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治療濕熱, 大約要多長時間才能治好
日常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幾天有濕熱,該喝些涼茶調節調節。看中醫時,也常會聽醫生說「濕熱」。那麼,什麼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麼問題?
要明白濕熱,先應了解什麼叫濕,什麼叫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那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葯,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220152.html
⑵ 醫生你好,我本人男24歲,一年四季手腳容易出汗冰涼 而且舌苔較厚有口臭早上起來口乾口苦 胃口也不是
指導意見:
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虛實兩種類型。脾胃虛弱者還伴有口乾舌燥、心煩不安、舌紅少苔等症狀,屬於津液不足的虛熱症。 虛症者汗出在夢中,醒來胯下汗津津,可用知柏地黃丸調治;終日胯下潮潤、動時增多者,可用金匱腎氣丸調治。
⑶ 脾胃虛寒怎麼調理 脾胃虛寒生痰 脾胃虛寒生痰
慢性淺表性胃炎如何進行辨證論治? 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中主要可按食滯胃脘、肝胃氣滯、脾胃濕熱、脾胃虛弱、脾胃虛寒、胃熱陰虧、胃絡瘀阻七型來進行辨證施治。樂山市中醫院腎病脾胃病科湯一新 (1)食滯胃脘型 主症:胃痛,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或嘔吐未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氣後痛減,納少不思食,大便腐臭,滯而不爽,舌質紅,苔黃膩或厚膩,脈滑數有力。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方葯:保和丸加味:神曲、山楂、連翹、陳皮、茯苓、半夏、萊菔子、厚朴、麥芽。 (2)肝胃氣滯型 主症:胃脘脹滿,攻撐作痛,連及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每因煩惱郁怒而脹痛發作,食慾減退,嘈雜吐酸,惡心嘔吐,舌質暗淡,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和胃。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枳殼、白芍、制香附、蒲公英、陳皮、川芎、元胡、佛手、甘草。 (3)脾胃濕熱型 主症:胃脘痞滿,噯氣惡心,嘈雜泛酸,口苦口粘,頭重身倦,納少寐差,小便黃少而混,大便不爽,舌質紅,苔黃厚或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和胃。 方葯:藿朴夏苓湯合三仁湯加減:藿香、佩蘭、厚朴、半夏、茯苓、苡仁、蔻仁、黃連、蘇梗、滑石。 (4)脾胃虛弱型 主症:胃脘隱隱作痛,脹滿不適,食後尤甚,納少,飢而不欲食,噯氣頻頻,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大便時干時溏,舌質淡,苔白或膩,脈細弱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和胃消食。 方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木香、山楂、神曲、麥芽、半夏、炙甘草。 (5)脾胃虛寒型 主症: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曖喜按,得食則減,時葉清水,納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溫中健脾,暖胃散寒。方葯: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桂枝、芍葯、炙甘草、飴糖、乾薑、大棗。 (6)胃熱陰虧型 主症:胃脘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口燥咽干,手足心熱,消瘦食少,大便干,舌紅少苔乏津或花剝苔,脈細數或細弦或虛數無力。 治法:滋陰養胃,清熱生津。 方葯: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石斛、花粉、山楂、生地、白芍、烏梅、麥芽、炙甘草。 (7)胃絡瘀阻型 主症:胃脘疼痛,痛如錐刺,夜間為甚,痛處固定拒按,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脈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葯:丹參飲合失笑散加減:丹參、檀香、砂仁、蒲黃、五靈脂、元胡、白芍、炙甘草。 查看原帖>>
⑷ 我脾胃虛而且還有濕熱。湯頭歌有哪些適合我的方劑求推薦
湯頭歌決
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葯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自汗正宜用。
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解表清熱此為良。
小青龍湯桂芍麻,乾薑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寒內停飲,散寒蠲飲效堪誇。
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
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表在宣肺; 姜棗細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加甘草,發汗祛風力量雄。
解表劑:
扶正解表
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 生薑薄荷煎湯服,祛寒除濕功效宏。
辛涼解表劑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 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辛涼解表劑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發熱咽痛服之瘥。
瀉下劑:
寒下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以枳朴瀉力強; 陽明腑實真陰灼,急下存陰第一方。
溫下
溫脾附子與乾薑,甘草人參及大黃; 寒熱並進補兼瀉,溫通寒積振脾陽。
瀉下劑:
潤下
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朴大黃麻杏芍; 土燥津枯便難解,腸潤熱瀉諸症卻。
攻補兼施
新加黃龍草硝黃,參歸麥地玄海姜; 滋陰養液補氣血,正虛便秘此方良。
瀉下劑之逐水━十棗湯
十棗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與芫花。
和解劑: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碧玉; 熱重寒輕痰挾濕,胸痞嘔惡總能除。
和解劑之調和肝脾━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葯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和抑鬱厥自除。
和解劑之調和肝脾━柴胡疏肝散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實易殼行氣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氣悶脅痛皆可暢。
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丹梔逍遙散
更有丹梔逍遙散,調經解郁清熱著。
黑逍遙散
黑逍遙散有生地,血虛痛經功效卓。
⑸ 有什麼湯可以治好出汗腳
手汗,腳汗太多:明礬5錢、熱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腳、一次10分鍾、浸後讓其自然涼干,一日 一次,5天後手腳汗正常。 也可買復方新諾明葯片壓碎灑在鞋墊上,一周後即可痊癒。 一、白礬20克,水1000克,混合溶解後浸患腳10分鍾,讓其自然晾乾,每晚一次,連續五日。 二、大白蘿卜適量,洗凈切片加水煎服,以煎液洗燙患腳,每日2次。 三、乾薑15克,白礬15克,煎水洗患腳,連洗數日。 四、白礬25克、扁蓄根30克,水煎兩次,葯液約為2000毫升,放盆內備用。洗腳是浸泡,每日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鍾,睡前洗最好,每幅葯可用2天,洗時將葯液溫熱,6天為1個療程 手腳多汗,醫學上稱做"局限性多汗症,多發生在情緒波動度較大的青壯年身上。"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療,一般採用維生素B1、谷維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適當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魯本辛等抗乙醯膽鹼葯。但是,安定和抗乙醯膽鹼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故臨床上多配合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虛實兩種類型。脾胃虛弱者還伴有口乾舌燥、心煩不安、舌紅少苔等症狀,屬於津液不足的虛熱症。可選用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各20克)加棗仁、牡蠣、石斛、合歡花各15克治療。脾胃實症者多因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可選用三仁湯(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葉、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黃芩、萊菔子各15克治療。中醫還認為,會陰部多汗與腎的關系密切,也分虛實兩種症型。虛症者汗出在夢中,醒來胯下汗津津,可用知柏地黃丸調治;終日胯下潮潤、動時增多者,可用金匱腎氣丸調治。 治療局限性多汗症時應注意保持良好情緒,戒絕煙酒,少吃辛辣厚味食物。另外,用5%的明礬液每日浸洗局部,以及用松樹、桉樹葉煎水浸洗,都有一定療效
⑹ 手腳多汗症怎麼治
多汗症的治療主要有兩種,一是葯物治療,常用葯物為口服或外用抑制汗腺分泌葯,二是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局部多汗症,通過微創切斷交感神經鏈,手術原則是對病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心理等造成影響,就需要手術治療,繼發性多汗症的治療以治療引起多汗症的原發疾病為主,原發疾病得到治療,多汗的症狀也就會得到緩解。
中醫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運動神經元病起病大多隱襲, 呈進展性。臨床表現以肌萎縮、肌無力、肌跳及延髓麻痹症狀 為主, 實驗室缺乏客觀檢查, 肌電圖有助於診斷。應注意與中風後遺症、痹證等鑒別。中風後遺 症多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病史, 發病前多有明確的急性中風(腦出血、腦梗死或腦血栓形成等) 病 程, 肌肉萎縮多為廢用性。痹證多因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臨床症狀可見肌肉萎縮等證, 但 多伴有關節腫大畸形, 且有感覺疼痛、麻痹不仁等。張從正在《儒門事親》對風、痹、痿、厥四證的 鑒別論述極為精闢, 指出「夫四末之疾, 動而或痙者, 為風; 不仁或痛者, 為痹; 弱而不用者, 為痿; 逆而寒熱者, 為厥, 此其狀未嘗同也, 故其本原, 又復大異。」
(一) 辨舌脈 脾氣虛弱以舌質淡、舌體胖、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沉緩為主; 脾腎陽虛以舌質淡嫩、舌體胖、 舌苔白滑或白膩, 脈象沉遲無力為主; 肝腎陰虛則見舌質紅、舌體瘦小、少苔或無苔, 脈象弦細 為主。
(二) 辨病情輕重 輕者僅以一側肢體萎縮無力為主, 肌跳少或無, 全身症狀不明顯, 一般沒有延髓麻痹症狀。 重者多全身症狀重, 消耗明顯, 甚至呈惡病質樣表現, 呼吸氣短, 肌跳明顯, 延髓麻痹症狀突出。
(三) 辨常證與變證 常症肌肉萎縮無力, 病情發展平緩, 肌跳增加不明顯, 無生命危象。變證多見於呼吸衰竭, 常因進食嗆咳窒息, 感染後痰涎增多阻塞氣道, 引起呼吸功能衰竭, 呼吸氣短, 喘息不能平卧, 口 唇紫紺, 大汗淋漓, 神情緊張等, 嚴重者可迅速轉變, 出現脫證或閉證而死亡。
二、治療原則
在運動神經元病的辨證中, 仍主要以本虛立論, 肝脾(胃) 腎諸臟虧損、氣血不足為其主要表 現。但疾病的根本仍在於奇經虧損, 八脈失養, 絡氣虛滯, 非單純一臟一腑所能涵括。內經時代 即提出了「治痿獨取陽明」這一痿證的治療原則, 後世用於指導本病的中葯及針灸治療, 取得一 定的療效。《痿論》篇末明確提出了所有痿證總的治療原則:「各補其滎而通其俞, 調其虛實, 和 其順逆, 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 則病已矣」。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針灸治療取穴, 對於辨證 用葯、飲食調理, 均有指導意義。但針對運動神經元病這一特殊痿證, 以上治則指導臨床治療並 完全符合本病發病及辨證特點。根據從奇經絡病論治運動神經元病的新理論, 治療本病當以 「從奇經論治, 結合五臟分證, 三焦分治」為原則, 扶元起痿、養榮生肌、通暢絡脈為治療大法, 應 貫穿治療始終。運動神經元病多遷延日久, 治療用葯時應宗葉天士 「奇經為病, 通因一法, 為古 聖賢之定例。」
「大凡絡虛, 通補最宜」。補益奇經的葯物, 當重補元陽和元氣, 用溫和之品, 可重 用血肉有情之物。絡氣虛滯的葯物治療「當以通補入絡」, 使補中有通。治療奇經絡病必須言補 則寓之以通, 擬通則假之以補, 方合陰陽開闔之理, 正如李時珍所雲 「用補葯必兼瀉邪, 邪去則補 葯得力, 一辟一闔, 此乃玄妙」。
三、辨證治療
運動神經元病屬中醫痿證范疇, 臨床上以虛證多見, 奇經虧損, 八脈失養, 絡氣虛滯貫穿疾 病始終。臨床應結合這一病機特點, 靈活辨證施治。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病機特點, 主要有以 下分型。
(一) 奇經虧損, 脾腎兩虛
證候: 肢體痿軟無力, 肌肉萎縮, 舉頭無力或頸垂, 畏寒肢冷, 精神疲憊, 飲食不香, 涎唾淋 漓, 腰膝酸軟, 小便清長, 陽痿早泄或月經失調, 舌淡胖, 凹凸不平, 苔薄白, 脈沉細。
證候分析: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 或因久病體弱後, 脾腎兩虛, 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榮養肌 肉, 故見肢體痿軟無力, 肌肉萎縮, 精神疲憊; 脾虛不能攝唾, 腎虛不能固縮, 故見涎唾淋漓, 小便 清長。奇經督脈為一身陽脈之統帥, 虧損則見舉頭無力或頸垂, 畏寒肢冷, 男子則陽痿早泄, 女 子則月經失調。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皆為奇經虧損、脾腎兩虛之象。
治法: 健脾益腎, 扶元起痿
方葯: 右歸丸合加味金剛丸加減。 人參10 g , 附子6 g, 肉桂6 g, 熟地12 g , 山葯18 g, 杜仲6 g , 山萸肉6 g , 白術12 g, 菟絲子 12 g , 鹿角霜12 g , 巴戟天12 g , 淫羊藿9 g , 烏梢蛇9 g 。
方解: 方中人參、白術大補元氣, 健脾益氣; 桂附溫腎散寒, 扶助元氣; 熟地、山葯、山萸肉滋 陰補腎, 益精填髓, 有陰中求陽之妙; 杜仲、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溫補腎陽, 使元陽得以歸元。 更用鹿角霜、烏梢蛇血肉有情之品, 不但能溫腎中之陽, 大補元氣, 而且有走行通絡之功, 使補而 不膩。諸葯合用, 共奏陰陽雙補, 剛柔相濟, 健脾益腎, 扶元起痿之功效。 或應用肌萎靈膠囊(肌萎靈系列制劑均為河北以嶺醫院生產) , 口服,1 次6 ~8 粒,1 日3 次, 兒童酌減。肌萎靈注射液,24 ~40 ml , 加入5 % 葡萄糖液或0.9 % 生理鹽水250 ml 中靜滴。1 日1 次,28 天為一療程。功能扶元起萎、養榮生肌, 適用於奇經虧損、八脈失養證, 症見肢體痿軟無 力、肌肉萎縮、頸項腰脊無力。
加減: 腰膝酸軟、豎頸困難或垂頭者加桂枝、肉蓯蓉; 兼有濕熱者加石斛、薏苡仁; 肌肉萎縮 明顯者加紫河車、龜板、鱉甲; 瘀滯明顯者加全蠍、僵蠶、蜈蚣。
(二) 肺腎兩虛, 大氣下陷
證候: 四肢及肋間肌肉萎縮, 呼吸氣短, 不足以息, 或呼吸微弱, 咳嗽無力, 咳嗽少痰或痰粘 不易咳出, 構音不清, 聲間嘶啞, 舌肌萎縮瘦小, 苔薄白, 脈細弱。常見於運動神經元病延髓麻痹 出現呼吸衰竭。
證候分析: 久病之後, 肺腎兩虛, 宗氣下陷, 肺虛不能主氣司呼吸, 腎虧不能攝納真氣, 故見 呼吸氣短, 不足以息, 或呼吸微弱。肺腎氣虛, 升降失職, 故見咳嗽無力或有痰不易咳出。肺氣 不足, 無氣以行息道, 津液不能上承, 故見構音不清, 聲音嘶啞。舌瘦苔白脈細弱均為肺腎兩虛、 大氣下陷之象。 治法: 補肺益腎, 升補宗氣
方葯: 保元湯合升陷湯加減。 人參10 g , 黃芪18 g , 五味子6 g , 山萸肉6 g , 生地12 g , 麥冬12 g , 知母6 g , 升麻6 g , 柴胡9 g , 白術12 g, 茯苓6 g , 山葯15 g , 川貝母6 g, 桔梗6 g, 蛤蚧粉2 g(吞服) , 紫河車2 g(吞服) 。
方解: 方中重用人參、黃芪大補肺氣, 扶助元氣, 二葯與白術、茯苓、山葯合用健脾益氣助運, 有補土生金之妙。麥冬、知母補肺滋陰, 生地、山萸肉、五味子益腎養陰, 山萸肉與五味子合用還 可攝納腎氣, 以收攝浮散之氣。升麻、柴胡合用, 升陽舉陷, 桔梗引葯上升, 有舟楫之用。川貝母 清肺化痰以祛邪扶正。蛤蚧粉、胎盤為血肉有情之品, 大補肺腎之氣, 以扶助元氣, 使宗氣源泉 不竭。諸葯合用, 共奏補肺益腎、升補宗氣之功。 或應用肌萎靈1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溫理奇陽、升補宗氣, 適用於奇陽虧虛、肺 氣失調、宗氣虛衰證, 症見呼吸氣短、構音不利、甚則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咳痰不出、不能言語、 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此為本病延髓麻痹的呼吸衰竭症狀。
加減: 大氣下陷, 呼吸氣促, 不足以續, 或呼吸困難, 有似於喘, 加大生黃芪、人參用量等。倘 若肺氣虛衰, 百脈不能來朝, 又出現瘀阻經絡之症, 見有四肢痿廢或麻木不仁、唇紫舌青、脈澀不 利者, 治宜益氣活血, 行瘀通絡, 加桃仁、紅花、赤芍、穿山甲、川芎、三七粉。
(三) 脾胃虛弱, 沖氣上逆
證候: 肢體痿軟無力, 肌肉萎縮, 少氣懶言, 語音低弱, 咀嚼無力, 吞咽不利, 飲水嗆咳, 口張 流涎, 食少, 便溏, 腹脹, 舌體嫩淡, 或凹凸不平, 苔薄白或白膩, 脈細。常見於運動神經元病延髓 麻痹。
證候分析: 患者先天脾胃虛弱, 或因飲食不節、勞倦久傷, 而致脾胃虛弱, 運化失司, 清氣不 升, 濁氣不降。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氣虛不能運化散布水谷精微於四肢, 故見肢體痿軟無力, 肌 肉萎縮。脾氣虛弱, 母病及子, 肺氣不宣, 可見少氣懶言, 語音低弱。胃失和降, 沖氣上逆, 故見 吞咽不利, 飲水嗆咳。脾氣虛, 運化失司, 故見咀嚼無力, 食少便溏。腑氣不降, 可見腹脹。舌淡 苔白脈細均為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 健脾和胃, 平沖降逆 方葯: 四君子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 人參6 g, 黃芪18 g, 白術12 g, 茯苓6 g , 陳皮6 g , 薏苡仁18 g , 旋覆花9 g(包煎) , 代赭石15 g (先煎) , 大腹皮6 g , 厚朴6 g , 蘇子9 g 。
方解: 方中人參、黃芪大補肺脾之氣, 以健脾胃運化受納之功。白術、茯苓健脾益氣, 除濕助 運。陳皮、厚朴、大腹皮理脾氣, 降腑氣, 除脹滿。薏苡仁祛濕助運, 兼養胃氣。旋覆花苦辛性 溫,「諸花皆升, 旋覆獨降」, 下氣化痰, 降逆止嗆, 代赫石甘寒質重, 降逆下氣, 二者相配合, 共同 起平沖降逆之功。蘇子降氣止咳, 又能化痰, 與旋覆花同用以達止嗆咳作用。諸葯合用, 攻補兼 施, 脾胃同治, 共同達到健脾和胃, 平沖降逆之功。 或應用肌萎靈2 號散(5g 次,2 ~3 次 日) 。功能溫補奇經、宣肺和胃, 適用於奇經虧虛、肺失 清肅、胃失和降證, 症見飲食嗆咳、吞咽不利、甚則咀嚼無力、吞咽困難, 後期則全無吞咽動作, 致 患者衰竭而死亡, 此為本病延髓麻痹的吞咽困難症狀。
加減: 方中黃芪用量可大至60 ~90 克, 脾虛兼挾濕熱可加淮山葯、石斛; 兼腎虛可加杜仲, 川 斷; 肌肉震顫可加白芍、鉤藤、龍骨、牡蠣。
(四) 肝腎陰虛, 精虧髓減
證候: 肢體肌肉萎縮, 形體消瘦, 大肉陷下, 筋骨拘攣, 肌肉 動, 握固無力, 動作益衰, 甚至 步履全廢, 遺精或月經失調, 情緒不穩, 夜眠夢多, 大便干結, 舌紅少苔, 舌體萎軟, 薄瘦, 脈沉細。
證候分析: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四十而陰氣自半」, 或因久病耗傷, 肝腎兩虧, 精血不 足, 四肢筋骨肌肉失養, 故見肢體肌肉萎縮, 大肉陷下, 形體消瘦, 握固無力, 甚至步履全廢。肝 陰虛不能濡養, 虛風內動, 故見筋骨拘攣, 肌肉 動。肝腎兩虧, 精血不旺, 故見男子遺精, 女子 月經失調。肝血不足, 疏泄失職, 腎精虧虛, 腦神不用, 魂魄不藏, 故見情緒不穩, 夜眠夢多。舌 紅瘦少苔脈沉細皆為肝腎陰虛, 精虧髓減之象。 治法: 滋補肝腎、益精填髓、濡養筋脈。
方葯: 左歸丸合虎潛丸加減。 熟地15 g, 山葯15 g , 山萸肉6 g , 菟絲子6 g, 當歸9 g, 白芍12 g, 黃精18 g, 桑椹12 g , 雞血藤 15 g , 牛膝12 g , 龜板15 g(先煎) , 紫河車2 g(吞服) , 鎖陽12 g 。
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滋腎益精, 以填真陰; 山萸肉養肝滋陰, 益精填髓; 山葯補脾益陰, 滋腎 固精, 黃精、桑椹與三葯合用, 加重滋補肝腎, 益精填髓之功。菟絲子、牛膝益肝腎, 強腰膝, 健筋 骨。當歸、白芍合用補血滋陰, 養陰舒筋。當歸與雞血藤合用又可活血通絡, 濡養筋脈。龜板、 紫河車為血肉有情之品, 峻補精髓, 鎖陽壯腎陽, 有陽中求陰之義。諸葯合用, 共奏滋陰補腎, 養 肝舒筋, 填精益髓, 濡養筋脈之效。 或用肌萎靈3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滋補肝腎、濡養筋脈, 適用於奇經虧損、肝腎 兩虧證, 症見肌體僵硬、肌束震顫、肌張力增高, 病理反射陽性, 或見臏陣攣、踝陣攣, 行走困難, 痙攣步態, 或有肌肉抽掣, 甚則不能行走。 或用肌萎靈6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滋補奇經, 清熱養陰, 適用於奇經虧損, 陰虛內 熱證, 症見口乾舌燥, 乾咳無痰, 煩渴汗出, 手足心熱, 溲赤便秘, 皮膚乾燥, 舌紅少苔, 脈細數等 症。
加減: 肌肉跳動明顯者加重白芍用量, 再加柴胡、桑椹子; 大便秘結可加枳實、瓜蔞仁、胡麻 仁; 咳痰無力可加桔梗、升麻、柴胡。
(五) 濕熱瘀阻, 筋脈不舒
證候: 四肢痿軟, 身體困重, 口乾口苦, 胸痞脘悶, 手足煩熱, 步履艱難, 肢體僵硬, 肌張力增 高, 腱反射活躍, 小便黃赤或澀痛, 舌紅, 苔黃膩, 脈滑數
證候分析: 素體脾胃虛弱, 濕邪內生, 郁久化熱, 或攝生不慎, 感受濕熱浸淫, 脾虛濕困, 故見 四肢痿軟, 身體困重。脾虛不能健運, 無力布散津液上承, 故見口乾口苦。濕熱困阻, 氣機不暢, 故見胸痞脘悶。「濕熱不攘, 大筋軟短, 小筋弛長, 軟短為拘, 弛長為痿」, 故可見步履艱難, 肢體 僵硬, 肌張力增高, 腱反射活躍。濕熱困阻, 手足煩熱, 小便黃赤或澀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均為濕熱瘀阻之象。
治法: 清熱祛濕, 活血通絡。
方葯: 四妙散合三仁湯加減。 蒼術9 g , 白術12 g , 黃柏6 g , 川牛膝12 g , 藿香18 g , 菖蒲10 g , 白蔻仁12 g , 薏苡仁18 g , 滑石 6 g , 黃芩6 g , 忍冬藤18 g 。
方解: 方中合用蒼術、白術, 一燥濕一健脾, 共達濕去脾健, 脾旺濕除之功效。藿香、白蔻仁 芳香化濕, 宣暢氣機。黃柏、黃芩寒以勝熱, 苦以燥濕, 合用以祛上下二焦濕熱。薏苡仁、滑石甘 淡性寒, 利濕清熱, 疏導下焦, 給邪以出路, 使濕熱從小便而出。菖蒲活血, 川牛膝不僅可壯腰 膝、健筋骨, 還有活血之功。忍冬藤清熱活血, 藤以通絡。諸葯合用, 共奏濕去熱清, 活血通絡之 功。 或用肌萎靈4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調理奇經、清化濕熱, 適用於奇經功能失調、 濕熱浸淫證, 症見肌萎無力、抽掣僵硬, 或痿軟無力, 手足熱而汗出, 口苦溲黃, 舌紅苔黃膩, 脈滑 數。
加減: 熱甚者, 可去蒼術, 加麥冬、玄參、知母; 肢體麻木、關節運動不利, 可加姜黃、赤芍、桃 仁、紅花以活血通絡, 祛痰通絡葯加白芥子等。痰熱瘀結者, 酌加清熱化痰祛瘀通絡葯, 膽星、竹 茹、川貝、丹皮、鬱金、丹參、地龍、全蠍、地鱉蟲等。
(六) 氣血虧虛, 肌腠失榮
證候: 全身消瘦, 面色蒼白或萎黃, 肌力下降, 肢體萎軟, 肌張力減低,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身 體困重, 納少脘悶, 伸舌無力或伸舌不出, 舌質淡, 苔白, 脈細弱。
證候分析: 久病大病之後, 氣血耗傷, 肌腠失於榮養, 可見全身消瘦, 面色失華。氣血虧虛, 肢體筋脈失濡, 故肌力下降, 肢體萎軟, 肌張力減低, 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氣 血不足, 脾氣必虛, 濕邪困阻, 故見納少脘悶, 身體困重。舌質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血虧虛之象。 治法: 益氣起痿, 養榮生肌。
方葯: 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加減。 人參9 g, 黃芪18 g , 白術12 g , 茯苓6 g, 熟地黃12 g , 山萸肉6 g, 當歸12 g , 白芍18 g, 川芎9 g , 丹參15 g , 阿膠6 g(烊化) , 枸杞子12 g 。
方解: 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 前者大補元氣, 後者味厚養血, 合用氣血雙補。白術、茯苓健脾 滲濕, 協助人參益氣補脾。黃芪助人參大補肺脾之氣。當歸、白芍養血和營, 助熟地補益陰血。 川芎活血行氣, 使補而不滯。一味丹參, 功同四物, 補血活血。阿膠、枸杞子滋陰養血。諸葯合 用, 共奏氣血雙補, 榮養肌腠之效。 或用肌萎靈5 號散(5 g 次,2 ~3 次 日) 。功能溫補脾腎、養榮生肌, 適用於奇陽虧虛、脾腎 虛損證, 症見肌肉萎縮無力、肌力下降、上肢不能抬舉、下肢不能站立, 甚則肌力全無、痿軟癱瘓 於床、久卧不起、畏寒肢冷。
加減: 失眠夢多, 頭暈目眩, 加龍眼肉、酸棗仁、合歡皮; 肌跳明顯, 情緒不穩, 易怒, 加龍骨、 牡蠣、合歡皮、琥珀粉等。
四、其他治療
(一) 專方專葯
1 . 益髓湯 葯物由黨參、白術、黃芪、甘草、熟地、補骨脂、菟絲子、牛膝、川斷、枸杞子、當歸、 白芍、雞血藤、龜甲、鹿角霜、黃柏、知母組成。 2 . 復肌寧片 由天麻、全蠍、蜈蚣等組成,5 片 次,3 次 日。
3 . 補肝強肌湯 由膽星、菖蒲、伸筋草、黃芪、杜仲等組成, 隨症加減服用,1 劑 日,3 個月為 1 療程。
4 . 地黃飲子加減 熟乾地黃去心25 g, 巴戟天去心12 g, 山茱萸15 g , 石斛12 g, 肉蓯蓉酒浸 焙乾12 g, 制附子6 g , 五味子15g, 官桂9 g , 白茯苓15 g, 麥冬去心15 g , 菖蒲12 g, 遠志去心15 g , 薄荷3 g 。加水浸1 小時左右, 文火慢煎沸騰後30 分鍾, 約煎葯汁200 ml , 接下來再煎上葯取汁 200 ml ,2 次混均分用, 早晚各1 次,75 天為1 個療程, 連續治療3 個療程, 同時注意保持思想樂 觀, 勿食辛辣刺激之品, 堅持完成康復作業, 預防感冒。
運動神經元病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慢性變性疾病,包括進行性脊肌萎縮症、原發性側索硬化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進行性延髓麻痹。以針灸配合中葯辨證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針灸治療
取手足陽明經穴、背俞穴、督脈經穴、華佗夾脊穴。主穴:足三里、髀關、伏兔、解溪、肩髃、曲池、合谷、手三里、陰陵泉、脾俞、肝俞、腎俞、大椎、身柱、華佗夾脊穴。配穴:脾弱氣虛配氣海、胃俞;脾腎陽虛配關元、命門;肝腎陰虛配太溪、三陰交、懸鍾;痰熱瘀阻配豐隆、內庭、膈俞;延髓麻痹配風池、風府、廉泉。
每次選8~12穴,風池、風府、廉泉用平補平瀉法,太溪、三陰交用補法,豐隆、內庭用瀉法,均留針30分鍾。其餘穴位用溫針灸法,每穴灸2壯,共灸30分鍾。每天治療1次,3個月為1療程。
中葯治療
脾弱氣虛型:症見四肢無力,肌肉萎縮,甚則四肢不用,倦怠,納呆便溏,舌淡邊有齒印、苔薄白,脈弱。治宜健脾益氣為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黃芪60
g,黨參、五爪龍、千斤拔各30 g,白術12 g,茯苓、山葯各20 g,當歸、柴胡、升麻各10
g,陳皮6 g,炙甘草5 g。
脾腎陽虛型:症見四肢無力,肌肉萎縮,畏寒肢冷,不思飲食,腰冷陽萎,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治宜溫補脾腎為主。方用益髓湯加減。處方:黃芪45
g,高麗參、熟附子、肉桂、鎖陽各10 g,白術12 g,茯苓、鹿角膠(烊)、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補骨脂各15
g。
肝腎陰虛型:症見肢體僵硬乏力,肉削筋惕,消瘦聲嘶,遺精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宜滋養肝腎,清熱柔筋,方用虎潛丸加減。處方:熟地黃20
g,白芍、枸杞子、菟絲子、紫河車各15 g,龜板(先煎)、鱉甲(先煎)各30
g,山茱萸、阿膠(烊)、黃柏、甘草各10 g,知母6 g。
痰熱瘀阻型:症見肢體乏力,肌肉萎縮,喉中痰多,吞咽不利,口苦口臭,大便秘結,納呆,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除痰,活血通絡,方用滌痰湯加減。處方:黃芩15
g,法半夏、茯苓各12 g,制南星、陳皮、石菖蒲、竹茹、枳實、全蠍、僵蠶、地龍、桃仁、川芎各10
g。
討論
本病與病毒感染、植物毒素或重金屬中毒、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異常或遺傳等因素有關,一般採用支持療法及神經營養葯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本病屬於中醫痿證范疇。痿證的發生主要與脾、肝、腎三臟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素問.痿論篇》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針對痿證的治療,又曰:「治痿獨取陽明」,《靈樞.經脈》曰:「陷下則灸之」,根據這些原則,針灸取穴以多氣多血的陽明經穴及調補脾、肝、腎的相應背俞穴為主,配合「陽脈之海」的督脈經穴和鄰近督脈、脊髓的華佗夾脊穴,再辨證選取相關的穴位,以灸為主,針灸並用,補虛瀉實,疏通經脈。正如《素問.痿論篇》指出:「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諸穴合用共奏療痾起痿之功效。
根據觀察,本病以脾弱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痰熱瘀阻4型多見,尤以脾腎陽虛、脾弱氣虛型最為常見,但也有表現為虛中夾實,寒熱兼雜,如脾弱氣虛兼痰濕中阻、脾腎虧虛兼痰瘀阻滯、肝腎不足兼邪熱內蘊等,臨證時應靈活辨證施治,或攻或補,或溫或清,或攻補兼施,溫清並用,不可拘泥於一型一方。本病呈進行性發展,療程較長,患者必須樹立信心,堅持治療,適當配合患肢功能鍛煉,方能獲得較佳療效。
⑻ 手腳多汗如何治療
指導意見: 你好根據您的情況描述,這種情況初步考慮局限性多汗症,建議去醫院皮膚科檢查,明確診斷,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服用維生素B1,谷維素片
⑼ 有誰知道治療白血病的偏方嗎
治療白血病偏方
白血病是一種病因未明的造血系統惡性疾病。特徵為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白血病細胞異常增生,浸潤各種組織,產生不同的症狀,外周血液白細胞發生質和量的改變。根據白血病細胞分化的程度及其自然病程,本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者,起病急,病程短,預後差,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貧血、出血和白血病細胞浸潤臟器四大特徵;慢性者,起病緩,病程較長,臨床上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簡稱慢粒)多見,常見症狀為低熱、乏力、消瘦、多汗,以及脾臟增大和胸骨隱痛等。急性者多屬於中醫「溫邪」、「血證」、「急勞」等范疇;慢性者多屬於中醫「虛勞」、「積聚」、「痰核」等范疇。前者可分為溫毒人營、肝火痰熱等證;後者可分為毒熱傷陰,迫血妄行及腎陰虛衰,脾肺虧損等證,應辨證治療。
[方劑1] 熟地、地骨皮、黨參、黃精各15克,枸杞、生地各20克,知母、黃柏、丹皮、山萸肉各10克,白茅根30克,半枝蓮40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證] 急性白血病陰虛內熱,兼氣血雙虛證。
[方劑2] 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敗醬草、茜草各15克,薏苡仁、丹參、當歸各12克,生大黃3克,三棱、莪術各6克,三七9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適應證] 急性白血病肝脾腫大,溫毒人營證。
[方劑3] 廣犀角、丹皮、青黛、甘草各9克,生石膏、生地、白花蛇舌草各30克,蒲公英、銀花、鱉甲各24克,蘆薈、柴胡各6克,茅根18克,半枝蓮15克,龜版21克,地骨皮、槐花各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適應證] 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溫毒人營證。
[方劑4] 當歸、秦艽、丹皮、地骨皮各6克,生地、白芍、鱉甲、鹿角霜、白茅根、龍骨、牡蠣、銀花各9克,紫草、絲瓜絡各4.5克,川芎2.4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適應證]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方劑5] 黃芪30克,黨參20克,黃精、枸杞子、天冬、元參、當歸各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2劑。出血明顯,加紫草、旱蓮草、仙鶴草各15克;有感染者,加黃芩、黃連、黃柏各15克。
[適應證] 急性白血病氣陰兩虛證。
[方劑6] 壁虎、蜈蚣各30條,漢三七30克,硃砂、皂角各15克,枯礬40克;青黛、烏蛇各50克,白僵蠶25克。
[制用法] 共研細末,每次服2克,每日2次。並配合內服湯劑: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黨參、沙參、丹參、黃葯子、重樓、紫草各20克,黃精40克,白芍、阿膠各15克,馬齒莧50克,每日1劑。
[適應證]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肝脾腫大,溫毒內蘊,氣血雙虧,虛實夾雜證。
[方劑7] 黃芪、代赭石、赤芍、半枝蓮各15克,太子參、白芍、旋覆花、佛手、山楂炭各12克,雞內金、萊菔子、枳殼、川棟子、甘草各9克,三棱、薏苡仁各8克,山葯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土茯苓18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適應證]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脾腎兩虛瘀毒證。
[方劑8] 蟾蜍15隻(每隻約125克重),黃酒150毫升。
[制用法] 將蟾蜍剖腹去內臟,置黃酒中煮沸2小時,將葯液過濾即得。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3次。
[適應證] 急、慢性白血病。
[方劑9] 鼢鼠1隻。
[制用法] 焙乾研末。每服10克,每日1-2次。
[適應證] 白血病。
[方劑10] 青黛30克,麝香0.3克,雄黃、乳香各15克。
[制用法] 共研末。每服0.1-1克,日服3次。
[適應證]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方劑11] 黃芪、生山葯、白花蛇舌草、旱蓮草各30克,麥冬、天冬、山豆根、地榆、藕節、元參各15克,女貞子12克。
[制用法] 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
[適應證] 白血病合並出血。
[方劑12] 野苜蓿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適應證] 白血病。
家庭調護
l.尚未確診白血病時,病人常表現出焦慮和懷疑。一旦確診後,病人立即會感到恐懼、悲觀、絕望,以及感到對生命的威脅,故作為家屬首先應給予病人安慰和同情,同時鼓勵病人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並創造一個良好、舒適、干凈的生活環境,對於病人康復十分重要。
2.除高熱、明顯出血傾向或嚴重貧血者須卧床休息外,一般可參加適當的活動。飲食上應以高質量、富含營養的食品為主,多食肉類、魚類、禽蛋、新鮮蔬菜和水果、乳製品等食物,並以易消化吸收為原則,以增加機體抵抗力。
⑽ 手腳出汗,腳還臭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怎麼調理和治
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虛實兩種類型。脾胃虛弱者還伴有口乾舌燥、心煩不安、舌紅少苔等症狀,屬於津液不足的虛熱症。脾胃實症者多因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可選用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棗仁、牡蠣、石斛、合歡花)治療脾胃虛,三仁湯(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葉、通花、苡仁、滑石、黃芩、萊菔子)治療脾胃實.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