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斛这个斛字广东话怎么读
广州音字典里边正音为 hug6 。斛具体解释如下:
1、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2、(Hú)姓。
组词:石斛、斛律、米斛、踢斛、浴斛、万斛、斛槛、斛发、过斛、钟斛、粮斛、斛舡、斛舟、斛子
(1)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扩展阅读
斛笔画
斛组词,部分词语解释
1、石斛:[shí hú]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高山的岩石上或树上,茎多节,绿褐色,叶子披针形,花白色,花瓣的顶端淡紫色。茎可入药。
2、斛律:[hú lǜ]
姓。
3、米斛:[mǐ hú]
指米粮。
4、踢斛:[tī hú]
是漕政用语,是清代漕粮征收中的一种弊端。指的是各州县征收漕粮,蠹役为勒索百姓粮米,在粮米过斗之时,故意震动,以使斗内粮食压实,从中多取。
5、万斛:[wàn hú]
极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② 铁皮石斛种植好种吗
好种。
③ 我是搞铁皮石斛组培的,原球茎有什么好的激素配方推荐吗
铁皮石斛组织的出现是不是太难的事情,但能够大规模生产苗一直做得很好,质量保证,顾客满意可以赚钱是不容易的,没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和积累,是不可能做到所有权利。至于公式在网上找到了很多,但最适合你的食谱只能依靠自己的方式,不同的品种,技术工艺不同培养条件下,配方必须调整。
④ 铁皮石斛粉能作为配料加入食品中吗
铁皮石斛暂时只能做药品和保健食品原料,还需要提供人工栽培证明,比较麻烦。铁皮石斛原球茎现在征求意见,到时候就是新资源食品,“昊斛”可以添加进食品。
⑤ 石斛原球茎变黄了怎么处理不加肥料也不行
不行的,可以用肥。
1、石斛气生根的营养主要靠根系的兰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但是施加适当的肥料能促进茎部增大,叶片肥壮。在新根萌动后即可开始喷施液体肥,如“沃叶离子”磷酸二氢钾液,或磷酸二氢钾加尿素液等,浓度均为0.1%左右,一般10天左右喷施1次。1~2个月后,待移栽苗已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新根已长出lO cm左右时,可以施加缓效颗粒肥,帮助其茁壮成长。
组培苗移植15天后施放1/2倍营养液为最好。白美发等研究了铁皮石斛施用营养液(主要由硝酸钾、硫酸铵、硫酸镁、硫酸铁和磷酸二氢钾等组成.浓度为0.2%)对铁皮石斛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浇灌适当浓度的营养液可较大幅度地提高铁皮石斛的产量。铁皮石斛常用的肥料为叶面肥,喷施叶面肥(N:P205:K20=25:13:13,其N、P、K总含量为51%,微量元素B、Fe、Zn、Cu、Mn、Mo总含量为l%)可促进铁皮石斛茎叶伸长生长,茎节、直径加长加粗,平均单株鲜重明显高于对照。
2 .植物生长调节剂
施用外源生长素(如GA<赤霉素>、6-BA)对促进产量效果明显;激素处理能增强活性氧清除剂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生的MDA,有助于提高铁皮石斛的抗逆性。在低浓度条件下,随着ABA(脱落酸)浓度的增加,原球茎的增殖速度加快,当ABA浓度为0.5mg/L时增殖最大。
⑥ 微生物对药品的贡献是什么
微生物在中药中的应用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作为天然药物正逐步引起世界的关注。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利用微生物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在中药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微生物可运用于中药菌体发酵、中药炮制等。关键词:微生物 中药 发酵技术 发酵中药 中国是中医中药的起源,几千年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逐渐积累,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行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几个产业之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最有实力、最有优势、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受到各国人民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各国都在从中药等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药源。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各门学科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在制药药现代化进程中,微生物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成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制药的现代化,也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1 微生物学理论促进了微生物相关中药的发展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品开发,特别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培养物代替原药材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如灵芝、猴头等各种药用菌的栽培, 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以金水宝为代表的从冬虫夏草中分离的真菌纯培养物代替冬虫夏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掀起了以蝙蝠蛾拟青霉、蝙蝠蛾多毛孢、蛹虫草、等虫生真菌的研究热潮。对一些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中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龙血竭的形成与真菌有密切的关系, 是龙血树抵抗微生物侵染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僵蚕中的一些有效成分是微生物、蚕、桑叶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天麻、茯苓等中药的生物学研究促进了这些中药品种栽培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相关中药形成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腐生生活方式形成的大型药用真菌,如灵芝、猴头、木耳、香菇等。这些真菌基本上都可以实现人工栽培。2)天然微生物发酵植物性中药材料形成,如神曲、红曲等,主要是酵母和丝状真菌。3)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药, 如天麻是蜜环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体,天麻植物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也是由于蜜环菌侵入猪苓菌核形成的共生体,由蜜环菌提供营养。4)寄生真菌侵染活体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其实质是昆虫的致病菌。如冬虫夏草、僵蚕、蛹虫草等。5)微生物侵染植物后,植物抵抗微生物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如龙血竭、沉香等[1]。微生物相关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为这些中药的质量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加深了对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认识。药理学研究促进了传统微生物中药在治疗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多数微生物中药都具有滋补保健的效果,如灵芝、冬虫夏草成为保健食品开发的热点。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 真菌多糖能增强免疫力、没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成为抗癌、抗病毒产品开发热点。2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中的应用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微生物发酵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 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2.1古代中药发酵技术应用历史与现状我国人民远在 4000多年前就学会利用发酵来酿酒,此后又相继利用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本草经疏》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说明中药临床应用之曲是在酿酒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曲与酒相维系。后来人们在酒曲中加入其他药物制成专供药用的各类曲剂。《本草纲目》云:“古人用麴,多是造酒之麴。后医乃造神麴,专以供药,力更胜之。”可见古人早已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即将药材与辅料拌和,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如六神曲、淡豆豉、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红曲、豆黄等,均是利用炮制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进行多菌种固体发酵而成[2]。发酵技术应用历史悠久,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主要是起到中药复合炮制的作用。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发酵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该特性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症;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症。在清代,根据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但是传统的中药发酵仅对自然界的菌种进行利用,且菌种不纯,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使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成分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肠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疗作用。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有作者指出 ,在中药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中 ,对代谢物提纯、确定结构模式固然需要,但更应当推出微生物发酵。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是中药创制新药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 药的研究。董玫等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发酵液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 H22的生长,而等量的六味地黄丸煎剂则无明显抑瘤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还可以对抗环磷酸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且升高报细胞的作用明显高于六味地黄煎剂。香港中医博士吴志勇成功发酵出黄芪液,经福建中医学院测定,发酵的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是普通煎、煮、熬水提法的5.04~0.365倍之间。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据报道,含有中药成分的培养基对原发酵中药的影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研究将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国外对于中药发酵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在食品、酶工程,如日本的纳豆,用Bacillus菌发酵大豆。由于Bacillus菌酶系丰富(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并能增加维生素K的含量,Bacillus subtilis菌环能消除小肠内致病菌,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和降压作用。中草药发酵的研究有必要借鉴上述成功的经验[4]。2.2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的典型特点就是生物转化。可概括如下几点:1)药物的有效组分、活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2)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因在体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发挥应有效能;3)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4)中药发酵制药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功能;5)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术,生产工艺可控,所得产物精确,制剂方便,便于与国际接轨[4]。2.3 中药发酵的分类中药发酵分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液体发酵是在借鉴抗生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把菌丝体加入培养基中,将之与药材混合后放置于适温下进行发酵。液体发酵具有较高的物质传递效率,易于实现发酵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固体发酵是以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农副产品如麦麸、甘蔗渣、玉米芯等作为发酵营养基质,用一种或多种真菌作为发酵菌种,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发酵。固体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既生长菌体,又形成各种次生代谢物质,难以将其分离,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将它们统称为“菌质”。按应用方式又可将其分为“无渣式”和“去渣式”,前者不用经过提取可直接用药,后者要经过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制剂后才可用药[3]。2.4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2.4.1利用中药培养基发酵药用真菌菌物界估计逾十万种,可供药用的高等真菌约20余种,利用潜力巨大。国内20世纪60年代兴起深层培养(或发酵),2世纪8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进行的冬虫夏草大规模发酵培养研究,也仅是对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冬虫夏草、香菇发酵等,且大多是单一发酵。目前对灵芝、云芝、冬虫夏草、灰树花、密环菌、金针菇、香菇、姬松茸、茯苓等很多菌种的发酵技术已日趋成熟。庄毅曾提出了菌质的概念,即用一定的药用菌菌种接种在一定的固体基质上,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发酵(发酵周期),在特定的质量指标控制下达到发酵终点而产生菌质。可采用现代技术将有效真菌与中草药组成的不同发酵基质构成各种发酵组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菌质。可以利用中药作为培养基的组成部分,构建药性菌质,比较发酵前后中药相关成分的变化,为中药与药用真菌的结合寻找突破点,并开发具有良好功效的药物。王玉红等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黄芪以促进灵芝的生长和灵芝多糖的产生,结果其多糖的组分发生了变化,有可能产生了新的物质。尤建良等将中药抗癌复方“康复灵”(主要含党参、麦冬、薏苡仁、猪苓、淮山药等)以灵芝菌进行生物发酵,结果表明灵芝中药制剂发酵液的抑瘤率达47.87%比单独的灵芝发酵液、单味中药制剂和灵芝发酵液中药制剂混合液均有明显提高。2.4.2中药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发酵法一直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它借助微生物的作用,改变中药原有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为新的活性成分或将毒性成分分解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加工中用发酵法炮制中药,如五倍子,这种中药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能,但其主要成分鞣酸在肠道中与蛋白质结合会降低其活性。研究人员用含根毒菌等物质的酵曲发酵五倍子,能显著提高其收敛作用,降低副作用。香港中医吴志勇博士与内地教授林陆山合作,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发酵中药获得成功。它彻底改变了煎、煮、熬、炼、蒸、浸的传统加工工艺,并使药效提高,发酵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最多为传统工艺的5倍,且动物实验证明发酵黄芪的用量为传统方法制成的药的1/28,即可产生相同的药效。(1)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中草药中植物类药材占90%,药材有效成分多存在于胞浆中,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2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2.1中药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等物质构成的致密结构。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当胞浆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质扩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使有效成分浸出受阻。微生物可利用中药中的成分为营养进行分裂、生长、繁殖和代谢,在代谢过程中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几十种胞外酶进入培养基,使细胞破裂,细胞间隙增加,减小细胞壁、细胞间质等传质屏障对有效成分从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传质阻力。体外试验证明对盾叶薯蓣采用预发酵,有效组分薯蓣皂苷元的产率明显提高。(2)中药发酵可提高中药药效在发酵的过程中,对中草药细胞进行破壁使有效物质溶出,提高了活性成分的浓度。并且,将许多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大分子有效活性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活性物质,使发酵中药在人体中可以较快的被吸收,且吸收较完,治疗效果好。王林等人用麻黄、莱菔子、金银花、连翘四味中药发酵灵芝菌,发现这四味中药对灵芝菌的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增加作用,且使灵芝发酵液的止咳、祛痰作用高于其与中药混合发酵前。董枚等也报道,将传统方六味地黄汤发酵,其发酵液对小鼠肝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0.3g/kg连续给药两周,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zz的生长,抑瘤率为30,而同等剂量的六味地黄煎剂无明显的抑瘤作用,而且六味地黄发酵液组的白细胞数比煎剂组多(P<0.01)。在免疫调节方面,六味地黄发酵液的功效明显优于六味地黄煎剂。陈永强等经实验发现,甘草经微生物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甘草酸转化为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可被肠道直接吸收,短期内在血液中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迅速作用于靶部位,并且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甘草的细胞间质及细胞壁得到分解,促进甘草其它有效成份的释放。通过微生物对甘草的转化作用,甘草的急性抗炎、镇痛效果都显著增强。(3)中药发酵产生新的活性物质有些中药经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后还可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产生新的功能,为活性物质的筛选提供新的途径。云南大学与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国红等人,联合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三七根进行发酵后,在对其中的皂苷成分的研究中发现,从发酵后的三七中分离到了人参皂苷RH4。这种化合物未在发酵前检测到,说明这种化合物是通过发酵产生的,可能是在发酵的过程中,三七须根的某些皂苷被微生物转化为人参皂苷RH4。(4)减毒增效 微生物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烈,易引起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大黄泻下成分主要是结合型蒽醌衍生物,其中以二蒽醌番泻苷的作用最强。在中医临床中,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及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常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结合型蒽醌分解或破坏,从而缓和泻下作用和其它副作用。云南中医学院的学者戴万生等人,用发酵法炮制大黄,改变了大黄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蒽醌类成分经酵母发酵后,总蒽醌含量仅略有降低,较传统方法保存了更多的大黄总蒽醌,而起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含量降低。另外,作为抗菌、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游离型蒽醌的含量增加了6倍左右,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5,6]。2.5 发酵中药的优势试验证明,发酵的中药与煎、煮、熬、灼、蒸、浸法提取的中药有以下几点不同:(1)中药发酵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药的活性成分,如对热敏感的挥发油和维生素等成分,如薄荷、当归等。(2)中药中有效成份不被破坏并充分利用,如蛋白质、氨基酸,维他命、微量元素等。经检验:发酵中药中含有18种氨基酸、大量的亚麻酸、多肽类小分子活性蛋白、20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等。(3)发酵中药的分子量较小,吸收较快、较完全、治疗效果较好。如临床中治疗跌打损伤,若筋骨无断裂,98%能1~2次治愈;痔疮98%一次根治。经中央卫生部药物检验所试验证实:发酵中药的药效是普通水提法中药的4~28倍。(4)目前很多中药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金属超标,而发酵中药所含的重金属不会产生毒性,如朱砂不会释放出水银(汞),(5)发酵法既环保又可“废物”再用,通常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后药渣弃掉,污染环境。发酵法经过反复发酵,约95%被利用,中药渣(即纤维)经过纤维素酶的水解及多酶体的裂解代谢,大部分变成单糖(葡萄糖),可被机体利用,未被利用的纤维素可润肠通便,起到肠道清道夫的作用,有的便秘患者服用了发酵中药后意外地解决了便秘的问题[5]。2.6中药发酵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上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单味药材发酵和传统复方发酵开发得都很少,故少有投入生产的发酵新药。同时中药发酵技术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中医药自身体系的模糊性、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发酵机理的不明确性、微生物生长特性的多样性以及在中药发酵过程中如何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等。因此,对中药发酵关键技术的正确把握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和前景,笔者认为,今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待深入研究。2.5.1中药发酵机理:目前微生物发酵中药的机理已有一些基础和推断,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作用机理的不明确性,中药的有效成分、一些非有效成分及特殊的基质环境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尚有待研究;针对具体的中药及复方,明确其发酵作用机理,揭示发酵中药的科学内涵,其发酵体系的特点和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2.5.2 中药发酵共性技术:加强对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发酵技术、微生物培养的系统研究,并进行成分的分离、鉴定和相关药理试验,明确微生物的性质以及变化过程,建立起统一的能应用于大多数中药发酵的通用方法与共性技术体系,为实现发酵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2.5.3 优良菌种选育技术:菌种的选育是中药发酵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应该加大发酵菌种的选育和评价工作,使更多优良的菌种能够最大限度作用于中药,从而为更多有价值的发酵中药产品的研制奠定基础。2.5.4 现代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多菌种发酵较单一菌种发酵具有更强的生物转化能力,但也是发酵研究的难点。传统中药发酵多是自然界混合菌种天然发酵的结果,因那时人们并不知道微生物和发酵的关系,从而很难人为控制发酵过程。如何应用现代微生物工程的相关技术,进行中药多菌种发酵,提高发酵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提高发酵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进行现代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关键技术。2.5.5 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中药具有品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复杂性、药效作用多向性的特点,中药复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非加和性等特点。因此,中药及其复方在发酵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进行发酵后选用何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建立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是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技术难点[7]。3微生物在组培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中的应用用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中药的有效成分是解决中药资源紧张的重要手段,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组织培养中用发根农杆菌诱导组培物产生发状根(hairy root),由发状根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利用中药组织培养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常用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多种植物的发状根无性系,其中不少是药用植物。Yosh ikawa等的研究表明,人参的发状根在无外源激素的条件进行培养,人参皂苷,可达干质量的0.95%,而天然栽培根仅为0.4%,因此人参发状根完全有可能代替天然人参作药用。黄遵锡从短叶红豆杉诱导出发状根,选育出的5株无性系20 d后生物量增加9倍,紫杉醇的量是愈伤组织的1.3~8.0倍。在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能诱导植物中特定次生产物的积累,使植物产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丹参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利用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生产丹参酮等次生代谢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激发子V44和酵母提取物分别诱导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后,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提高,且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1]。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在中药栽培和中药新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内生菌(endophyte)主要指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存在于健康植物的组织中、不形成明显侵染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可以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甚至会促进宿主植物某些代谢产物的形成。深入研究中药内生菌,对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栽培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某些活性成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对于不同地方的相同物种来说,其内生真菌类群是不同的,这可能是形成中药道地性的原因之一。开唇兰小菇、石斛小菇、兰小菇等3 种小菇属内生真菌对兰科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莲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接种3 种内生真菌后,铁皮石斛苗的生长量高于对照3~5倍,石斛小菇、兰小菇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接种3种真菌的金线莲苗,侧芽及侧根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在植物试管苗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0%真菌菌丝及10 mg/L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发现3种菌的菌丝体及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提高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增殖率;石斛小菇的菌丝体对金线莲的生长和侧芽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开唇兰小菇和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分别对金线莲侧芽发生数及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3 种内生真菌对铁皮斛、金线莲的促生长作用与菌丝内及分泌到菌丝外的代谢产物有关。菌根是植物和真菌的共生体,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菌根菌能促进菌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通过刺激或增加寄主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如抗生素、植保素、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用VA菌根真菌Glomusm osseae 接种韭菜进行试验, 结果接种株比未接种株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都增加,抗冻性增强。但在中药栽培研究中应用菌根技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报道的文献比较少[1]。展望我国有悠久的重要使用史,微生物应用于中药业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发酵中药所包含的成分极其复杂,对其成分分离纯化有较大的难度,今后应加强纯化条件的研究,并科学地优化,提高纯化水平。同时,应加强新剂型的研究开发,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开发出相适应的剂型。 发酵中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研究的完美结合,必将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开辟新的道路,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酵中药还有利于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药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⑦ 铁皮石斛原球茎不是向上长苗而是向四周滋生别的原球茎这是怎么回事啊
因为 你的培养基是诱导拟原球茎生长的的,故而如此。还有更正下,你看到的原球茎不是原球茎,是拟原球茎。
⑧ 石斛有哪些繁殖方法
1.组织培养(1)外植体切取:选长3~6厘米的新芽,从母体切下,用自来水冲洗30分钟,剥去最外面一层叶鞘,在75%酒精中浸2~3秒钟,立即放到1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5分钟,不时用手轻摇,取出剥去多余的东西,再放到5%次氯酸钠溶液浸5~10分钟,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在无菌条件下剥取顶芽或侧芽作外植体。每个培养瓶放一个外植体,在振荡培养机上液体振荡培养,温度26℃,光照2千勒克斯,每天照明时间16~24小时,液体培养基每2周更换1次,外植体产生原球茎繁殖很快,到达一定数量后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培养基:外植体增殖培养用VW培养基加15%椰乳。原球茎分化芽和根的培养基为VW+椰乳+香蕉浆+马铃薯提取液,椰乳用量15%~50%均可以。石斛类茎尖培养亦可用KC培养基加萘乙酸1毫克/升或KC液体培养基,腋芽以KC固体培养基生长好,亦可用MS培养基加萘乙酸(NAA)1毫克/升,激动素0.1毫克/升。2.兰花的无菌播种繁殖法(1)兰花的果实和种子:兰花果实为蒴果,形状各异,卡特兰卵圆形,石斛为梨形,蝴蝶兰为长形,凤兰为圆形。兰花种子非常细小,一个蒴果中红门兰约有种子6200粒,卡特兰50万~75万粒,呈粉状,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有黄色、白色、乳白色和棕褐色。种子胚具有未分化的特点,自然条件下很难发芽,在开花后3~4天进行人工授粉,种子随采随播。(2)播种:将未开裂的蒴果,放在10%~1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0~15分钟,取出种子,将种子放在10%次氯酸钠水溶液浸泡5~10分钟,再用无菌水洗净。培养基一般用MS培养基或K.C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10%~20%椰乳或香蕉汁150~200克/升。播种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用镊子将种子移入培养基上,为使种子在培养基表面分布均匀,可加数滴无菌水。(3)管理:接种后放在20~25℃温度,40瓦日光灯下(高15~20厘米),每日10~12小时。洋兰接种后1~2周明显长大,4~6周变绿,2~3个月第一枚叶片长出,2~3片叶时长出第一条根,9~10月后可移到小盆中。3.扦插:石斛属于附生性兰科植物。繁殖时,一定要根据石斛的原生长地的环境条件,准备好适宜的栽培容器和栽培基质。石斛扦插,要挑选生长健壮的植株,取茎干内营养丰富的分生枝条,每段长约8~12厘米,每根插穗要有4~6个节间。切取时,要修去过长或破坏的气生根。栽培容器可用棕皮包裹水苔藓、蕨根珍珠岩等基质。在包扎容器的同时,把插穗基部的4~6厘米包裹在棕皮和基质中,把水浇透,绑在其他材料上。然后再用水苔藓、蕨根和棕皮之类作填充物,塞入缝隙,使插穗紧贴在附着物上。石斛扦插也可用土陶花盆,基质可用泥炭土2份、松树皮2份、黄色山泥2份、珍珠岩2份、水苔藓2份。这些材料,都必须经过长期堆放,发酵腐熟,充分混合,曝晒整细过筛,配制成专门的扦插培养土。扦插时,每盆4~6株,浇透水后再按上述方法,把容器捆绑在其他物体上或者悬挂在栽培室中。石斛扦插后的管理,主要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一般来说,培养室的温度白天为18~24℃,夜间为13~15℃。每3~5天浇水一次,保持基质的绝对湿润。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如果达不到,每天可数次进行雾状喷水,改变环境的湿润状况。当石斛新根长出后,顶端便开始萌发新芽。这时,便可解除捆绑物,用特制的培养土进行盆栽。
⑨ 铁皮石斛种子组培要萌发成什么样子的时候可以转接,怎样促进其原球茎生长
60天左右,你这个种子以前放的时候有些密!而且周围好像出现了霉污,要多注意观察哦!
⑩ 种铁皮石斛是真的还是假的
好种!
铁皮石斛栽培管理
就铁皮石斛栽培地区的选择而言,我认为应根据铁皮石斛的生物学特性,充分考虑场地的光照、温湿度、通风等自然因素(一般选择有野生铁皮石斛分布的地区)。为了获得高产、优质的铁皮石斛,必须做到规范化种植、集约化栽培,人为创造一个优越的生长环境,使种植条件基本接近其野生的环境气候条件,以满足它的生长需要。一般在温室中苗床上种植,这样很多因素都可以进行人工控制。
1.栽培前的准备工作
1.1栽培设施的选择
栽培温室的建立一般要满足以下条件:棚的大小要根据种植规模的大小合理设计,温室一般长30m、宽6 m(或者8m),肩高1.8 m,总高4 m左右;种植苗床之间要预留宽l m左右的道路,方便管理。温室构建可选择钢构骨架,耐用,但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也可选择水泥柱搭建,一次性投入成本较低,但寿命短,多年后总成本不比前者低。棚顶覆盖塑料无滴薄膜和遮荫度为70%的遮荫网,大栅四周和人口装上防虫网。育苗大棚要通水、通电、通路。且最好在棚内安装自动或手动控制的喷雾系统(喷雾、喷肥、喷药)。
1.2苗床的准备
棚内搭建高架种植苗床,使其能够轻松控制水分,并透气。从而为组培苗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可用角钢、木条等材料作为苗床的框架,苗床长度跟温室一样,宽1.2 m.架空高度40 Cm左右。床与床之间配有通道,以便栽培操作。若为了充分利用大棚空间,栽培床也可采用手摇活动式苗床,这样留一个通道,既可增加栽培面积,也可以满足操作的要求。栽培床底部一般采用钢丝网铺设,为了使基质不从空隙间漏出,在钢丝网上铺设一层40目的防虫网。然后,将准备好的基质倒于栽培床上,厚度为7-15cm。
1.3基质的准备
基质的选择对铁皮石斛移栽的成活率、生长、繁殖和产量影响很大,因此移栽前基质的选择至关重要。可用于铁皮石斛移栽的基质多种多样。不同的研究人员得到的最佳基质种类也有所不同。袁正仿等分别用河沙粗麻石、碎砖石、珍珠岩(100%)、珍珠岩+椰糠(1:1),椰糠(100%)、泥炭土(100%)栽种铁皮石斛组培苗,结果发现,以泥炭土的效果最好,椰糠和珍珠岩+椰糠次之,其他效果较差。付开聪等认为,在几种基质中,不论是铁皮石斛的成活率、产量、粗状程度还是高度,均以木块+苔藓的组合的效果最好,生长优劣情况表现为:木块+苔藓>木块+锯末>木块+腐质土>锯末+河沙>锯末+腐质土。白美发等将铁皮石斛无菌试管苗(苗高5 cm)分别移栽石灰岩碎石滤水层5 cm+腐叶土8 cm+活苔藓2 cm、石灰岩碎石滤水层5 cm+碎苔藓8 cm+活苔藓2 cm、石灰岩碎石滤水层5 cm+锯末8 cm+活苔藓2 cm等栽培基质中,结果发现以石灰岩碎石滤水层5 cm+锯末8 cm+活苔藓2 cm为基质时铁皮石斛长势最好、产量最高。邓君浪采用2 cm大小的木块与苔藓按4:1的比例混合使用,经过高温消毒灭菌,在使用前用清水浸泡24小时,使其充分吸水,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以上几种基质,各地栽培人员根据不同的实际进行选择。
2.定植
据研究,组培苗根长在0.5-1.0cm时是移植的最佳时期。栽培前,将铁皮石斛组培苗放在室内炼苗20~25天后,用清水洗净组培苗根上的培养基,用0.1%的百菌清液消毒,以防组培苗根腐烂。栽培时,按15 cm×20 cm的株行距种植,种植时使根系自然舒展,将基质覆盖住根为宜,轻轻提苗,使苗根系能与基质充分接触,浇足定根水。铁皮石斛为丛生植物,多株种植比单株种植长势更好,以3株1丛种植更适宜。栽培时间以3~6月为宜,其间栽培组培苗成活率较高,可达95%以上,且生长健壮。
移栽时间气温过低或过高时均不宜移栽。在铁皮石斛主产地,一般来说,除最冷的1—2月和最热的7。8月外均可移栽,但一般选择4—5月。云南普洱地区铁皮石斛最佳栽培季节顺序依次为:3月中旬至6月中旬>9月上旬至11月下旬>6月下旬至l0月下旬>12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
移栽方法移栽时可在基质上挖深2—3 cm的小洞。轻轻将炼苗、出瓶洗净后的组培苗根部放人小洞.注意不要弄断石斛的肉质根,然后用基质盖好。付开聪等研究发现,在最佳生长季节移栽.铁皮石斛试管苗的大小与成活率关系不明显,而产量与试管苗长粗关系极为明显;他进一步分析认为.苗小与体内积存的有机物和能量都较少有关,小苗适应外界的能力和抵抗力都很差,生长较为缓慢。所以应将裸根苗、少根苗和污染苗与正常苗分开栽培,以便管理。
3.温室条件管理
(1)光照 铁皮石斛为耐蒴性较强的附生植物,在上午10时前有直射光为佳,其余时间需有20%~30%的散射光。在温室大棚一般采用75%的活动遮荫网。夏季适当增加遮光度,避免因光线过强而使叶面变黄脱落,冬季应适当增加光照强度,避免因光照不足而造成叶片生长柔弱。铁皮石斛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5 000—10 000 lux。
(2)温、湿度 大棚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夜晚15—20℃,低温不要低于8℃,高温不要高于35℃。湿度控制在60%~80%,若夏天高温低湿,可采取遮荫及微喷等措施进行降温加湿,但在保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特别是夏天高温天气,更要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冬季气温低时,可通过加温控制其在10℃左右即可。移栽后1周内空气湿度宜保持在90%左右,1周后空气湿度可保持在70%~80%。
(3)水分 在刚定植完的1个星期内,保持基质处于湿润状态,但不积水。喷水仅用于增加空气湿度,防止叶面水分过度蒸腾而引起萎蔫。在新根萌动后,以间干间湿的原则进行浇水,一次浇足后,待基质表层发白后再浇,不能浇半吊水。不同季节浇水量也不同,夏天气温高、蒸发量大,基本上需要天天浇水;冬天温度低、水分不易散失,因而需根据基质含水量而定,栽培基质若偏干可补充一些水分。
(4)肥料 铁皮石斛气生根的营养主要靠根系的兰菌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但是施加适当的肥料能促进茎部增大,叶片肥壮。在新根萌动后即可开始喷施液体肥,如磷酸二氢钾液,或磷酸二氢钾加尿素液等,浓度均为0.1%左右,一般10天左右喷施1次。1~2个月后,待移栽苗已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新根已长出lO cm左右时,可以施加缓效颗粒肥,帮助其茁壮成长。
朱艳等认为,组培苗移植15 d后施放1/2倍营养液为最好。白美发等研究了铁皮石斛施用营养液(主要由硝酸钾、硫酸铵、硫酸镁、硫酸铁和磷酸二氢钾等组成.浓度为0.2%)对铁皮石斛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浇灌适当浓度的营养液可较大幅度地提高铁皮石斛的产量。铁皮石斛常用的肥料为叶面肥,白美发认为喷施叶面肥(N:P205:K20=25:13:13,其N、P、K总含量为51%,微量元素B、Fe、Zn、Cu、Mn、Mo总含量为l%)可促进铁皮石斛茎叶伸长生长,茎节、直径加长加粗,平均单株鲜重明显高于对照。
(5) 植物生长调节剂 付开聪等研究认为,施用外源生长素(如GA<赤霉素>、6-BA)对促进产量效果明显;滕建北等研究表明。激素处理能增强活性氧清除剂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生的MDA,有助于提高铁皮石斛的抗逆性。莫昭展等认为,在低浓度条件下,随着ABA(脱落酸)浓度的增加,原球茎的增殖速度加快,当ABA浓度为0.5mg/L时增殖最大。
(6)病虫害防治
铁皮石斛的主要病害有软腐病、黑斑病、炭疽病等。软腐病发病快,严重时整株腐烂解体呈湿腐状;黑斑病危害叶片,使叶片枯萎;石斛炭疽病危害叶片及肉质茎。受害叶片出现黑色或褐色病斑。针对这些常见病害要加强棚内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适当降低棚内湿度,及时施药并拔出病株带离。
铁皮石斛的主要虫害有蜗牛、菲盾蚧、红蜘蛛等。其中,蜗牛是常见害虫,危害幼茎、嫩叶、花蕾和幼果。可用诱杀、人工捕杀或撒石灰、茶麸防治;石斛菲盾蚧寄生于植株叶片边缘或背面吸食汁液,可将集中有菲盾蚧的老枝烧毁或用40%乐果乳油l 000倍等喷雾杀灭:红蜘蛛可通过清除周边环境的杂草或喷低毒杀螨剂800一l 000倍防治。
铁皮石斛为珍贵药材,因此铁皮石斛的病虫害防治应尽可能以预防、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防治的原则是防重于治。不用或采用低毒农药:一旦发现有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虫害情的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