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芪15g,当归10g,熟地15g,白芍18g,石斛I5g,甘杞12g,佛手10g,焦三仙各15g,炒卜子10g药效
益气养血,理气和胃。看来是气血虚,又兼阴虚,腹胀,食纳差。
㈡ 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0g生地15g白蒺藜12g防风12g荆芥12g制首乌15g黄芪15g甘草6g川石斛12g 乌元参12g
治疗脾气虚弱,气虚容易感冒。甚至调经等。
这个是补阴虚和气虚的药,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又有一个柴胡在里面,这个太补了,是偏方吗?反正这些都是补药,除了甘草和柴胡!柴胡是发散风热的,甘草是缓和药性的
㈣ 黄芪20g,丹参15g,橘核15g,炙甘草6g,五指毛桃30g,赤芍15g,荔枝核30g,制何首乌
指导意见:
你好,这个方子有一定的活血行气散结止痛等作用,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症状,是有效果的。
㈤ 请问这是什么方子,主要是干什么的治疗什么的
杜仲:降压,补肝肾,安胎。
怀牛膝:解毒泻火。
秦艽:驱寒热邪气,利尿。
防己:止疼,解热,消炎,利尿。------这货大寒,阴虚慎用哦
防风:祛风,止疼,止痒。
川芎:祛风,止疼,活血化瘀
桂枝:散寒止疼
川断:补肝肾
铁皮石斛:补五脏,对肾好
枸杞子:降压,护肝
黄芪:治疗气虚,乏力
当归:补血活血,增强免疫力
紫丹参:活血化瘀
这是一副驱风祛湿,强肝护肾,活血的方子
㈥ 山药15g姜黄20g茯苓15g白术15g当归10g生地25g丹皮10g百合20g枣皮15g这个方子治什
是一个综合调理内脏的处方
㈦ 老公去看了两个中医给出的方子完全不一样,请大家给看一下方子
疝气 一般是 受凉原因引起 8月6日的方 一清热解毒的金银花 板蓝根 最好 不用 建议 吃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和天台乌药调理
㈧ 三七10g.党参10g,黄芪30,g当归,12g丹参15g,葛根20g,地龙9g,可以长期服用吗谢谢
中药严格来说没有副作用之说,副作用这个词是西医里面的说法,中药治病主要是靠药物的气味(如酸甘苦咸辛就是中药的味),(而气指的就是寒热温凉四气,及升降浮沉的作用),利用药物的这些偏胜来对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的不及或者有余来进行调整,只要对症用药对人体是没有任何害处的。但如果药不对症就会起到反作用,产生对人体的伤害。如一个人感觉到自己骨蒸潮热,口渴咽干,这是典型的阴虚症状,但如果被医生用了补阳的药,就会加重阴虚的情况,所以中医中药的诊断和使用非常重要
㈨ 铁皮石斛15g生黄芪25g天花粉25g粉葛根15g沙苑子15g 水煎服可以治血糖高吗
中药调理身体都是因人而异,无固定方剂,个人认为不能。
㈩ 虚劳形成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首辨气血阴阳的亏虚:气虚者多以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为主。血虚证则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眼睑、爪甲淡白,手足发麻,皮肤干涩,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则闭经为主。阳虚证则以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大便溏薄为主。小便清长或尿少身肿,或脘腹冷痛喜按;舌淡胖嫩,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虚证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为主。
(2)次辨脏腑气血阴阳亏虚:肺气虚以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为主。脾气虚以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为要。心血虚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为主。
肝血虚以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瞤,妇女月经不调甚则经闭,面色不华为要。肺阴虚以干咳,咽燥,咯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为主。心阴虚以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脾胃阴虚以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为主。肝阴虚以头痛,眩晕,耳鸣,视物不清,目干畏光,急躁易怒,肢体麻木,面色潮红,舌干红为要。肾阴虚以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颧红,咽痛,舌红,少津为要。心阳虚以心悸,自汗,神倦嗜卧,胸中憋闷,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为主。脾阳虚以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腹痛肠鸣为主。肾阳虚以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白光自,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为主。
2.分证论治治疗原则总以补益为主,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说:“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还具体指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法。兼结合五脏病位采用针对性治法。
此外,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是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所以补益脾肾在虚劳的治疗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气虚
①肺气虚
主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加减。人参12g,黄芪15g,熟地黄9g,五味子10g,桑白皮9g,紫菀9g,牡蛎9g,地骨皮12g,秦艽9g。
②脾气虚
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加味四君子汤加减。人参12g,黄芪15g,白术10g,甘草6g,茯苓12g,扁豆10g,陈皮9g,半夏9g,神曲12g,麦牙12g,肉桂9g。
若脾气亏虚而主要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来补益中气,升举阳气。心气虚见有心悸、气短、自汗、面白,神疲,脉微者,可用六君子汤加玉竹、五味子、黄精等益气养血。
(2)血虚
①心血虚
主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安神。
方药:养心汤加减。人参15g,黄芪15g,茯苓12g,甘草6g,川芎9g,当归12g,五味子9g,柏子仁12g,远志9g,半夏曲12g,肉桂10g。
②肝血虚
主证: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瞤,妇女月经不调甚则经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方药:四物汤加减。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熟地黄10g,制何首乌15g,鸡血藤15g,枸杞子10g,柴胡9g,郁金9g,决明子12g。
血虚之中,以心、脾、肝血虚较多见。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为气母,故血虚均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证候,而且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认为补血不宜单用血药,当配伍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
(3)阴虚
①肺阴虚
主证:干咳,咽燥,咯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0g,天花粉9g,桑叶12g,甘草6g,百部9g,鲜茅根30g,地骨皮12g,银柴胡12g。
②心阴虚
主证: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心。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黄9g,麦冬10g,天冬10g,玄参9g,人参12g,五味子9g,当归12g,茯苓12g,丹参9g,枣仁12g,柏子仁12g,黄连6g,竹叶12g。
③脾胃阴虚
主证:口于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麦冬10g,生地黄10g,玉竹12g,沙参12g,冰糖6g,石斛15g,天花粉10g,麦芽12g,扁豆9g。
④肝阴虚
主证:头痛,眩晕,耳鸣,视物不清,目干畏光,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面色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方药:补肝汤加减。当归12g,川芎9g,白芍9g,熟地黄9g,木瓜10g,甘草6g,麦冬12g,枣仁12g,石决明15g,钩藤12g,枸杞子10g,黄芩12g。
⑤肾阴虚
主证: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颧红,咽痛;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10g,山药12g,龟板胶12g(另包烊化),枸杞子12g,牛膝9g,鹿角胶9g(另包烊化),山茱萸9g,菟丝子9g,知母9g,黄柏9g,地骨皮9g,芡实12g,莲须12g。
(4)阳虚
①心阳虚
主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胸中憋闷,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拯阳理劳汤加减。人参15g,黄芪15g,五味子12g,甘草6g,生姜6g,肉桂9g,陈皮9g,当归12g,白术12g,大枣9g,丹参10g,郁金9g,三七9g。
②脾阳虚
主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腹痛肠鸡;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人参12g,白术12g,甘草6g,干姜6g,附子9g(先煎),高良姜9g,吴茱萸6g,砂仁9g,陈皮9g。
③肾阳虚
主证: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胱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附子9g(先煎),肉桂9g,熟地黄12g,山药15g,枸杞子15g,当归12g,杜仲10g,菟丝子9g,鹿角胶9g(另包烊化),山茱萸10g。
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便于辨证和治疗。
在临床往往错杂互见。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见气虚、血虚以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以及阴阳两虚之证。
而气血和阴阳的亏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精血津液都属于阴的范围,但血虚与阴虚的区别表现在:血虚主要表现血脉不充,失于濡养的证候,如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而阴虚多表现虚热的证候,如五心烦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阳虚则兼有气虚,但阳虚往往由气虚发展而来,气虚表现为短气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阳虚则在气虚证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并表现里寒的证候,如倦怠喜卧,形寒肢冷,肠鸣腹泻,舌淡胖,脉虚弱或沉迟等。
虚劳患者因体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感邪后,更伤元气,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可用薯蓣丸加减。虚劳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见血瘀者,可用大黄廑虫丸加减。
虚劳的治疗除药物外,应从多方面着手,如养身功、针灸、按摩等都可以配合使用。治疗中还应注意生活起居和饮食调摄,保持乐观心情,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其转归和预后,与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能否祛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一般脾肾未衰,元气未败,纳食可,脉和缓者预后良好。反之形神疲惫,不思食,喘急气促,腹泻不止,脉象微弱或迟甚,或数者,预后不良。
【预防】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促进脾胃功能的康复。
(2)心情愉快,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