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葯大全 » 中葯石斛豆寇木香的功能
擴展閱讀
剛種的石斛怎樣澆水 2021-08-17 15:41:52

中葯石斛豆寇木香的功能

發布時間: 2021-07-11 20:18:19

Ⅰ 白頭翁,北秦皮,甘松,茯苓,半夏,陳皮,陽春砂,豆蔻,木香,元胡,雞內金,紅曲,有什作用

指導意見:
您好,您說的情況可以治療腹瀉和調理脾胃,對消化系統較好的

Ⅱ 我有胃病醫生給開了中葯5付,方子是黨參 白芍 砂仁 廣木香 茯苓 陳皮 大腹皮 薏苡仁 石斛 半夏 雞內金 甘草

可以吃,本方由香砂六君子湯化裁而來,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除濕、消食。

Ⅲ 中葯功效分類

一、解表葯 (一)發散風寒葯 麻黃、桂枝、紫蘇(附葯:紫蘇梗)、生薑(附葯:生薑皮、生薑汁)、香薷、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蒼耳子(附葯:蒼耳草)、辛夷、蔥白、鵝不食草、胡荽、檉柳。 (二)發散風熱葯 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蔓荊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葯:葛花)、淡豆豉(附葯:大豆黃卷)、浮萍、木賊。 二、清熱葯 (一)清熱瀉火葯 石膏、寒水石、知母、蘆根、天花粉、竹葉、淡竹葉、鴨跖草、梔子、夏枯草、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熱燥濕葯 黃芩、黃連、黃柏、龍膽、秦皮、苦參、白鮮皮、苦豆子、三棵針、馬尾連 (三)清熱解毒葯 金銀花(附葯:忍冬藤)、連翹、穿心蓮、大青葉、板藍根、青黛、貫眾、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樓、拳參、漏蘆、土茯苓、魚腥草、金蕎麥、大血藤、敗醬草(附葯:墓頭回)、射干、山豆根(附葯:北豆根)、馬勃、青果、錦燈籠、金果欖、木蝴蝶、白頭翁、馬齒莧、鴉膽子、地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膽、千里光、白蘞、四季青、綠豆(附葯:綠豆衣) (四)清熱涼血葯 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虛熱葯 青蒿、白薇、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 三、瀉下葯 (一)攻下葯 大黃(後下)、芒硝、番瀉葉、蘆薈 (二)潤下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葯 甘遂、京大戟(附葯:紅芽大戟)、芫花、商陸、牽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風濕葯 (一)祛風寒濕葯 獨活、威靈仙、川烏(附葯:草烏)、蘄蛇(附葯:金錢白花蛇)、烏梢蛇(附葯:蛇蛻)、木瓜、蠶沙、伸筋草、尋骨風、松節、海風藤、青風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風濕熱葯 秦艽、防己、桑枝、豨薟草、臭梧桐、海桐皮、絡石藤、雷公藤、老鸛草、穿山龍、絲瓜絡 (三)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蓮花(附葯:天山雪蓮花)、鹿銜草、古楠葉 五、化濕葯 藿香、佩蘭、蒼術、厚朴(附葯:厚朴花)、砂仁(附葯:砂仁殼)、豆蔻(附葯:豆蔻殼)、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滲水濕葯 (一)利水消腫葯 茯苓(附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豬苓、澤瀉、冬瓜皮(附葯:冬瓜子)、玉米須、葫蘆、香加皮、枳椇子、澤漆、螻蛄、薺菜 (二)利尿通淋葯 車前子(附葯:車前草)、滑石、木通(附葯:關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麥、扁蓄、地膚子、海金沙(附葯:海金沙藤)、石韋、冬葵子、燈心草、萆薢 (三)利濕退黃葯 茵陳、金錢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雞骨草、珍珠草 七、溫里葯 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小茴香(附葯:八角茴香)、丁香(附葯:母丁香)、高良姜(紅豆蔻)、胡椒、花椒、蓽茇、蓽澄茄 八、理氣葯 陳皮(附葯:橘核、橘絡、橘葉、化橘紅)、青皮、枳實(附葯:枳殼)、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烏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櫞、玫瑰花、綠萼梅、娑羅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蟲、刀豆、柿蒂 八、理氣葯 陳皮(附葯:橘核、橘絡、橘葉、化橘紅)、青皮、枳實(附葯:枳殼)、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烏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櫞、玫瑰花、綠萼梅、娑羅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蟲、刀豆、柿蒂 九、消食葯 山楂、神曲、麥芽、稻芽(附葯:谷芽)、萊菔子、雞內金、雞矢藤、隔山消、阿魏 十、驅蟲葯 使君子、苦楝皮、檳榔、南瓜子、鶴草芽、雷丸、鶴虱、榧子 十一、止血葯 涼血止血葯 小薊、大薊、地榆、槐花(附葯:槐角)、側柏葉、白茅根、薴麻根、羊蹄 化瘀止血葯 三七、茜草、蒲黃、花蕊石、降香 收斂止血葯 白芨、仙鶴草、紫珠、棕櫚炭、血餘炭、藕節、檵木 溫經止血葯 艾葉、炮姜、灶心土 十二、活血化瘀葯 (一)活血止痛葯 川芎、延胡索、鬱金、姜黃、乳香、沒葯、五靈脂、夏天無、楓香脂 (二)活血調經葯 丹參、紅花(附葯:番紅花)桃仁、益母草、澤蘭、牛藤、雞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 (三)活血療傷葯 土鱉蟲、馬錢子、自然銅、蘇木、骨碎補、血竭、兒茶、劉寄奴 (四)破血消症葯 莪術、三棱、水蛭、虻蟲、斑蝥、穿山甲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葯 溫化寒痰葯 半夏(附葯:水半夏)、天南星(附葯:膽南星)、禹白附(附葯:關白附)白芥子、皂英(附葯:皂角刺)、旋覆花(附葯:金沸草)、白前、貓爪草 清化熱痰葯 川貝母、浙貝母、瓜萎、竹茹、竹瀝、天竺黃、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黃葯子、海蛤殼、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止咳平喘葯 苦杏仁(附葯:甜杏仁)、紫蘇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馬兜玲、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白果(附葯:銀杏葉)、矮地茶、洋金花、華山參、羅漢果、滿山紅、胡頹子葉 十四、安神葯 重鎮安神葯 硃砂、磁石、龍骨(附葯:龍齒)、琥珀 養心安神葯 酸棗仁、柏子仁、靈芝、纈草、首烏藤、合歡皮(附葯:合歡花)、遠志 十五、平肝息風葯 (一)平抑肝陽葯 石決明、珍珠母、牡蠣、紫貝齒、代赭石、刺蒺藜、羅布麻、生鐵落 (二)息風止痙葯 羚羊角(附葯:山羊角)、牛黃、珍珠、鉤藤、天麻(附葯:密環菌)、地龍、全蠍、蜈蚣、僵蠶(附葯:僵蛹、雄蠶蛾) 十六、開竅葯 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 十七、補虛葯 補氣葯 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葯、白扁豆、甘草、大棗、刺五加、絞股藍、紅景天、沙棘、飴糖、蜂蜜 補陽葯 鹿茸(附葯:鹿角、鹿角膠、鹿角霜)、紫河車(附葯:臍帶)、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續斷、肉蓯蓉、鎖陽、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蟲夏草、胡蘆巴、韭菜子、陽起石、海狗腎(附葯:黃狗腎)、海馬、哈蟆油、羊紅膻 補血葯 當歸、熟地黃、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楮實子 補陰葯 北沙參、南沙參、百合、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明黨參、枸杞子、墨旱蓮、女貞子、桑椹、黑芝麻、龜甲、鱉甲 十八、收澀葯 固表止汗葯 麻黃根、浮小麥(附葯:小麥)、糯稻根須 斂肺澀腸葯 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訶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糧 固精縮尿止帶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櫻子、海螵蛸、蓮子(附葯:蓮須、蓮房、蓮子心、荷葉、荷梗)、芡實、刺蝟皮、椿皮、雞冠花 十九、涌吐葯 常山、瓜蒂、膽礬 二十、攻毒殺蟲止癢葯 雄黃、硫黃、白礬、蛇床子、蟾酥(附葯:蟾皮)、樟腦、木鱉子、土荊皮、蜂房、大蒜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葯 升葯、輕粉、砒石、鉛丹、爐甘石、硼砂

Ⅳ 豆寇中葯材怎樣食用

一般處方寫豆蔻的是白豆蔻,氣味芳香,有散寒祛濕、行氣和胃、止嘔的作用,主要是治療寒濕氣滯導致的胃脘腹脹滿、腹痛、嘔吐、呃逆、消化不良等病症,在臨床上也經常搭配砂仁、木香、陳皮、蒼術等葯物共同使用,增加療效。草豆蔻的功效和白豆蔻的功效類似,也都有散寒祛濕、和胃止嘔的功效,臨床也主要用在祛濕和脾胃方面疾病的治療,中葯還有一個紅豆蔻,功效大體相似。

肉豆蔻也有溫胃和胃、行氣祛濕的功效,功效偏重於澀腸止瀉,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瀉水瀉效果比較好。以上幾個也是我們平常廚房製作菜餚的一個調味製品,因為氣味芳香,又能除腥、除異味,和胃開胃消食,運用廣泛,可製作鹵料及燉品、腌製品。

但是以上幾個葯材,性質辛溫,過服有耗氣弊端,如果脾胃虛弱的,必要的時候配合健脾葯共同使用,若陰虛容易動火的體質,應避免服用此類葯物,以免加重症狀。

Ⅳ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

中草葯6000種圖解名字功效?以下是小社吐血整理的常用中草葯圖譜及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介紹,供大家欣賞、參考。另外,小社這次特意給每一種中葯都附上了別名,便於大家平時靈活運用。

(前方大量圖片,建議在WIFI下觀看)

解表類

1、發散風寒葯

生薑

別名:大肉姜、鮮生薑



白芷

別名:芳香、澤芬



防風

別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



蒼耳

別名:常思菜、地葵、道人頭、豬耳、刺兒棵



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羌滑、退風使者



細辛

別名:小辛、細草、少辛、獨葉草、山人參



荊芥

別名:香荊芥、假蘇、姜芥、四棱桿蒿、穩齒菜



桂枝

別名:柳桂



麻黃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2、發散風熱葯

牛蒡子

別名:鼠粘子、大力子、惡實



升麻

別名:周麻、雞骨升麻 、鬼臉升麻



柴胡

別名:地薰、茹草、柴草、茈胡



葛根

別名:甘葛、干葛、粉葛、葛條根



桑葉

別名:鐵扇子、蠶葉



菊花

別名:甘菊、金蕊、真菊、葯菊



薄荷

別名:蕃荷菜、土薄荷、南薄荷、人丹草、野薄荷



瀉火葯

1、清熱瀉火葯

天花粉

別名:栝樓根、花粉、白葯、瑞雪



決明子

別名:草決明、馬蹄決明、千里光、假綠豆



知母

別名:連母、水須、穿地龍、羊鬍子



梔子

別名:木丹、越桃、山梔子、黃雞子、黃梔子



蓮子心

別名:苦薏、蓮薏、蓮心



夏枯草

別名:鐵色草、棒柱頭花、榔頭草、棒槌草、牛枯草



2、清熱燥濕葯

龍膽

別名:陵游、草龍膽、苦地膽、山龍膽、水龍膽



白鮮皮

別名:野花椒皮、白羊鮮、北鮮皮、臭根皮、八股牛、八掛牛、好漢拔



苦參

別名:地槐、苦骨、穿參、牛參、地參、野槐、山槐



鴉膽子

別名:老鴉膽、鴉蛋子、小苦楝、苦參子



黃芩

別名:山茶根、黃芩茶、土金茶根



黃柏

別名:黃檗、圓柏、檗木、川黃柏



黃連

別名:川連、川黃連、姜黃連、吳萸黃連、酒連



3、清熱瀉火葯

大青葉

別名:大青、北板根、大靛



山豆根

別名:豆根、北豆根、廣豆根、苦豆根



北豆根

別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山地瓜秧、蝙蝠藤



白頭翁

別名:野丈人、頭公、毛姑朵花、老公花



白蘞

別名:白根、山地瓜、鵝抱蛋、地老鼠、貓兒卵



連翹

別名:旱蓮子、空翹、空殼、落翅



板藍根

別名:靛青根、藍靛根



金銀花

別名:忍冬花、銀花、雙花、二寶花



魚腥草

別名:紫背魚腥草、紫蕺



蒲公英

別名:蒲公草、黃花地丁、黃花草、蒲公丁



4、清熱涼血葯

地黃

別名:生地、生地黃



赤芍

別名:木芍葯、赤芍葯、紅芍葯



牡丹皮

別名:丹皮、丹根、牡丹根皮



5、清虛熱葯

銀柴胡

別名:銀夏柴胡、銀胡、牛肚根、土參



胡黃連

別名:割孤露澤、胡連、西藏胡黃連



瀉下葯

1、攻下葯

大黃

別名:將軍、錦紋、錦紋大黃、川軍



2、潤下葯

火麻仁

別名:大麻仁、麻子仁、麻子線麻、山麻



郁李仁

別名:郁子、郁里仁、李仁肉、小李仁



3、峻下逐水葯

千金子

別名:千兩金、菩薩豆、續隨子



巴豆

別名:巴仁、巴米、紅子仁、瀉果、猛子仁、巴仁



甘遂

別名:甘澤、陵澤腫、手花根、貓兒眼、勝於花



芫花

別名:赤芫、杜芫、頭痛花、南芫花、葯魚草、九龍花、鬧魚花



京大戟

別名:大戟、紅芽大戟、紫大戟、將軍草



商陸

別名:章陸、章柳根、見腫消、當陸



祛風濕葯

1、祛風散寒葯

川烏

別名:鵝兒花、五毒、鐵毒



木瓜

別名:木瓜實、鐵腳梨



草烏

別名:烏頭、獨白草、土附子



威靈仙

別名:鐵腳威靈仙、酒草階、黑骨頭、老虎須、七寸草、牛閑草



獨活

別名:獨搖草、獨滑、長生



路路通

別名:楓實、楓草、九空子、楓草



2、祛風濕清熱葯

防己

別名:粉防己、漢防己、石解



馬錢子

別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苦實、馬前



秦艽

別名:秦膠、秦糾、左秦艽



桑枝

別名:桑條



3、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

別名:南五加皮、五穀皮、紅五加皮



狗脊

別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



桑寄生

別名:桃樹寄生、苦楝寄生、廣寄生



化濕葯

廣藿香

別名:土藿香、大葉薄荷、貓尾巴香、山茴香



蒼術

別名:赤術、仙術、茅術、華蒼術



豆蔻

別名: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佩蘭

別名:蘭草、木香、大澤蘭、女蘭、香草、杭佩蘭



草豆蔻

別名:豆蔻、草蔻、草蔻仁、草果、扣仁



草果

別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厚朴

別名:川朴、厚皮、重皮、烈朴



利水滲濕葯

1、利水消腫葯

冬瓜皮

別名:白瓜皮、白冬瓜皮



赤小豆

別名:紅豆、小豆、野赤豆



澤瀉

別名:水瀉、芒芋、澤芝、天鵝蛋、水澤、如意菜、水白菜、及瀉



茯苓

別名:茯菟、茯靈、松薯、松苓



薏苡仁

別名:薏仁、薏米、草珠子、回回米、六穀子、尿珠子



2、利水通淋葯

川木通

別名:淮木通、山木通、花木通、白木通



車前草

別名:當道、蛤螞草、車輪草、鐵貫草



石韋

別名:石皮、金星草、石蘭、石劍、石背柳



燈心草

別名:虎須草、赤須、燈心、燈草



3、利濕退黃葯

垂盆草

別名:半枝蓮、佛指甲、狗牙半支、豆瓣子菜、狗牙齒、鼠牙半支、白蜈蚣



金錢草

別名:神仙對坐草、蜈蚣草、黃疸草



茵陳

別名:茵陳蒿、綿茵陳、絨蒿



虎杖

別名:苦杖、斑杖、花斑杖、紫金龍、酸湯桿、山大黃、陰陽蓮



溫里葯

丁香

別名:母丁香、公丁香、雄丁香



八角茴香

別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小茴香

別名:土茴香、谷茴香、草茴香、谷香、小茴、小香、香絲菜



花椒

別名:秦椒、蜀椒、巴椒、川椒



肉桂

別名:桂樹、牡桂、玉桂、紫桂、大桂、桂皮



乾薑

別名:白姜、干生薑、均姜、葯姜



吳茱萸

別名:食茱萸、吳萸、氣辣子、曲葯子



附子

別名: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高良姜

別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膏良姜



理氣葯

刀豆

別名:刀豆子、關刀豆、刀巴、馬刀豆



土木香

別名:青木香、祁木香、瑪奴、新疆木香



大腹皮

別名:檳榔皮、大腹毛、檳榔衣、茯毛



川楝子

別名:金鈴子、仁棗



木香

別名: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雲木香、廣木香



烏葯

別名:台烏葯、香葉子樹、白葉柴、青竹香、銅錢樹、白背樹



佛手

別名:佛手柑、密羅柑、五指柑、手柑



陳皮

別名:橘皮、橘子皮、廣橘皮、紅皮



枳殼

別名:川枳殼、江枳殼、湘枳殼



枳實

別名:鵝眼枳實



香附

別名:香附米、莎草根、三棱草根



香櫞

別名:鉤櫞子、香櫞柑



薤白

別名:薤根、薤白頭



消食葯

山楂

別名:鼠查、棠球子、赤爪實、山裡紅果



麥芽

別名:大麥芽、大麥櫱、麥櫱、大麥毛



萊菔子

別名:蘿卜子



驅蟲葯

苦楝皮

別名:楝木皮、楝樹枝皮、楝皮、楝根皮



南鶴虱

別名:野胡蘿卜子、鶴虱、竊衣子



使君子

別名:留求子、史君子、五稜子、君子仁、索子果



檳榔

別名:大腹檳榔、大腹子、檳榔子、橄欖子、檳榔玉



止血葯

1、涼血止血葯

大薊

別名:雞項草、野紅花、將軍草、馬薊、虎薊、刺薊、山蘿卜、牛口刺



地榆

別名:白地榆、鼠尾地榆、黃瓜香、綿地榆、紅地榆、馬猴棗



側柏葉

別名:柏葉、叢柏葉



槐花

別名:槐蕊、槐米



2、化瘀止血葯

三七

別名:山漆、金不換、參三七、田三七、田七



茜草

別名:茹蘆、茜根、活血丹、小活血



蒲黃

別名:蒲花、蒲草黃、蒲厘花粉、蒲棒花粉



仙鶴草

別名:龍頭草、金頂龍芽、刀口草、狼牙草



3、收斂止血葯

白及

別名:白芨、甘根、呼良姜、白及子、白雞兒



4、溫經止血葯

艾葉

別名:艾蒿葉、家艾葉、艾草



活血化瘀葯

1、活血止痛葯

川芎

別名:西芎、山鞠窮、香果、小葉川芎



延胡索

別名:延胡、玄胡索、元胡索、元胡



鬱金

別名:馬蓮、黃郁



姜黃

別名:黃姜、毛薑黃、寶鼎香、黃絲鬱金、鬱金



乳香

別名:熏陸香、馬尾香、乳頭香、天澤香



澤蘭

別名:地筍、地石蠶、蛇王草、草澤蘭



沒葯

別名:末葯



2、活血調經葯

川牛膝

別名: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肉牛膝



王不留行

別名:奶米、大麥牛、王母牛、留行子



丹參

別名:山參、紅根、紫丹參、赤丹參、血生根、血參



紅花

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



桃仁

別名:白桃、毛桃、紅桃



益母草

別名:益母、茺蔚、野天麻、地母草



雞血藤

別名:血龍藤、九層風、血筋藤、紫梗藤、血鳳藤、大血藤、過崗龍



3、活血療傷葯

骨碎補

別名:猴姜、石毛薑、過山龍



蘇木

別名:蘇方木、棕木、赤木、紅赤木、紅柴



4、破血消症

馬錢子

別名:士的寧樹、番木鱉、苦實把豆兒、火失刻把都、苦實、馬前、牛眼、大方八、馬錢樹,馬錢科、馬錢屬喬木



三棱

別名:荊三棱、光三棱



莪術

別名:蓬莪術、蓬術、廣術、青姜



化痰止咳平喘葯

1、溫化寒痰葯

天南星

別名:虎掌、南星、蛇芋、野芋頭



化橘紅

別名:柚皮橘紅、化州橘紅、柚子皮



白前

別名:石藍、嗽葯、鵝管白前



半夏

別名:水玉、羊眼半夏、蠍子草、麻芋果、三葉半夏、三步跳



芥子

別名:芥菜子、青菜子、黃芥子



旋覆花

別名:金線花、夏菊、滿天星、金盞花、貓耳朵花



2、清熱化痰葯

川貝母

別名:貝母、川貝、勤母



瓜蔞

別名:栝樓、葯瓜、吊瓜



胖大海

別名:大洞果、安南子、胡大海、通大海、大海



前胡

別名:土當歸、水前胡、野當歸



桔梗

別名:梗草、苦桔梗、大葯、鈴鐺花、尚頭花、苦菜根



浙貝母

別名:浙貝、象貝母、大貝母、元寶貝、珠貝



昆布

別名:海帶、江白菜



竹茹

別名:蛤殼、瓦屋子、花蜆殼



3、止咳平喘葯

馬兜鈴

別名:兜鈴、水馬香果



白果

別名:鴨腳子、靈眼、佛指柑



百步

別名:嗽葯、百條根、山百根、葯虱葯



桑白皮

別名:桑皮根、桑根白皮、桑皮、白桑皮



款冬花

別名:冬花、款花、艾冬花、九九花



羅漢果

別名:假苦瓜、光果木鱉、拉漢果



安神葯

合歡皮

別名:合昏皮、夜合皮、合歡木皮



遠志

別名:棘菀、細草、光棍茶、細葉遠志、小草、小草根



柏子仁

別名:柏實、柏子、側柏子



酸棗仁

別名:棗仁、酸棗核



平肝熄風葯

羅布麻葉

別名:茶葉花、澤漆麻、野茶葉



蒺藜

別名:旁通、屈人、止行、刺蒺藜、硬蒺藜



天麻

別名:赤箭芝、獨搖芝、離母、赤箭、明天麻



鉤藤

別名:大鉤丁、雙鉤藤



開竅葯

石菖蒲

別名:山菖蒲、葯菖蒲、金錢蒲、水劍草、石蜈蚣、九節菖蒲



補虛葯

1、補氣葯

甘草

別名:國老、美草、甜草根、粉草、烏拉爾甘草



人參

別名:人銜、土精、棒棰、圓參、山參



大棗

別名:紅棗、干棗、良棗



山葯

別名:山芋、懷山葯



白術

別名:冬術、山芥、於術、浙術



黨參

別名:黃參、獅頭參、中靈草



黃芪

別名:綿黃芪、獨根、二人抬



2、補陽葯

巴戟天

別名:雞血藤、兔兒腸、雞腸風、貓腸筋



肉蓯蓉

別名:地精、大芸



杜仲

別名:思仙、木綿、絲連皮、絲棉木、玉絲皮



補骨脂

別名:破故紙、懷故子、川故子



蛇床子

別名:野茴香、蛇米



淫羊藿

別名:箭葉淫羊藿、心葉淫羊藿、仙靈脾



3、補血葯

白芍

別名:白芍葯、金芍葯



當歸

別名:馬尾歸、秦歸、雲歸、西當歸



首烏藤

別名:夜交藤、田豬頭、鐵稱陀



4、補陰葯

牛膝

別名:懷牛膝、杜牛膝、牛蓋膝、牛筋



石斛

別名:林蘭、杜蘭、千年竹、黃草



麥冬

別名:寸冬、韭葉麥冬、麥門冬、寸麥冬



百合

別名:白百合



收澀葯

五味子

別名:五梅子、山花椒、五味



五倍子

別名:文蛤、木附子



肉豆蔻

別名:肉果、玉果、頂頭肉



罌粟殼

別名:米殼、粟殼



蓮子

別名:水芝丹、蓮實、蓮蓬子



芡實

別名:水雞頭、雞頭實、雞頭子

Ⅵ 白豆蔻,公丁香,木香,佛手,制香附,桂枝,川楝子,炒谷麥炭等能一起吃嗎

這么多的東西,如果摻在一起吃,我認為首先味道不好,而且,作用有可能回大大降低

Ⅶ 砂仁豆蔻共同功效

砂仁豆蔻的作用為:能夠起到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效果。

有暖脾胃,化濕行氣消脹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或伴有大便溏稀,或者腹脹、惡心欲嘔、口中黏膩或者妊娠嘔吐的人群服用。消食寬脹,行氣和胃的功效。尤其適用於痰濕體質人群,脂肪肝、高脂血症伴有腹脹、大便粘膩等不適的人群服用。

砂仁與白豆蔻均為姜科植物的種子,性味相同,皆味辛性溫,功效相似,均為芳香化濕,行氣溫中,健脾開胃之品,實為醒脾和胃之良葯。均可用治脾胃寒濕氣滯,脘腹脹滿疼痛,或嘔逆吐瀉等證。二者常相須配伍為用。凡陰虛有熱者忌用二葯。

(7)中葯石斛豆寇木香的功能擴展閱讀:

砂仁豆蔻的介紹如下:

砂仁歸經脾胃與腎,香氣濃郁,溫燥之性較強,且功能善理脾胃氣滯,健脾開胃,溫中止瀉,調胃止嘔,理氣安胎,故臨床常用於治療寒濕凝滯、中焦阻塞較重之證;也常用於胃失和降之妊娠惡阻,也常用於伴有少量陰道出血之胎氣受損。

砂仁殼為砂仁的果殼,性味功效與砂仁相似,但葯力較薄弱,適用於脾胃氣滯輕證。症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用量3~5克。砂仁配伍大量熟地,可用治防止滋膩礙胃。砂仁配伍蘇葉、藿香、黃芩、白術、木香、當歸,用治胎動不安。

Ⅷ 太子參 麩枳殼 生木香 茯苓 甘草 生白術 廣藿香 乾薑 姜半夏 苦杏仁 石斛 豆蔻

問題分析:
您好,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懷孕期間盡量不要接觸任何葯物的物質,

意見建議:
這副葯沒有劑量,所以無法對作用給出判斷,個人認為是不建議孕婦服用的。祝您健康!

Ⅸ 姜厚朴,,炒陳皮,石斛,砂仁,山葯,制香附,雲木香,烏葯。萊服子,甘草,豆蔻,建曲,這付中葯的作用

你好,這付中葯的作用可能有行氣、止痛、補益脾胃的作用,可能用於脾胃虛弱兼有氣滯的慢性胃炎較合適。

Ⅹ 中葯葯名與功效速記

四小經典校對 葯 性 賦 第一章 寒性葯諸葯賦性,此類最寒。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海藻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聞之菊花能明目而清頭風;射干療咽閉而消癰毒;薏苡理腳氣而除風濕;藕節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蔞子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黃柏瘡用,兜鈴嗽醫。地骨皮有退熱除蒸之效;薄荷葉宜消風清腫之施。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療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百部治肺熱,咳嗽可止;梔子涼心腎,鼻衄最宜。玄參治結熱毒癰,清利咽膈;升麻消風熱腫毒,發散瘡痍;嘗聞膩粉抑肺而斂肛門;金箔鎮心而安魂魄。茵陳主黃疸而利水;瞿麥治熱淋之有血。朴硝通大腸,破血而止痰癖;石膏治頭痛,解肌而消煩渴。前胡除內外之痰實;滑石利六腑之澀結。天門冬止嗽,補血涸而潤肝心;麥門冬清心,解煩渴而除肺熱。又聞治虛煩、除噦嘔,須用竹茹;通秘結、導瘀血,必資大黃。宣黃連治冷熱之痢,又厚腸胃而止瀉;淫羊藿療風寒之痹,且補陰虛而助陽。茅根止血與吐衄;石葦通淋於小腸。熟地黃補血且療虛損;生地黃宣血更醫眼瘡。赤芍葯破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白芍葯補虛而生新血,退熱尤良。若乃消腫滿逐水於牽牛;除毒熱殺蟲於貫眾。金鈴子治疝氣而補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腫。側柏葉治血出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氣血婦人之用。地膚子利膀胱,可洗皮膚之風;山豆根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白蘚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痹;旋覆花明目治頭風,而消痰嗽壅。又況荊芥穗清頭目便血,疏風散瘡之用;瓜蔞根療黃疸毒癰,消渴解痰之憂。地榆療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氣,散癭散瘤。療傷寒、解虛煩,淡竹葉之功倍;除結氣、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蠣澀精而虛汗收。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桔梗開肺利胸膈而治咽喉。若夫黃芩治諸熱,兼主五淋;槐花治腸風,亦醫痔痢。常山理痰結而治溫瘧;葶藶瀉肺喘而通水氣。此六十六種葯性之寒者也。第二章 熱性葯葯有溫熱,又當審詳。欲溫中以蓽茇;用發散以生薑。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膃肭臍療癆瘵,更壯元陽。原夫川芎祛風濕、補血清頭;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麻黃表汗以療咳逆;韭子壯陽而醫白濁。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痹之功;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葯。觀夫川椒達下,乾薑暖中。胡蘆巴治虛冷之疝氣;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白術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菖蒲開心氣、散冷,更治耳聾。丁香快脾胃而止嘔逆;良姜止心氣痛之攻沖。肉蓯蓉填精益腎;石硫黃暖胃驅蟲。胡椒主去痰而除冷;秦椒主攻痛而去風。吳茱萸療心腹之冷氣;靈砂定心臟之怔忡。蓋夫散腎冷、助脾胃,須畢澄茄;療心痛、破積聚,用蓬莪術。縮砂止吐瀉安胎、化酒食之劑;附子療虛寒反胃、壯元陽之方。白豆蔻治冷瀉,療癰止痛於乳香;紅豆蔻止吐酸,消血殺蟲於乾漆。豈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補;虎骨壯筋骨,寒濕毒風之並祛。檀香定霍亂,而心氣之痛愈;鹿角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消腫益血於米醋;下氣散寒於紫蘇。扁豆助脾,則酒有行葯破結之用;麝香開竅,則蔥為通中發汗之需。嘗觀五靈脂治崩漏,理血氣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療金瘡之傷折。麋茸壯陽以助腎;當歸補虛而養血。烏賊骨止帶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膠住血崩,能補虛羸勞絕。白花蛇治癱瘓,療風癢之癬疹;烏梢蛇療不仁,去瘡瘍之風熱。烏葯有治冷氣之理;禹余糧乃療崩漏之因。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積;獨活療諸風,不論新久。山茱萸治頭暈遺精之葯;白石英醫咳嗽吐膿之人。厚朴溫胃而去嘔脹,消痰亦驗;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止汗如神。是則鯽魚有溫胃之功;代赭乃鎮肝之劑。沉香下氣補腎,定霍亂之心痛;橘皮開胃去痰,導壅滯之逆氣。此六十種葯性之熱者也。第三章 溫性葯溫葯總括,醫家素諳。木香理乎氣滯;半夏主於痰濕。蒼術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蘿卜去膨脹,下氣治面尤堪。況夫鍾乳粉補肺氣,兼療肺虛;青鹽治腹痛,且滋腎水。山葯而腰濕能醫;阿膠而痢嗽皆止。赤石脂治精濁而止泄,兼補崩中;陽起石暖子宮以壯陽,更療陰痿。誠以紫苑治嗽;防風祛風;蒼耳子透腦止涕;威靈仙宣風通氣。細辛去頭風,止嗽而療齒痛;艾葉治崩漏、安胎而醫痢紅。羌活明目驅風,除濕毒腫痛;白芷止崩治腫,療痔瘺瘡癰。若乃紅藍花通經,治產後惡血之餘;劉寄奴散血,療燙火金瘡之苦。減風濕之痛則茵芋葉;療折傷之症責骨碎補。藿香葉辟惡氣而定霍亂;草果仁溫脾胃而止嘔吐。巴戟天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元胡索理氣痛血凝,調經有助。嘗聞款冬花潤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溫中,止霍亂而助脾。撫芎走經絡之痛;何首烏治瘡疥之資。姜黃能下氣、破惡血之積;防己宜消腫、去風濕之施。藁本除風,主婦人陰痛之用;仙茅益腎,扶元氣虛弱之衰。乃曰破故紙溫腎,補精髓與勞傷;宣木瓜入肝,療腳氣並水腫。杏仁潤肺燥止嗽之劑;茴香治疝氣腎疼之用。訶子生精止渴,兼療滑泄之痾;秦艽攻風逐水,又除肢節之痛。檳榔豁痰而逐水,殺寸白蟲;杜仲益腎而添精,去腰膝重。當知紫石英療驚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氣之瘎。金櫻子兮澀遺精;紫蘇子兮下氣涎。淡豆豉發傷寒之表;大小薊除諸血之鮮。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頻數;麻仁潤肺,利六腑之燥堅。抑又聞補虛弱、排瘡膿,莫若黃芪;強腰腳、壯筋骨,無如狗脊。菟絲子補腎以明目;馬藺花治疝而有益。此五十四種葯性之溫者也。第四章 平性葯詳論葯性,平和惟在。以硇砂而去積;用龍齒以安魂。青皮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芡實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原夫木賊草去目翳,崩漏亦醫;花蕊石治金瘡,血行則卻。決明和肝氣,治眼之劑;天麻主頭眩,祛風之葯。甘草和諸葯而解百毒,蓋以性平;石斛平胃氣而補腎虛,更醫腳弱。觀乎商陸治腫,覆盆益精。琥珀安神而散血;硃砂鎮心而有靈。牛膝強足補精,兼療腰痛;龍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甘松理風氣而痛止;蒺藜療風瘡而目明。人參潤肺寧心,開脾助胃;蒲黃止崩治衄,消瘀調經。豈不以南星醒脾,去驚風痰吐之憂;三棱破積,除血塊氣滯之症。沒食主泄瀉而神效;皂角治風痰而響應。桑螵蛸療遺精之泄;鴨頭血醫水腫之盛。蛤蚧治癆嗽,牛蒡子疏風壅之痰;全蠍主風癱,酸棗仁去怔忡之病。嘗聞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氣,亦令胃和。小草、遠志,俱有寧心之妙;木通、豬苓,尤為利水之多。蓮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沒葯乃治瘡散血之科。郁李仁潤腸宣水,去浮腫之疾;茯神寧心益智,除驚悸之痾。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血,獨利水道以無毒。因知麥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麥有止汗養心之力。白附子去面風之遊走;大腹皮治水腫之泛溢。椿根白皮主瀉血;桑根白皮主喘息。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曲健脾胃而進飲食。五加皮堅筋骨以立行;柏子仁養心神而有益。抑又聞安息香辟惡,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實為飲食之資。僵蠶治諸風之喉閉;百合斂肺癆之嗽萎。赤小豆解熱毒,瘡腫宜用;枇杷葉下逆氣,噦嘔可醫。連翹排瘡膿與腫毒;石南葉利筋骨與毛皮。谷芽養脾,阿魏除邪氣而破積;紫河車補血,大棗和葯性以開脾。然而鱉甲治癆瘧,兼破症瘕;龜甲堅筋骨,更療崩疾。烏梅主便血瘧疾之用;竹瀝治中風聲音之失。此六十八種葯性之平者也。
(附:必背中葯歌訣)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芨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歌: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喜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六陳歌: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葯宜陳久,入葯方知奏效奇。 妊娠服葯禁忌歌:蚖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硇砂乾漆蟹瓜甲,地膽茅根與蟄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