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芪15g,當歸10g,熟地15g,白芍18g,石斛I5g,甘杞12g,佛手10g,焦三仙各15g,炒卜子10g葯效
益氣養血,理氣和胃。看來是氣血虛,又兼陰虛,腹脹,食納差。
㈡ 當歸12g白芍15g川芎10g生地15g白蒺藜12g防風12g荊芥12g制首烏15g黃芪15g甘草6g川石斛12g 烏元參12g
治療脾氣虛弱,氣虛容易感冒。甚至調經等。
這個是補陰虛和氣虛的葯,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又有一個柴胡在裡面,這個太補了,是偏方嗎?反正這些都是補葯,除了甘草和柴胡!柴胡是發散風熱的,甘草是緩和葯性的
㈣ 黃芪20g,丹參15g,橘核15g,炙甘草6g,五指毛桃30g,赤芍15g,荔枝核30g,制何首烏
指導意見:
你好,這個方子有一定的活血行氣散結止痛等作用,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症狀,是有效果的。
㈤ 請問這是什麼方子,主要是干什麼的治療什麼的
杜仲:降壓,補肝腎,安胎。
懷牛膝:解毒瀉火。
秦艽:驅寒熱邪氣,利尿。
防己:止疼,解熱,消炎,利尿。------這貨大寒,陰虛慎用哦
防風:祛風,止疼,止癢。
川芎:祛風,止疼,活血化瘀
桂枝:散寒止疼
川斷:補肝腎
鐵皮石斛:補五臟,對腎好
枸杞子:降壓,護肝
黃芪:治療氣虛,乏力
當歸:補血活血,增強免疫力
紫丹參:活血化瘀
這是一副驅風祛濕,強肝護腎,活血的方子
㈥ 山葯15g姜黃20g茯苓15g白術15g當歸10g生地25g丹皮10g百合20g棗皮15g這個方子治什
是一個綜合調理內臟的處方
㈦ 老公去看了兩個中醫給出的方子完全不一樣,請大家給看一下方子
疝氣 一般是 受涼原因引起 8月6日的方 一清熱解毒的金銀花 板藍根 最好 不用 建議 吃中成葯 補中益氣丸和天台烏葯調理
㈧ 三七10g.黨參10g,黃芪30,g當歸,12g丹參15g,葛根20g,地龍9g,可以長期服用嗎謝謝
中葯嚴格來說沒有副作用之說,副作用這個詞是西醫裡面的說法,中葯治病主要是靠葯物的氣味(如酸甘苦咸辛就是中葯的味),(而氣指的就是寒熱溫涼四氣,及升降浮沉的作用),利用葯物的這些偏勝來對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的不及或者有餘來進行調整,只要對症用葯對人體是沒有任何害處的。但如果葯不對症就會起到反作用,產生對人體的傷害。如一個人感覺到自己骨蒸潮熱,口渴咽干,這是典型的陰虛症狀,但如果被醫生用了補陽的葯,就會加重陰虛的情況,所以中醫中葯的診斷和使用非常重要
㈨ 鐵皮石斛15g生黃芪25g天花粉25g粉葛根15g沙苑子15g 水煎服可以治血糖高嗎
中葯調理身體都是因人而異,無固定方劑,個人認為不能。
㈩ 虛勞形成分那些類型如何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首辨氣血陰陽的虧虛:氣虛者多以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為主。血虛證則以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色、眼瞼、爪甲淡白,手足發麻,皮膚干澀,婦女經血量少色淡、衍期甚則閉經為主。陽虛證則以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氣短自汗,大便溏薄為主。小便清長或尿少身腫,或脘腹冷痛喜按;舌淡胖嫩,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陰虛證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潮紅,口乾咽燥,形體消瘦,小便短赤,大便於結,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為主。
(2)次辨臟腑氣血陰陽虧虛:肺氣虛以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於感冒為主。脾氣虛以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為要。心血虛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代為主。
肝血虛以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驚惕肉瞤,婦女月經不調甚則經閉,面色不華為要。肺陰虛以乾咳,咽燥,咯血,甚或失音,潮熱,盜汗,面色潮紅,舌紅少津為主。心陰虛以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為主。脾胃陰虛以口乾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甚則干嘔、呃逆,面色潮紅,舌干,苔少或無苔為主。肝陰虛以頭痛,眩暈,耳鳴,視物不清,目干畏光,急躁易怒,肢體麻木,面色潮紅,舌干紅為要。腎陰虛以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乾,顴紅,咽痛,舌紅,少津為要。心陽虛以心悸,自汗,神倦嗜卧,胸中憋悶,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為主。脾陽虛以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腹痛腸鳴為主。腎陽虛以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白光自,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為主。
2.分證論治治療原則總以補益為主,正如《素問·三部九候論篇》說:「虛則補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還具體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分別採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法。兼結合五臟病位採用針對性治法。
此外,由於脾為後天之本,是水谷、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是生命的本元,所以補益脾腎在虛勞的治療中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1)氣虛
①肺氣虛
主證: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易於感冒,面白;舌質淡,脈弱。
治法:補益肺氣。
方葯:補肺湯加減。人參12g,黃芪15g,熟地黃9g,五味子10g,桑白皮9g,紫菀9g,牡蠣9g,地骨皮12g,秦艽9g。
②脾氣虛
主證: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葯:加味四君子湯加減。人參12g,黃芪15g,白術10g,甘草6g,茯苓12g,扁豆10g,陳皮9g,半夏9g,神曲12g,麥牙12g,肉桂9g。
若脾氣虧虛而主要以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中氣,升舉陽氣。心氣虛見有心悸、氣短、自汗、面白,神疲,脈微者,可用六君子湯加玉竹、五味子、黃精等益氣養血。
(2)血虛
①心血虛
主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代。
治法:養血安神。
方葯:養心湯加減。人參15g,黃芪15g,茯苓12g,甘草6g,川芎9g,當歸12g,五味子9g,柏子仁12g,遠志9g,半夏曲12g,肉桂10g。
②肝血虛
主證: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驚惕肉瞤,婦女月經不調甚則經閉,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
治法:補血養肝。
方葯:四物湯加減。當歸12g,川芎9g,白芍12g,熟地黃10g,制何首烏15g,雞血藤15g,枸杞子10g,柴胡9g,鬱金9g,決明子12g。
血虛之中,以心、脾、肝血虛較多見。脾血虛常與心血虛同時並見。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由於血為氣母,故血虛均有不同程度的氣虛證候,而且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認為補血不宜單用血葯,當配伍氣葯,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
(3)陰虛
①肺陰虛
主證:乾咳,咽燥,咯血,甚或失音,潮熱,盜汗,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潤肺。
方葯: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0g,玉竹10g,麥冬10g,天花粉9g,桑葉12g,甘草6g,百部9g,鮮茅根30g,地骨皮12g,銀柴胡12g。
②心陰虛
主證: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心。
方葯:天王補心丹加減。生地黃9g,麥冬10g,天冬10g,玄參9g,人參12g,五味子9g,當歸12g,茯苓12g,丹參9g,棗仁12g,柏子仁12g,黃連6g,竹葉12g。
③脾胃陰虛
主證:口於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甚則干嘔、呃逆,面色潮紅,舌干,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和胃。
方葯:益胃湯加減。麥冬10g,生地黃10g,玉竹12g,沙參12g,冰糖6g,石斛15g,天花粉10g,麥芽12g,扁豆9g。
④肝陰虛
主證:頭痛,眩暈,耳鳴,視物不清,目干畏光,急躁易怒,或肢體麻木,面色潮紅;舌干紅,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陰。
方葯:補肝湯加減。當歸12g,川芎9g,白芍9g,熟地黃9g,木瓜10g,甘草6g,麥冬12g,棗仁12g,石決明15g,鉤藤12g,枸杞子10g,黃芩12g。
⑤腎陰虛
主證: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鳴,甚則耳聾,口乾,顴紅,咽痛;舌紅,少津,脈沉細。
治法:滋補腎陰。
方葯:左歸丸加減。熟地黃10g,山葯12g,龜板膠12g(另包烊化),枸杞子12g,牛膝9g,鹿角膠9g(另包烊化),山茱萸9g,菟絲子9g,知母9g,黃柏9g,地骨皮9g,芡實12g,蓮須12g。
(4)陽虛
①心陽虛
主證:心悸,自汗,神倦嗜卧,胸中憋悶,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舌淡或紫黯,脈細弱或沉遲。
治法:益氣溫陽。
方葯:拯陽理勞湯加減。人參15g,黃芪15g,五味子12g,甘草6g,生薑6g,肉桂9g,陳皮9g,當歸12g,白術12g,大棗9g,丹參10g,鬱金9g,三七9g。
②脾陽虛
主證:面色萎黃,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薄,腹痛腸雞;舌質淡,苔白,脈弱。
治法:溫中健脾。
方葯:附子理中湯加減。人參12g,白術12g,甘草6g,乾薑6g,附子9g(先煎),高良姜9g,吳茱萸6g,砂仁9g,陳皮9g。
③腎陽虛
主證:腰背酸痛,遺精陽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胱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補腎陽,兼養精血。
方葯:右歸丸加減。附子9g(先煎),肉桂9g,熟地黃12g,山葯15g,枸杞子15g,當歸12g,杜仲10g,菟絲子9g,鹿角膠9g(另包烊化),山茱萸10g。
將虛勞歸納為氣、血、陰、陽虧虛四類,便於辨證和治療。
在臨床往往錯雜互見。一般來說,病程短者,多傷及氣血,見氣虛、血虛以及氣血兩虛之證;病程長者,多傷及陰陽,可見陰虛、陽虛以及陰陽兩虛之證。
而氣血和陰陽的虧虛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精血津液都屬於陰的范圍,但血虛與陰虛的區別表現在:血虛主要表現血脈不充,失於濡養的證候,如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細弱等;而陰虛多表現虛熱的證候,如五心煩熱、顴紅、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陽虛則兼有氣虛,但陽虛往往由氣虛發展而來,氣虛表現為短氣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脈弱等;陽虛則在氣虛證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並表現里寒的證候,如倦怠喜卧,形寒肢冷,腸鳴腹瀉,舌淡胖,脈虛弱或沉遲等。
虛勞患者因體虛衛外不固,易感外邪。感邪後,更傷元氣,治宜扶正與祛邪兼顧,可用薯蕷丸加減。虛勞日久,氣血運行不暢見血瘀者,可用大黃廑蟲丸加減。
虛勞的治療除葯物外,應從多方面著手,如養身功、針灸、按摩等都可以配合使用。治療中還應注意生活起居和飲食調攝,保持樂觀心情,以提高療效,促進康復。
虛勞一般病程較長,多為久病,其轉歸和預後,與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能否祛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護理等因素有關。一般脾腎未衰,元氣未敗,納食可,脈和緩者預後良好。反之形神疲憊,不思食,喘急氣促,腹瀉不止,脈象微弱或遲甚,或數者,預後不良。
【預防】
(1)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促進脾胃功能的康復。
(2)心情愉快,加強身體鍛煉,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