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葯大全 » 石斛蓮子黃芪
擴展閱讀
剛種的石斛怎樣澆水 2021-08-17 15:41:52

石斛蓮子黃芪

發布時間: 2021-07-11 09:19:02

『壹』 黃芪和石斛的功效

黃芪中葯療效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葯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食療功效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同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葯,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餚等。

石斛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歸胃、腎,肺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貳』 蓮子茯苓麥冬石斛黨參醋五味子炙甘草白術白芍黃芪山葯這些葯男人喝了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這些 葯物有一定的養陰益氣,收斂固澀的作用的有一定的補氣增強體質的作用的,建議你可以根據你的個人情況選用吧。

『叄』 石斛和蓮子一起燉煑有什麼功效,

蓮子性味甘平、具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等。蓮子除含有大量澱粉外,還含有β-固甾醇,生物鹼及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和維生素。石斛是一種材,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也可以食用的材,石斛含有石斛鹼、石斛胺、石斛次鹼等成分,具有滋養陰陰、生津止渴等作用。

『肆』 石斛和蓮子可以一起燉湯嗎

石斛和蓮子可以一起燉湯,兩者沒有食物相剋,食物相剋並不存在。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主任謝煒教授指出,通過查詢中醫書籍和文獻,沒有發現可靠的依據說明食物之間相剋,反駁的依據倒是較多。

早在1935年,營養學界泰斗、南京大學教授鄭集就搜集了民間傳說中的184對相剋食物,選擇同食機會較多的香蕉與芋頭、花生與黃瓜、蔥與蜜、蟹與杮、蟹與石榴、鯽魚與甘草、皮蛋與糖等14組食物,讓動物和人試吃。

結果發現,食後的24小時內,所有被試動物及人的表情、行為、體溫、糞便顏色與次數等都正常。這是首次通過科學試驗來驗證並駁斥「食物相剋」導致疾病的說法。2008年,蘭州大學與哈爾濱醫科大學也做了類似試驗,受試者並無明顯不良反應。

(4)石斛蓮子黃芪擴展閱讀

石斛主要成分編輯石斛含石斛鹼、石斛胺、石斛次鹼、石斛星鹼、石斛因鹼、6-羥石斛星鹼,尚含粘液質、澱粉。細莖石斛含石斛鹼、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鹼(季銨鹽)。羅河石斛含石斛寧鹼。

蓮子葯材性狀:略呈橢圓形或類球形,長1.2~1.8cm,直徑0.8~1.4cm。表面淺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細縱紋和較寬的脈紋。一端中心呈乳頭狀突起,深棕色,多有裂口,其周邊略下陷。質硬,種皮薄,不易剝離。子葉2,黃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綠色蓮子心。氣微,味甘、微澀;蓮子心味苦。

『伍』 石斛、黃芪能一起吃嗎有什麼好處

二者不相剋,可以搭配。石斛和黃芪都是有效的滋補養生食物,

『陸』 黃芪能不能和石斛一起煲湯

不可以,黃芪是補氣的,石斛是滋陰的,兩者的葯效是相反的。不要聽商家說石斛有多歷害,它就是一味普通的中葯,主要作用是滋陰,並不是包治百病的仙草,脾虛的人吃了石斛會拉肚子哦。

『柒』 石斛黃芪能在一起吃嗎 石斛黃芪湯的做法

黃芪、黨參都是補氣葯物;
麥冬養陰補肺;
要過、山葯、枸杞都滋補腎氣;
石斛也是養陰的葯物。
總得說來,這些都是補葯,若體質偏虛弱可以少量使用,而山葯、枸杞則本身也是食物。
注意過度服用,特別是黃芪、黨參等,會引起「上火」,注意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