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參作用 » 秋石斛的作用
擴展閱讀
剛種的石斛怎樣澆水 2021-08-17 15:41:52

秋石斛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7-07 11:07:17

① 石斛的功效作用

一、功效:
石斛,又名仙斛蘭韻、不死草、還魂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評價石斛「強陰益精,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益智除驚,輕身延年」;民間稱其為「救命仙草」。
滋養陰津
增強體質
補益脾胃
護肝利膽
清虛熱:虛熱,表現為身體疲乏無力,頭暈眼花,面色潮紅、心悸心慌、咳嗽少痰、失眠健忘、小便黃赤、舌紅、脈細等一組症狀。
二、作用:
胃陰虛及熱病傷津證。本品長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主治熱病傷津,煩渴、舌乾苔黑之證,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如《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生地、麥冬、黃芩等品同用。
腎陰虛證。本品又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等證。腎陰虧虛,目暗不明者,常與枸杞子、熟地黃、菟絲子等品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腎陰虧虛,筋骨痿軟者,常與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之品同用。腎虛火旺,骨蒸勞熱者,宜與生地黃、枸杞子、黃柏、胡黃連等滋腎陰、退虛熱之品同用。

② 秋石斛有什麼好處,有葯用價值嗎

對眼睛有好處

③ 石斛的作用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1、生吃,功效:強陰益精、開胃健脾。
2、煲湯,功效:補虛養陰,清熱。
3、泡茶,功效:開胃健脾、降火理氣、對慢性咽喉炎療效顯著。
4、熬制葯膏,功效:對勞損虛弱、肢節多痛、體乏、夜多盜汗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5、浸泡葯酒,功效:補腎養陰、生精祛風。
6、美食入膳,功效:養陰生津、抵虛熱、微汗、筋骨酸痛等常見的體虛症。

霍山石斛有什麼功效

據中國研究院研究表明:霍山石斛具有滋補肝腎、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益精明目,補而不膩,清而不傷胃,平衡陰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特別是其含有的獨特功效成分,還具有顯著抗腫瘤活性,對癌症病人放化療後的肌體調理有明顯效果。

(4)秋石斛的作用擴展閱讀:

石斛(學名: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又名仙斛蘭韻、不死草、還魂草、紫縈仙株、吊蘭、林蘭、禁生、金釵花等。莖直立,肉質狀肥厚,稍扁的圓柱形,長10~60厘米,粗達1.3厘米。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歸胃、腎,肺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石斛花姿優雅,玲瓏可愛,花色鮮艷,氣味芳香,被喻為「四大觀賞洋花」之一。

⑤ 石斛的作用有哪些

具體要看那種石斛了,石斛有很多種,比如大家常說的鐵皮石斛,霍山石斛,鼓槌石斛等等。

鐵皮石斛(學名:Dendrobium officinaleKimura et Migo):莖直立,圓柱形,長9-35厘米,粗2-4毫米,不分枝,具多節;葉二列,紙質,長圓狀披針形,邊緣和中肋常帶淡紫色。總狀花序常從落了葉的老莖上部發出,具2-3朵花;花苞片干膜質,淺白色,卵形,長5-7毫米,萼片和花瓣黃綠色,近相似,長圓狀披針形,唇瓣白色,基部具1個綠色或黃色的胼胝體,卵狀披針形,比萼片稍短,中部反折。蕊柱黃綠色,長約3毫米,先端兩側各具1個紫點;葯帽白色,長卵狀三角形,長約2.3毫米,頂端近銳尖並且2裂。花期3-6月。

生於海拔達1600米的山地半陰濕的岩石上。主要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其莖入葯,屬補益葯中的補陰葯: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性味功效:味甘,性微寒。

生津養胃;滋陰清熱;潤肺益腎;明目強腰。

葯理作用

  • 生津作用:鐵皮石斛石斛具有生津作用,主要表現為促進腺體分泌和臟器運動。

  • 降血糖作用:鐵皮石斛對可降低鏈脲黴素誘發糖尿血糖值。[13-14]

  • 增強機體免疫力:鐵皮石斛顆粒(TPSH)可促進荷瘤動物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T淋巴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及NK細胞的活性,並能明顯提高荷瘤動物的血清溶血素值,提示TPSH無論是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或是特異性細胞免疫以及體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12][15]

⑥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1、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石斛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歸胃、腎,肺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2、生長環境:

石斛喜在溫暖、潮濕、半陰半陽的環境中生長,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大於80%、 1月平均氣溫高於8℃的亞熱帶深山老林中生長為佳,對土肥要求不甚嚴格,野生多在疏鬆且厚的樹皮或樹幹上生長,有的也生長於石縫中。

3、地理分布:

產安徽南部大別山區(霍山)、台灣、湖北南部(宜昌)、香港、海南(白沙)、廣西西部至東北部(百色、平南、興安、金秀、靖西)、四川南部(長寧、峨眉山、樂山)、貴州西南部至北部(赤水、習水、羅甸、興義、三都)、雲南東南部至西北部、西藏東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