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思邈与《千金方》的有什么贡献
在隋唐时期,有位活了102岁(有的考证活了141岁),人们把他当作“神仙”,同时又被尊称为“药王”的人,就是孙思邈。这位神奇的人物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581),卒于唐永淳元年(682)。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背1000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20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隋文帝诏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授他以爵位,唐高宗拜他为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甘愿做一个民间医生。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患病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18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自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孙氏的医德亦是亘古模范。他在《大医精诚论》中说,医生治病必须专心致志,不能草率从事;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长幼、丑美、聪愚,不论亲友故旧,山野乡民,皆应视如亲人,一律看待;出诊应不避艰难,不辞寒暑,全力赴救;断病应不瞻前顾后,不自度吉凶,实事求是地判断;对酬资不能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治好了难症,不应昂首戴面,自谓天下无双,应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传染病人和脏臭之症,不应厌弃,息疮痍下痢,臭秽不可视,人所恶见的麻风病人,他莫不一一亲自抚养。这些崇高的医德至今仍是从医者的座右铭。
孙氏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创建妇科的先驱。他在《千金要方》中首例妇科三卷,儿科一卷,把妇儿科放在突出的地位。他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说:“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他本人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问“贵贱贫富”,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一次,他在路止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从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伤心地大哭。这种情况引起他的注意。一问,才知道棺材里的“死人”是老婆婆难产刚死的独生女儿。他告诉老婆婆,产妇并没有死。于是开棺抢救。一看,产妇脸色蜡黄,一丝血色也没有,同死人无异,但一摸脉搏还在微微的跳动。孙思邈选定穴位,只扎了1针,不一会,产妇就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下产。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高明。《历代名医图赞》称道:“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本草蒙筌》)。
由于孙思邈结合实践,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各家之长,所以医学水平很高,有许多独特的贡献。其中,对脚气病的治疗最为擅长。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B引起的。这种病多少年来折磨着江南一带群众。孙思邈在学习前人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提出一个有奇效而又简便的防治方案,那就是用防己、细辛、犀角、蓖麻叶、蜀椒、防风、吴茱萸等含有维生素B的药物来治疗,用含有维生素B的谷皮(楮树皮)煮汤调粥常服来预防,这在世界医学史也是非常先进的。欧洲于公元1642年,开始作脚气病的研究,而孙思邈早在公元600年左右,已经详加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1000年。
孙思邈在有生之年为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临终时,却遗嘱“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家乡人民给他修庙立碑,把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山上至今保留有许多有关孙思邈的古迹,如“药王庙”、“拜真台”、“太玄洞”、“千金宝要碑”、“洗药池”等。这也说明历代人民对他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孙思邈的传世之作《千金方》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简称,《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大约成书于唐永徽三年(652);《千金翼方》约成书于唐永隆二年(681),因“千金”一词,来自“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翼方”一词,是因两书“相辅相济,比翼双飞”而得名。
《千金要方》30卷,分为232门,包括“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始妇人而次婴孺,先脚气而后中风、伤寒、痈疽、消渴、水肿、七窍之、五石之毒、备急之方、养性之术。”(见《千金要方·自序》)所以,它不是一本方书,而是一部综合性医著。载方5300个,包括大量民间药方和历代医学文献的配方,少数民族的单方、验方和外国传入的治病医伤、保健之术。它又是继承往昔,收录中外的总结性著作。
《千金翼方》也是30卷,主要论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以补充《千金要方》的不足,还收录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的遗文。
《千金翼方》对药物的采集方法和时节特别重视,它指出药采取不知时节,不注意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对233种药物列出了采集时节。对产药的土质、气侯也很重视,书中专有“药出州土”一栏,列出每种药品的产地。书中共载药物873种。孙思邈因此被尊为药王。
《干金要方》曾传入日本、朝鲜。10世纪时,日本丹波康赖参考该书编写了《医心方》;15世纪朝鲜的金礼蒙参考该书编写了《医方类聚》。
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伟岸的丰碑。他是大医,他是药王,他是养生保健学说之集大成者与实践者,他开创了中医药学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的崇高品德、精湛医术、渊博学识、丰硕著述与卓越成就,赢得了当时与后来干百万人民的爱戴与敬仰。
2. 铁皮石斛是什么 是九大仙草之首吗
铁皮石斛之所以列于九大仙草首位,首先因为它是滋阴补气的极品,古人云:“阳虚易补,阴虚难调”,铁皮石斛在民间更有“救命仙草”的美誉,历代名医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用铁皮石斛医治过危重病人。在这九大仙草之中,可调阴虚的只有铁皮石斛、一百二十年何首乌和冬虫夏草,古人的排序说明,铁皮石斛的滋阴效果是最好的。铁皮石斛自古以来就是江浙一带富贵之家的滋补极品,它生长非常缓慢,3-5年左右才能成株,这也是铁皮石斛稀有、名贵的原因。
3. 孙思邈怎么
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摘要 综合性临床医著。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30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卷 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 ~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 ;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作者 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多病,立志于学习经史百家著作,尤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即开始行医于乡里,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他对待病人,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为群众崇敬。大业(605-618)年中,曾游学四川,并在该地炼丹,后隐于终南山,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后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咸亨四年(673)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伤寒学方面,他将《伤寒论》内容,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要方》中。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妇、 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 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当前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处。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在对疾病认识上,如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的好发部位,消渴(糖尿病)与痈疽的关系,有关麻风、脚气、夜盲、甲状腺肿的描述和治疗等都有创见。还倡行了葱管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以及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的免疫法等。在养生延年方面,提倡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防治留下了宝贵经验。
孙思邈逝世后,被尊称为药王,并将他故乡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关于消渴的特殊贡献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孙氏记载消渴能够治愈,而复发的第一原因是“不减滋味”。这就是调味品、下饭菜不要掩盖了五谷的气味。这样的养生主张可见于更早的文献:“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孙氏的主张又与《黄帝内经·奇病论》相统一:“此肥美之所发也。”近年来,对食物结构变化的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谷物对胰岛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各种研究证实,尤其是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使很多人相信孙氏记载的糖尿病康复是真实的。天津医科大学王英博士关注聂文涛的谷物保护曲线的发现和双高综合症等认识,提出《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并在发表时被合作者推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医药发展贡献奖”。王英博士明确指出孙思邈关于消渴证康复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4. 孙思邈的著作
孙思邈,历来被道、儒、佛三家所尊重。以其名载录的书籍很多,有节纂和托名者也不少。孙思邈的主要著作遗存,根据史书、方志、典籍、道藏、医著、碑石等文献资料记载约有90余种,其中已考订基本确定为托名者71种。
据《旧唐书》载: “自注《老子》、 《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 《摄生真录》、 《枕中素书》、 《会三教论》各一卷。”又据《耀州志》载孙思邈: “《老子注》,《 庄子注》, 《千金方》三十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 《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 《 禁经》二卷, 《神枕方》一卷,(伍脏旁通道养图》一卷, 《医家要钞》五卷。 《唐书》(指新唐书)与《道藏》及《通志略》中载孙思邈书尚有二十余种,皆道家者言,疑道流依托也,不尽载。”
5. 孙思邈对杂病的认识、防治和护理哪些创造性的贡献
孙思邈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杂病的认识、防治和护理也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如他正确地揭示了消渴(糖尿病)与疖痈(化脓性感染)的关系,指出预防糖尿病患者并发化脓性感染是一个重要问题,警告医生不得给已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施行针灸治疗,提醒患糖尿病的人要时刻严防破皮成痈的危险,强调患者要随身携带防治痈肿的药物,以备急需。对于痢疾,他根据临床表现和大便形状,分为赤白痢、血痢、脓血痢、久痢、休息痢5种,基本上能对当今称之为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作出鉴别。他对麻疯病的症状描述和分型以及预后的判断,也与今天的认识极其相近。另外他还明确指出,霍乱病的病因与饮食有关,并非什么鬼神作祟;骨关节结核(附骨疽)好发于较大关节,成人以髌、膝为多,小儿以脊柱为多;水肿病人注意忌盐等。这些都反映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6. 历史上哪些名医用铁皮石斛救治过病人
“滋阴生津”一向被认为是铁皮石斛最大的药性特点,历代医家在用铁皮石斛治病时也多取其“滋阴生津”的功能,因为改善人体的阴虚症状,主要是通过“滋阴生津”来实现的。古人云:“阳虚易补,阴虚难调”,铁皮石斛在民间更有“救命仙草”的美誉,历代名医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用铁皮石斛医治过危重病人。
7. 张仲景和孙思邈谁厉害些
当然是孙思邈,他叫药王,活了一百多岁。张仲景才活了多大年纪?
8. 孙思邈与《千金方》讲述了什么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毕生钻研医学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他自幼体弱多病,因家境贫穷,没钱医治,险些夭折。多亏遇到了一位采药人,经抢救才得活命。饱尝疾病之苦和求医之难的孙思邈立志学医,为穷苦人治病解痛。他读了几年经史典籍后,就拜师学医。他孜孜不倦地攻读医书,习医治病,长进很快。由于他博览群书,青年时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善庄、老及百家之说”的学者。隋文帝杨坚曾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李世民给他“授以爵位”、唐高宗李治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全“固辞不受”。他这种不慕名利、拒官从医的高贵品格,深为人们所敬重。
孙思邈医虎图
孙思邈治病,在针药治疗的同时,很注意精神治疗。《新唐书》记载,孙思邈给当时的大文学家卢照邻治疗“恶疾”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指出:“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鼓励他与疾病作斗争。卢照邻终于被劝慰所感动,消除了忧郁,很快恢复了健康。
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一次,他遇到生命垂危的闭尿病人,急中生智,大胆地试用葱叶插入病人尿道,导尿成功。用葱叶导尿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它比1860年法国医生拿力敦发明的用橡皮管导尿要早1000多年。
还有一次,他为人治腿疼病,用古书所记穴位针灸,全没有疗效,孙思邈不因循守旧,勇敢地反复钻研、实践,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穴位,使病人发出了“阿”、“是”的反应声,从而治好了这人的腿疼病。以后人们便把这种取穴和方法称为“阿是穴”。
公元652年,孙思邈认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一部30卷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类专著。全书广泛收集前代名家方书及民间验方,尤其重视儿童和妇女疾病的诊治,首先提出设立儿科和妇科,并把它列在卷首。他还首先记载了脚气病的正确治疗和预防方法。欧洲人第一次论述脚气瘸是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在内科、外科等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主治方药、食物营养、针灸等方面论述十分详尽。这部专著以脏腑、寒热、虚实分类、列证治232门,记载了5300多个药方。他首创复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以后孙思邈又用30年的时间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续篇30卷,取名《千金翼方》。开头为药录,辑录药物800多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以前没有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他还对200多种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专门记述。他还绘制了3幅大型彩色针灸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12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后人经常把这两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医药文献合称为《千金方》。
孙思邈也是我国古代著名长寿人。当他百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魏征主修南北朝史时,曾多次走访孙思邈,他“口以传授,有如目睹”。孙思邈对我国药物学、医学有杰出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后世尊他为“药王”。到了明代,人们把他所著的药书,刻于五通碑石上,立于陕西耀县东部的磬玉山上。这五通碑石,镌刻药方数万余字,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举世罕见的药方石刻。孙思邈当年生活和采药的磬玉山遂改称为“药王山”。
9. 孙思邈是谁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孙思邈,出生于北周时代,生于581年,卒于682年,是个 孙思邈
百岁老人。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祖茔。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他自幼聪明过人,日诵千言,西魏大将独孤信赞其为“圣童”。他通晓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学术,兼通佛典。 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网络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平时有来自日本、台湾、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