為北汽新能源帶來一些增量空間,但政策補貼終會退出,核心技術培育、優質車型研發、定價策略博弈等等,終究是北汽新能源需要直面的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不盡快走出政府補貼的「舒適圈」,盡快建立核心產品和技術競爭力,北汽新能源或將在獨立的破局之路中,面臨不小的「陣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D. 海馬停產啟示錄:投入產出失衡,單車開發成本是利潤2倍
2月18日,海馬汽車對外披露公司最新產銷情況。數據顯示,1月份海馬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30輛和1147輛,同比下跌13.82%和13.56%。
對於產銷情況的進一步收窄,海馬汽車回復,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影響,導致經銷商延遲開門、工廠延遲開工等原因。但細心的媒體發現,海馬汽車1月份的630輛產量實為小鵬G3的生產數據。這間接表明現階段海馬已經從原來一傢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汽車企業徹底淪落為一家代工工廠。
作為已經在汽車行業耕耘30年,幾度代表著海南經濟向好的上市車企,海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瀕臨出局的海馬對今天的中國汽車發展又有著怎樣的警醒?
1
單車開發成本是利潤2倍
事實上,今年1月海馬汽車的產銷下滑與自主業務停產,只是海馬汽車在企業經營受損、汽車業務收緊變化後的一個小縮影。因為在經歷了2017、2018兩年集團利潤虧損,海馬汽車的發展就已經被傷到「元氣」。
2016年,海馬汽車的發展進入巔峰。當年公司一舉創收破200億的大關,成為當時國內為數不多汽車業務產值過千億的自主企業。可就在次年,海馬汽車就迎來了始料未及的寒冬與低谷。
2017年,海馬的汽車業務產銷情況出現斷崖式下滑,旗下基本型乘用車年累計產銷分別為45011輛、47756輛,同比下降51.15%、48.46%;相關數字甚至在2018年進一步增大,同年海馬汽車累計銷量為67570輛,同比下降51.88%,年計劃僅完成目標的37.5%。
有關海馬此前的發展態勢,相關行業人士給出的原因是由於,自主汽車的低利潤加上此前公司在地產業務投資佔用資金產生的連鎖影響。隨後,海馬汽車在2019年正式被列入*ST行列,公司面臨被迫退市的風險。
此時海馬汽車雖然還在開展自身的乘用車業務,甚至不惜投資6.1億元用於擴充新能源轎車的研發和生產,但這種改善對已經凸顯問題的海馬而言已無濟於事。迫於經營壓力的影響,海馬開始與小鵬汽車簽訂了代工協議,徹底淪為代工企業的序幕。
至於代工的初衷,一位了解相關情況的海馬員工猜測,可能與海馬自主生產汽車的高成本運營有很大關系。資料顯示,其自主研發的車型海馬3,耗時42個月研發,累計投入4.95億,累計賣出18萬台,但單車平均研發價格高達2777元,超過長城旗下主銷車型單車研發成本的2倍之多,單車利潤卻僅能維持在1000元左右,高運營成本讓海馬一度懷疑過自身在汽車業務的未來與前景。
與小鵬合作的代工收益,讓海馬感覺到明顯優於曾經「自產自銷」運作方式。這種短暫的「海市蜃樓」現象也讓海馬恍惚的看到了新未來。一位業內人士向我們透露:一輛新能源企業的代工收益在870元左右。如果按照此前海馬與小鵬約定的年產5萬輛的代工目標來看,海馬短期內是能彌補自身在企業運營上所遇到的危機。
然而經營頹勢的不可逆與市場環境的不達預期還是讓海馬汽車走到了崩潰的邊緣。2019年,國內汽車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惡化,缺乏研發能力的海馬在相繼推出的幾款新產品F5、8S後均未受市場認可;加之小鵬汽車交付能力的不足,雙方約定的產能標准未達預期,海馬汽車最終在2019年底迎來其汽車業務發展的最低谷。
根據此前公開發布的數據顯示,海馬汽車2019年全年累計生產汽車2.89萬輛,同比下滑52.06%;累計銷售汽車2.95萬輛,同比下滑56.41%。而同年,被代工的小鵬汽車旗下G3車型的全年累計銷量為16608輛,也就是說在2019年,海馬汽車自主業務的生產情況僅維持在1.3萬輛左右;年總產能僅為此前與小鵬約定產能的57%。
自主產品受挫、代工預期不溫不火。面對中國汽車市場大環境的不確定以及處在*ST行列的經營壓力,停產自主產品、裁員縮減、維持代工現在成為海馬被迫選擇的出路,「一輛海馬也不造了」也就成了這家曾經的海南驕傲在面對商場大起大落後擺出的最後倔強。
2
代工的模式還能維持多久?
好在2019年汽車業務的觸底並沒有讓海馬就此喪失「復盤」的勇氣。根據海馬汽車1月發布的2019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在2019年扭虧為盈。其中,公司全年預計盈利9000萬元至1.3億元,基本每股盈利0.055元至0.079元。
汽車預言家發現,2019年公司的獲利主要來自於公司非經營性損益影響歸母凈利潤的7億元,也就是「變賣家產」所得。根據預告顯示,2019年內公司包括轉讓子公司上海海馬汽車研發有限公司和河南海馬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的股權、出售閑置房產、單獨進行減值測試的應收款項減值准備收回以及政府補助等。出售產業讓海馬成功的實現業績的扭虧為盈,並有望撤銷深交所對其股票的退市風險警示。
但對於這樣的續命方式,相關行業專家卻指出:若不能改善汽車主業務,其未來發展仍將面臨多重挑戰。簡言之,停產自主、繼續代工海馬早晚還是死路一條。畢竟目前代工方式還無法讓海馬實現經濟過度或謀求轉型的可能。
詳細了解後我們發現,就在小鵬汽車與海馬宣布合作代工後不久,小鵬就宣布自建工廠的意圖,並明確回應了自建工廠對自身業務的必須性。今年2月14日,肇慶小鵬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在肇慶市工商局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局正式登記成立,有關注者認為這是小鵬在對工廠建設所做的准備。盡管小鵬汽車對此回應是為了完善供應鏈布局,為公司產品發展做充分籌劃,但此舉目前並不排除小鵬在生產端可能與海馬合作出現裂痕的可能。
假設與小鵬分手,如果重新尋找新代工夥伴,代工前景的不確定性仍舊是海馬無法逃避的核心問題。現階段由於國內新能源市場短期前景不明朗,市場實際需求小於企業產能,致使大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無法盈利,意味著與新勢力合作代工,海馬還將面臨規模論的困惑。相比新企業的不確定性,傳統車企的市場份額較高,但由於自身產能過剩,也沒有代工需求,因此代工的前景對於海馬而言並不長遠。
就在海馬淪為代工廠的消息發出後,媒體關注到目前海馬汽車中牟工廠已經停工,該工廠主要生產愛尚EV等新能源車型已經全部停止,中牟工廠員工大部分「被離職「後,少數未離職員工已經被調配至鄭州工廠工作;此外,海口工廠在年前開始裁員,「海馬要涼」成了當天輿論關注海馬事件給出的最多評價。
3
海馬們的「拐點」
從10年前海馬合資改自主到3年前營收破百億,海馬自主的轉型之路雖稱不上經典案例與範本也絕不算轉型失敗的「反面教材」。那為什麼短短兩年內,這家曾經的海南「驕傲」就一蹶不振了?
2006年,海馬汽車與馬自達的合作之路結束。自此公司開啟了自主之路,「福美來2」成為當年決定「單飛」的海馬汽車推出的一款全新產品,也成為海馬汽車由合資品牌轉向自主品牌的一款過渡性產品。
不過研發能力薄弱也成為單飛後的海馬向外界暴露出的關鍵問題,這是由於此前與馬自達的合作中,海馬主要以生產的身份參與其中,沒有自身研發設計能力,這項能力直到今天都是困擾海馬汽車發展的一個關鍵。
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海馬汽車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為2.54億元。但同期相比,長城汽車的研發投入15.04億元、比亞迪的研發投入則是達到了37.19億元。研發能力的差距使得隨後海馬陸續推出的產品都未能得到主流市場的認可,也為後來產品徹底喪失競爭力埋下了伏筆。
另一個原因在分析人士來看,則可能與海馬汽車近年來「三心二意」的經營理念有關。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海馬就形成「汽車、金融、地產」三大業務板塊,並先後參股海南銀行,海馬地產板塊則以「園林、安全、服務」為市場定位,在鄭州、武漢等地投資開發樓盤。
直到今天,這種發展偏移的定位仍存在於海馬汽車內部。截至2019年其集團三大業務板塊分別為海馬汽車、海田金控以及青豐置業。其中海田金控為海馬集團金控板塊,總資產100多億元,全資擁有海馬財務有限公司、海南海田小額貸款公司、深圳海馬第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時控股參股海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保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
一位任職過海馬的員工在評價其隨後的發展問題時就曾直言,海馬在非汽車領域的布局,影響了其對汽車研發等方面的投入,致使後期的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下降,缺乏了市場的競爭力。他曾這樣說:「之前汽車行業發展快的時候,海馬沒有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發上,反而搞了金融、房地產等產業,技術都是老本,當其他產業回報不如預期後,汽車業務也就徹底不行了。」
如今來看,海馬的沒落並非全然來自於市場競爭的無情。曾經先期基礎的薄弱、後期戰略的失利都是海馬汽車面對發展時受到過的困惑;但相比於其他行業看重投機者快進快出的果斷,汽車行業似乎更關注相關企業高持續與高技術持續投入的特點,可能這才是像海馬這類的企業入局之後最該正視的關注點。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E. 希努爾下屬子資公司獲2077萬元政府補助。希努爾為什麼有如此優厚的待遇
希努爾男裝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怎樣的企業?為什麼會獲得政府補貼呢?這是一家集中高檔西服襯衫服飾的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企業。
希努爾男裝產業園,是目前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男士正裝生產基地。該公司在新材料的研發上,功能性服裝面料的研究上,收獲很大的成果。受到很多消費者的青睞,在國外市場也很受歡迎。
西努爾男裝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諸城市,而這次獲得獎勵的其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也位於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